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一中:历经春秋九秩,育人初心始终
阅读量:14429 本文字数:4041
90年风雨兼程,沧桑巨变。创办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的嘉定县立初级中学(嘉定一中前身)在历史长河中砥砺前行。
从横沥河畔与农舍相邻的三幢小楼,到如今嘉行公路旁设施齐全的校园,嘉定一中不止是嘉定教育变迁的写照,还是嘉定这座城市一部浓缩的发展史。
在一代代嘉定一中人的耕耘下,大批莘莘学子通过学校培养成才,在各自岗位上展现着自身价值,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
2016年10月,嘉定一中举行建校90周年纪念活动。
“她”从民国来
回望历史可以发现,1926年是中国政治与文化都极为激荡的一年。这一年,大小军阀火并厮杀,中西文化交缠纠葛,新旧道德割裂待立。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就在这一年8月,在以严子加为代表的嘉定本地教育贤达的筹划下,嘉定县立初级中学(嘉定一中前身)成立了。
格局如此动荡,仍动摇不了教育人士的办学之心。1927年,嘉定县立女子中学并入创办不久的嘉定县立初级中学。这一年当时年仅24岁的陈奉璋从大同大学英文专修科毕业2年后,担任嘉定县立初级中学校长,带领学校在乱世中艰难前行。
初创时的嘉定县立初级中学严格按照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办学,课程包括国文、英语、历史、地理、数学、动物、物理、化学、体育、图画、音乐等。除正课外,学校还组织施教英选、国选、珠算等科,让学生自由选择,以便日后深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为提升学生的国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学校推出公民课。师生们在陈奉璋的感召下,纷纷投入到爱国运动中。
好景不长,内忧外患裹挟之下,嘉定县立初级中学数度停课。直到1941年,在陈奉璋倡导下,潘指行等社会贤达创办了私立勤业中学,以私立之名摆脱日伪政府控制,嘉定县立初级中学在危难时局中有了一所替代的学校。
为适应学生需求,勤业中学开设高中年级,标志着嘉定历史上第一所完全中学的建成。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嘉定县立初级中学复校,升格为嘉定县第一所公立完全中学——嘉定县立中学。前后只存在不到5个年头的勤业中学,在完成使命后退出历史舞台。
从1945年8月抗战胜利到1949年5月嘉定解放,尽管时局动荡、民生维艰,嘉定县立中学的管理者依然在为扩大学校规模、提升办学质量努力着。期间,中共嘉定县立中学党支部成立,成为嘉定城区学校最早的一个基层中共党组织。
新中国成立后,嘉定县立中学蓬勃发展,并于1956年改名为嘉定县第一中学。1958年,嘉定县从江苏省划归为上海市,同年,嘉定一中成为首批上海市重点中学。1985年初中部停办,嘉定一中完成了由完全中学向高级中学的转型。
校舍的变化是嘉定一中命运多舛的一个缩影。学校初创时的校址是今北大街273号,东滨横沥河,南与几间农舍相邻,西为校门所向的北大街,向北一墙之隔的是后来拆除的火神庙。随后数十载岁月里,从在战火废墟上搭建草教室,到淞沪抗战爆发后借用租界内的沪新中学校舍,再到辗转于云翔小学、企云学校等地,嘉定一中的命脉在颠沛流离中维系着。
1997年,嘉定一中应发展所需整体易地新建,搬离北大街,迁至菊园新区嘉行公路旁。嘉定一中于1999年成为当年上海市11所寄宿制高级中学之一,并在2005年跻身全市首批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之列。
90年来,嘉定一中曾因国家战乱、十年“文革”等数度停学,然而这叶孤舟顽强地从历史洪流中冲了出来,在云开雾散后辉煌中兴。
走在校园里的学生
坚守匠心,不忘初心
已故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1926年—2016年,嘉定一中先后有陈奉璋、翟彦章、孙镇、张维昌、姜继尚、许榕等数位校长,还涌现了樊翔、陆慰萱、汪济、高士锐、龚继章、周礼平、何玳丽、钱根鑫等一大批名师,他们引领着一代代嘉定一中师生,谱写了一曲90年励精图治的奋进乐章。
1955年起便在嘉定一中任教的语文教师吴大箴,一教就是34年。她最早的几届学生,业已退休。走在校园里,吴大箴为学校日新月异的改变感到欣喜的同时,也为学校长期以来坚守踏实奋进的校风感到欣慰,“我们那会儿一周上6天课,每位老师都很认真刻苦,没人抱怨。”如今,学校虽充实了很多新生力量,但严谨的校风仍被传承下来,未曾改变。
许榕在1995年—2008年期间任嘉定一中校长。回忆往昔,他最无法磨灭的记忆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正逢“下海潮”和学校扩招,导致师资严重不足。“最困难时出现过开学前还有4个班的语文课没人教的情况,大家齐心协力,共渡难关。”在许榕看来,嘉定一中取得的成就是一代代师生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
与吴大箴、许榕感同身受的还有前任校长康定。2008年—2015年,他在嘉定一中做了8年校长。“每一年学校都会迎来80名左右的新疆学生,约80名老师与他们一一结对,在生活学习上帮助他们,每个人都尽心尽力。”教师无怨无悔的付出让康定感触良多,“勤业中学在抗战时期曾代替嘉定一中,如今勤业中学没了,‘勤业’基因却一以贯之。”
致天下之治在人才,成天下之才在教化,成教化之业在教师。90年风雨历程中,嘉定一中校长、教师从未忘却自己的初心——无论社会如何变迁,教书育人始终是使命担当。
在许榕看来,做人比考试更重要,诚实、守信、勤奋、进取,始终是一个人必备的品质。“希望培养的学生对国家有用处。”这是吴大箴的期许。“我任教时学校的大礼堂还是草礼堂,现在‘鸟枪换炮’了!”在嘉定一中任教30年的退休语文教师赖云青,希望学校培养出更多不同领域的人才,让嘉定一中成为理想放飞的地方。
在嘉定一中办学历史中,从“主体发展”到“自主创新”再到“合作创新”,在康定看来,目标始终都是为了培养出助推社会发展的人才,“就如学校的校训‘追踪前哲,认识时代’一般,从‘科研引航’到注重文理并重的办学方向,不是割断历史,而是继往开来。”
路过,就能闻到芬芳
“哪怕我现在都快50岁了,在老师面前我还是个孩子。”沪上知名体育节目主持人唐蒙回母校嘉定一中主持校庆活动时的一句话,打动了在场每一个人。
90年来,嘉一中收获了桃李满天下:既有朱冠东、朱熹能、张鹏飞、龚显福、张成明5位共和国少将,也有高维明、朱瑞熙等十多名享受国务院津贴的高级专家、知识分子,还有原国家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高尚全、教育部原副部长黄辛白、美国福茂集团董事长赵锡成等众多知名校友。
二千多名校友、师生在90周年校庆之际重返母校,回忆当年的美好岁月。在他们眼中,这里的一草一木皆有情,这里的一师一友皆有义。正如赵锡成所言,“嘉一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母校给予的良好教育和帮助。
1944年,13岁的钱梦龙踏进勤业中学的大门。“这所学校的文化积淀相当深厚,老师们的水平都不一般。”87岁的钱梦龙至今对国文老师庄秉英和历史老师周孝侯念念不忘,“周老师留着一把白胡子,还会吟诗唱词。”
钱梦龙坦言,勤业中学的这段求学经历,对于他的语文教学生涯有着重大影响。他告诉记者:“我初中时偏科很严重,对数理化一窍不通,初二那年还留了级。但学校的古典文化氛围深深感染了我,让我沉醉于文学之中。”
“花了整整半年时间埋头苦读,终于考上嘉定一中。”现任上海大学科技园管委会副主任潘志浩,对于报考嘉定一中的经历记忆犹新,“当时分数线是150分,只考语文和数学,我数学考了98分。”令潘志浩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语文老师,也就是唐蒙的父亲,“刚入学就给我们来了个‘下马威’。”那时,唐老师准备教他们《和柳亚子先生》一文,但学生们纷纷嚷道“小学就学过这篇文章,不用教了”,唐老师话不多说,出了一张与此文相关的考卷,结果全班只有一人及格。从此以后,学生们对唐老师肃然起敬。在潘志浩看来,唐老师尤为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1996年,许佳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嘉定一中。如今,酷爱文学的她已经成为小有名气的作家,先后出版《青春雨》、《我爱阳光》等长篇小说。“虽然高中时我整天不务正业,但却是我最美好的一段时光。”许佳说,“记得许榕校长曾经对我说过,老师也是人,也会犯错,但是老师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尽可能少犯错。”现在回想起来,许佳觉得嘉定一中的老师都特别有爱,不会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太过苛责,而是鼓励学生发扬所长。
办一所安静而丰富的学校
嘉定一中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嘉定一中将如何实践教育综合改革?未来又将走向何方?带着一系列问题,记者采访了嘉定一中常务副校长管文洁。
记者:90年办学路,给嘉定一中留下了什么?
管文洁:“追踪前哲,认识时代”的校训和“嘉言懿行,一以贯之”的学校精神,是嘉定一中积淀下来最为宝贵的财富。这份财富将激励一代代一中人植根于教化嘉定这片沃土,传承学校精神,远喧嚣,致宁静,亲传统,求创新。
记者:厚重的校史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管文洁:意味着责任。如何鉴史创新,如何使嘉定一中这棵大树根深叶茂,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所在。
未来,嘉定一中将聚焦学校文化转型和文化土壤改造,实施“基于文化立校的合作创新教育”。嘉定一中将尝试打破传统学校层级管理模式,推行校长负责制下的年级部管理模式,力求通过扁平化管理来实现“事本主义”管理模式向“人本主义”管理模式的转变。
记者:在您看来,嘉定一中应该成为一所什么样子的学校?
管文洁:我们的愿景是办一所安静而丰富的学校。
教育是为了育人,办一所安静而丰富的学校,是我们对教育本质的坚守。所谓安静而丰富,就是营造教育的适宜环境,追求育人的至高境界。打造安静而丰富的校园,能让嘉定一中积淀升华,让学生在磨砺中振翮高飞,让教师在舒畅平静中丰满风骨。
记者:如何办成一所社会认同的好学校?
管文洁:我们用“打开”和“建立”的方式,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不断改进和突破,集广大师生的智慧,建立学校发展的自我评价指标。
我们将秉持“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的理念,充满信心和勇气地行走在教育综合改革的路上,期待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嘉定一中成为一所社会认同的高品质学校。
记者:嘉定一中将如何打造科技和人文两个特色?
管文洁:我们将充分利用区域内外的资源,实施3个跨界合作项目,凸显科技和人文两大特色。通过“中科·嘉一教育集团”,享受中科院专家导师以及实验室的资源,实践大中小学科创贯通课程;通过同济大学“苗圃计划”,享受大学专家导师课程,实施大学预科课程、普适科创课程;通过“中澳、上戏合作办学项目”, 实施中华原典阅读诵读课程、戏剧课程、校本文史哲课程。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校园内的草礼堂
如今的校园环境宜人
南京路特软件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沪公网安备 31011402003796号
备案/许可证号: 沪ICP备150119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