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6年10月1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05:新闻聚焦
2016年10月18日

消防新兵训练:为踏上逆行之路

阅读量:5094    本文字数:3064

沪太路最北端,嘉定与太仓交界之处,路上的货车络绎不绝,两边的工厂依次林立。鲜为人知的是,从沪太路西侧一条小路深入数百米,就是嘉定区民兵训练基地。

9月中旬,来自上海、山东、四川、湖北、广西等地的280名消防新兵陆续来到这里,集结成全市唯一一个上海消防总队设立的新兵训练营。他们中年龄最大的出生于1992年,最小的出生于1999年,若是合格通过为期2个半月的新兵训练,他们将被授衔成为一名真正的军人,在未来踏上熊熊大火中的逆行之路。                         

记者 陆晓峰 李华成 冉涛文/摄

 

 

1、一个摆臂动作,新兵们每天要重复练习数百次。

2、新兵们在训练间隙拉歌对唱。

3、新兵们喊着口号跑步前行。

两眼一睁,忙到熄灯

新兵训练严格而枯燥。

“6:00起床,6:30整理内务,7:00吃早饭,7:30打扫营区卫生,8:00开始训练,11:00吃中饭,12:00午休,14:00继续训练,18:00吃晚饭,19:00看新闻、理论学习,21:00熄灯。”一连五班班长郑国平一口气报出新兵们每天的安排,这种流水账式的日常生活,别说是天天经历,听着就显得索然无味。用郑国平的话说就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

家住嘉定江桥的王勇敢被通知分配做消防兵时,“眼前突然涌现出一团火,那一瞬间有点害怕。”年少时的王勇敢,见过迄今为止唯一一次“还算比较大的火”。“那天村子里有人家办喜事,不知道谁把烟头扔向了草堆,瞬间烧起一整片。”当时的情景王勇敢仍历历在目。在新兵营训练一月有余,之前很少运动的他对待训练格外认真,3公里跑早已不在话下,“恐惧已经没有了,有的是保家卫国的荣誉感。”

怀揣着子承父业理想的左昊从湖北武汉出发,乘坐17个小时的绿皮火车后,来到远隔家乡800多公里的上海。左昊的父亲转业前在武警水电部队当了20多年兵,左昊出生时父亲还在和战友们建造三峡大坝。从小在部队大院长大的左昊耳濡目染,立志成为一名军人,“进了军营,果然还是小时候熟悉的味道。”喜欢大城市的他今年高考后的毕业旅行地就选在上海,他渴望当一名“城市里的兵”,如今夙愿终成现实。

和左昊截然相反,来自广西柳州的潘雄希望能在人迹罕至的山区当兵。因为家中比较拮据,入伍前潘雄还在帮着家里搭建新房。这个皮肤黝黑、双手粗糙的农村小伙,是家族里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选择当兵的。“在农村住惯了,不知道怎么和城里人交流,怕说错话。”然而,近10年来未向上海输出过新兵的柳州,今年却“破例”了。潘雄将这份意外当作是“上天馈赠的礼物”,“或许老天看我也不小了,是该出来见见世面了。”

“报到,我叫郭衍涛。”接受记者采访时,郭衍涛仿佛面对长官般一丝不苟,站得笔挺有力,坐着也不忘整理下军装。连他自己都不太敢相信,训练才没多久,之前吊儿郎当的模样竟消失得无影无踪。就在几个月前,还在学校读书的郭衍涛每天是“饿了吃,累了睡”的状态,“经常大半夜张罗着和朋友出去唱歌喝酒。”

阅兵式上“复制黏贴”式的整齐场面让人印象深刻,然而做到如此谈何容易。哪怕是一个简单的站姿,对身体的每个部位都有要求。“双手握拳,提至腰际,拇指贴于食指第二关节”,“两脚跟靠拢,两脚尖向外分开约60度”,“头要正,口要闭,双眼目视前方”……这些口诀郭衍涛已烂熟于心,“刚来时保持站姿5分钟都能要我的命,现在45分钟都没问题,今年上海消防总队将安排新兵阅兵仪式,大伙儿都憋足劲希望能去一展风采。”

紧张的军营生活不乏温馨元素。9月底,训练营特地为当月生日的新兵安排了一次集体生日会。当近300人齐声唱起生日歌送上祝福时,郭衍涛和另外几位新兵都忍不住掉下了眼泪,“战友间的情谊无可取代。”

始终不忘职责所在

作为此次负责训练新兵的26位教官之一,王鹏的“履历表”可谓光鲜,他曾参与扑救浦东磁悬浮火灾、静安大火、东方明珠火灾等重大火灾。

入伍已有15个年头的王鹏,曾长期在特勤支队金桥中队工作,实战经验非常丰富。2010年4月13日凌晨,因为雷击,东方明珠的塔尖上冒出了火焰,火势从高达468米的塔尖向下迅速蔓延。王鹏和另一位同事乘电梯到达320米位置后,通过外部旋梯徒手向塔顶攀爬。“没有安全带,只有一条绳子系着,受空间限制,也不能戴安全帽。塔尖在风雨中不断晃动,头顶不停有火花洒落下来。”到440米位置后,没有了旋梯,王鹏只有双手抓稳信号器,脚踩着湿滑的螺丝钉,一步一步挪到460多米处的塔尖起火点。在逼仄狭小的塔尖内,没有水枪水带的用武之地,他们硬是用灭火器和矿泉水一点一点扑灭了火焰,保全了信号发射装置。这也刷新了国内火灾扑救高度的新纪录。

同年的静安大火发生时,王鹏和同事们奋战11个小时后,补充了一些能量继续深入现场进行第二次搜救。经历过太多次生死考验的王鹏,深知在抢险救援中一分一秒的价值。训练时他极为严苛,要求新兵要像身处事故现场一样节约每一秒钟。

22岁的教官黄聪是嘉定中队的一名消防队员,一次难忘的救火经历,让他对消防员这个岗位有了更深的认识。2013年年初,黄聪和同事们在徐行靠近宝山附近执行完任务返程途中,发现有家厂房浓烟滚滚,着火点在宝山罗店,不属于他所在的消防中队负责,但他和同事毫不犹豫决定前去扑救。因为道路狭窄,他们向路人借了辆三轮车,装载上手提式水泵,直奔着火点。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火势被成功扑灭。“抢险救灾是消防员职责所在。”黄聪说。

今年6月的一次训练前,黄聪因没做拉伸热身,导致左脚踝受伤。他告诉记者:“我吃过亏,因此要求新兵无论在训练时,还是今后实战,都要认真对待每个环节。”

教官的奉献精神同样令人钦佩。来自安亭中队的安徽籍教官李东亮在营地训练新兵一个多月了,都没时间回安徽老家看望妻子和两岁的孩子。“只要看到新兵学有所成,我们的付出都值啦。”李东亮对自己带的新兵充满信心。

新兵报到之前,营长向继伟的妻子处于待产阶段,他放弃陪产,坚持来基地指导新兵训练。训练开始后第二天,孩子出生了。新兵训练期间,事务缠身的他至今都没能见上孩子一面。

从大学校园走向军营

训练场上,艳阳之下,任凭汗水从额头滚落,新兵们岿然不动。此次集训的280名新兵中,在读和毕业的大学生接近四成。入伍前,他们几乎都是手机不离手的“低头族”。入伍后,他们有了新的变化,成了一名严于律己的“抬头兵”。

按照训练营的“规矩”,新兵们周末可以有半天时间使用手机。10月16日早餐过后,王钱瑶迫不及待拨通了家中电话,向父母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军营生活。就在一个月前,王钱瑶还是一款游戏的忠实玩家,入伍前他删除了手机里的所有游戏。

在上海杉达学院就读会计专业的王钱瑶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大学期间,王钱瑶手机从不离手,却很少主动给父母打电话,入伍后一有机会便和他们互诉衷肠,“和父母的物理距离远了,心理距离却更近了。”

有如此改变的并非王钱瑶一人。来自甘肃天水的郭庆就读于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他坦言初来军营时极为失望,“因为深受电视剧《士兵突击》的影响,我决定参军。但刚来时整天学习铺床和队列,比大学生活还无聊。”9月底的一场集体生日会,让他彻底爱上了军营生活。“近300人一起为你唱生日歌,那声势,震撼到能吓哭你。在大学里,只要我愿意,每天都能搞派对,但哪有这种氛围。”郭庆对记者说。

郭庆从军的最大障碍来自母亲。“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说服她让我参军,最后她迫于无奈说了句‘只要不当消防兵都可以,太危险’。”可偏偏就是那么巧,郭庆被分配到上海消防总队的新兵训练营。在他的软磨硬泡下,母亲才放行。

为了当兵,陈灿足足准备了2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的他唯一的理想就是成为一名军人,为此他放弃了实习单位允诺的岗位。生怕自己体能不合格,他从大三起每晚慢跑5公里。他还自制了一本日历簿来规划空闲时间。“空下来就看书,我的目标是考上军校,做一名军官。”对陈灿来说,4年的大学生活无疑是极大的优势,领悟能力较强的他在新兵营里显得尤为突出。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