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清白全由我
——清代名士陆廷灿其人其作(上)
陶继明
陆延灿,字秋昭,清代嘉定南翔人。官崇安知县、候补主事。一生著有《续茶经》、《艺菊志》、《南村随笔》,并重新修订了《妫蜼子》、《嘉定四先生集》、《陶庵集》。其中,尤以《续茶经》为名,此书草创于崇安任上,编定于归田后。其目录完全与《茶经》相同,即分为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等十个门类。但自唐至清,产茶之地、制茶之法以及烹茶器具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此书对唐之后的茶事资料收罗宏富,并进行了考辨,虽名为“续”,实是一部完全独立的著述。《四库全书总目》称此书“一一订定补辑,颇切实用,而征引繁富。”
敦厚世家
陆氏是一个好德乐施,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家族。陆廷灿的曾祖父陆春园与抗清志士黄淳耀是金兰之交,但年龄要比黄淳耀长许多,陆春园60岁时,黄淳耀曾赋诗《寿陆春园六十》一首,这首诗收在黄淳耀的诗文集《陶庵集》中,诗中称陆春园喜爱“荆关”(五代大画家荆浩、关仝,这里借代绘画),赞誉他有“儒侠”之风。由此可以推断,陆廷灿生于明末遗民之家,尽管自陆春园至陆廷灿已历四代人了,但这个家庭应对陆廷灿的人生观仍然是有一定影响的。
陆廷灿的祖父陆视祥,是一位文学生,有才华,可惜早亡。父亲陆培远,字开倩,号陶圃。因6岁丧父,陆培远由母亲含辛茹苦,一手养大,一手教导,后陆母被江苏巡抚慕天颜上报朝廷批准,立贞节牌坊表彰。据嘉庆《南翔镇志·耆德》记载,陆培远后来“大振厥绪”,意为事业十分兴旺发达,从志书及有关史料中未找到陆培远的历史信息,推断陆培远从事的可能是经商之类的事业。他为人慷慨,性格豪爽,乐善好施,是一位里中善士。每逢灾荒之年,常“出粟麦散给贫民”。康熙四十四年(1705),嘉定遭遇大灾年,饿莩载道,陆培远与里士乡绅程时彦、陈范等捐粮食2149石,在南翔寺开设粥厂,赈济灾民,每天供应两餐,从当年二月十五日开始,至六月十三日止,整整4个月,嘉庆《南翔镇志·纪事》称此举“活饥民无算”。康熙四十七年(1708)、康熙四十八年(1709),嘉定连续两年发生严重的洪灾,陆培远又积极发起赈灾,救济灾民,对因灾而死的灾民,购置棺材,入殓安葬,做了不少善事。
更值得赞扬的是,陆培远具备了传统士人的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还积极参与了嘉定士民发起的“折漕为银”运动,出钱出力。康熙二十七年(1688),康熙皇帝下诏减免地丁税,但户部却以嘉定已实行折漕为理由,坚持不同意减免,相比邻县,嘉定的税赋负担又要高出许多。时任嘉定知县的闻在上是一位清官,又勤政爱民,为了保护地方经济和民生利益,他与嘉定诸生张凝祉、汪燧实商量后,决定派代表赴京向朝廷申辩理由,争取嘉定与苏松太的其它县同等待遇。嘉定代表到北京后,受到嘉定籍新科进士孙致弥和赵俞的热情接待和支持,赵俞、孙致弥还为嘉定代表在京中活动上下打点,垫付了巨额银子,此款系孙致弥从公款中借出的,事后嘉定乡绅们立即筹款汇至北京予以垫补。事情办得还算顺利,朝廷批准了嘉定的诉求,嘉定上下欢欣鼓舞,奔走相告。正当人们欢欣鼓舞之际,居心险恶的奸民曹明、陶京却上书江苏巡抚、两江总督,诬告参与折漕的有关人士是“抗税骗款”。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朝廷震怒,当场逮捕了36人,株连三百余人,陆培远也因积极参与这个事件,“三载惊涛,几遭不测”。
这场惊涛骇浪过去后,陆培远曾赋诗一首,自述其志,诗中有“一心清白全由我,三载忧危总听天”之句,让自身永葆清白成为陆氏家训和陆廷灿自身的座右铭,被陆廷灿载入《南村随笔》中。
据嘉庆《南翔镇志》记载,陆培远健康长寿,“年逾大耋”,“登封典”,说明他受到政府的表彰,在民间也有很好的声誉。
从吕舜祥《明清诸生录》中查得,陆廷灿早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已中诸生(俗称“秀才”),当时就应是成人了。而陆培远的这些活动都发生在二十余年后的康熙四十几年,此时,陆廷灿应是中年人了,故陆廷灿应该全部参与了他父亲这些活动。这些经历,对陆廷灿价值观的形成,以及之后的人生道路,都有重要的影响。
走上仕途
陆廷灿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立下了读书报国的志愿。还在童生时,陆廷灿就以他的聪颖和才华,受江南督学李振裕的赏识。李振裕是吉水人,康熙九年(1670)进士,知识渊博、才学深厚,康熙皇帝常召他“以儒术备顾问”,他参与修编过《明史》,官至礼部尚书。李振裕对陆廷灿的影响很大,陆廷灿因年少,“自渐谫劣不克,仰副期许。然每至都门,备承饮食、教诲。”
陆廷灿中诸生之后屡试却不第,科举道路颇为坎坷艰难。后来,因陆廷灿的人品和学问出众,被录取为贡生,但历代嘉定县志的“科贡”栏中,对其何时中贡生、是何种贡生均无记载,光绪《嘉定县志》及嘉庆《南翔镇志》均以“贡生”一笔带过。而民国《崇安县新志》说得较为详细,说他的出身是“岁贡”,即“岁贡生”,他们是明清时期挑选府、州、县诸生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入京师国子监读书,称之为“岁贡生”。
在京求学期间,陆廷灿结识了王士祯、宋荦等文化名流,成为入室弟子。王士祯原名王士禛,字子真,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山东桓台县人。清顺治十四年(1657)进士,官至刑部尚书,颇有政声。清初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擅长各体,尤工七绝。好为笔记,有《池北偶谈》、《香祖笔记》等。宋荦,字牧仲,号漫堂,河南商丘人。顺治四年(1647),年仅14岁应诏以大臣子列侍卫。逾年考试,铨通判,后授湖广黄州通判,累擢江苏巡抚,官至吏部尚书。被康熙帝誉为“清廉为天下巡抚第一”。宋荦为著名诗人、画家、收藏家,与王士祯、施润章等人同称康熙年间“十大才子”。在王士祯、宋荦的教导下,陆廷灿学业大进,明理解人,并深得吟诗作文的窍门,逐渐养成了“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胸怀,以及兴趣广泛、好古博雅的艺术修养。
有了贡生功名,陆廷灿终于走上了仕途,他出任安徽宿松县教谕,宿松古称“松滋”,地处皖、鄂、赣三省八县结合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教谕是县里主管教育的官员,陆廷灿对宿松颇有感情,后来他的诗文集就以《松滋草》命名。
康熙四十六年(1707),皇帝第六次南巡。康熙先后六次下江南,旨在强化对江南的统治,同时也有安抚江南知识分子的因素,这一年的农历三月十八日,康熙在苏州召见苏州地区的在籍官员,陆廷灿也在召见之列。事后,陆廷灿在《南村随笔·克食》中,对这次召见作了详细的记录:“康熙四十六年,圣驾南巡,驻跸苏州织造行宫,恭遇三月十八日,万寿圣节,廷灿得随在籍诸臣后,宫门叩祝。礼毕,内侍捧出描金盒,内克食贮以黄磁盆,传旨赐与苏州乡绅吃,即随班叩谢。是日,赐者系紫粉粔妆,其形长圆,中含果饴,至今残牙馀味,犹觉甘香,独惭老矣,无能未由报称云尔。”“克食”,是指皇室赏赐给有功或博得欢心的官员食品,以示嘉奖或优渥的意思。从文中可以看出,陆廷灿在受到康熙召见、接受康熙赠送的精美点心后,心情非常激动,甚至有点受宠若惊,产生了干一番事业的抱负。然而,康熙的召见不过是对官员们表示关心的一种恣态罢了,奇迹没有出现,陆廷灿仕途并无大的起色,直至10年后,陆廷灿的官运才迎来转机。
康熙五十六年(1717),陆廷灿升任福建省崇安县(今武夷山市)令,到任时,人们说他“衣冠举止,望而知非俗吏也。”在崇安任上,他勤政爱民,严明法理,惩恶扬善,奖励耕读,广辟财路,修复古建,编修方志,颇有政绩。他十分敬仰42年前曾任嘉定知县的清官陆陇其,家乡的这位清官是他的榜样,决心要做一个像陆陇其一样的清官。
洁己爱民
陆廷灿除了爱好喝茶外,还爱好看书,他经常阅读陆陇其的著作,还把陆陇其的一些格言抄下来,放在案头,以勉励和督促自己。在他的《南村随笔》中,就有两条有关陆陇其的史料:一是《三鱼堂集·自箴铭》,提出“所贵读书,变化气质”。二是《陆讳陇其》,恭敬地记录了“雍正二年,奉旨陆陇其入文庙,从祀殿庑。”
风雅的陆廷灿还在衙门后辟有“梅园”,植遍梅兰竹菊,以此明志,修身养性。陆廷灿自题“小郁林”,园中花木茂盛,沁人心脾,他常在“小郁林”里漫步。上世纪,崇安县城内吴姓市民在改造房屋时,在“梅园”旧址挖出巨石一方,高约1米,宽60厘米,厚30厘米。石前有陆廷灿自题“小郁林”,石背后有《咏武夷茶》诗一首,这方石刻是陆廷灿留在崇安的重要物证。
陆廷灿在崇安任上颇为关心民生。一天,他漫步至九曲溪之一曲,这里是进武夷山泛舟九曲,下达建溪的必经之处。宋时曾建“趋真”亭,供游人休息、避雨之便,后塌圮。明万历时,县令顾士琦斥资重建。至康熙时,因年久失修,该亭而又毁塌。陆廷灿决定重建路亭,这个惠民的善举获得了崇安百姓的好评。
崇安曾是宋代大儒朱熹的讲学之地,朱熹在此建有“武夷精舍”,聚徒讲学,影响深远。陆廷灿曾去拜谒过武夷精舍,他追慕先贤风采,传承儒家精神,并咏诗《武夷精舍》一首,以表达他的心迹:理学渊源接素王,曾留精舍水云乡。隐屏峰绍尼山迥,五曲溪随洙泗长。地以人传从赵宋,时逢主圣迈陶唐。更欣召伯循南国,千载师承道统光。陆廷灿在生活中,本来就对茶事有浓厚的兴趣,他性喜嗜茶,有“茶仙”之称。到茶叶之乡崇安后,更让他有如鱼得水之感。崇安奇山异水,以盛产武夷茶闻名遐迩,自宋以来一向是著名的茶叶产地,明以后,武夷山一带又不断改进茶叶采制工艺,创造出了以武夷岩茶为代表的乌龙茶,产品深得闽南及广州、潮汕茶人的青睐和三路茶商推荐营销。陆廷灿在从政之余,问及茶事,喜而赋诗《咏武夷茶》一首:桑苎家传旧有经,弹琴喜傍武夷君。轻涛松下烹溪月,含露梅边煮岭云。醒睡功资宵判牒,清神雅助昼论文。春雷催蒸仙岩笋,雀舌龙团取次分。从诗中可以看到,陆廷灿采取的是与民休息,刑简政轻的治县方针。他弹琴悦兴,批文判牒,幽游散步,品茗赏景,论文吟诗,举重若轻,极富才情,此诗后刻于“小郁林”石的背面,留传于今。
家乡文人张揆方是陆廷灿的诗交。张揆方,字道营,号同夫,康熙五十六年(1717)举人,授任丘知县未就,工诗文,有《米堆山人诗文集》。当张揆方在了解了陆廷灿的政绩后,赋诗一首《赠陆崇安幔亭》曰:棣华书屋日迟迟,解组归来鬓未丝。松菊平添彭泽兴,江山尽入永嘉诗。三春闽海来茶荈,五月炎州致荔支。好与风流旧宾从,郁林载石访当时。
陆廷灿任崇安知县共6年,至康熙六十一年(1622)任满,因他政绩显著,朝廷准备让其升迁,拟任候补主事,他却以“多病”婉辞,要求赋闲致仕,回故乡南翔,专心读书著述终老。
鉴于陆廷灿的人品和政绩,崇安地方志将其列为“名贤”,称他“洁己爱民,旌别淑慝。尝与王草堂较订《武夷山志》,表彰往哲,刊播各集。每于公事入山,遇景题留,文章、经济兼而有之。”
陆廷灿也对崇安充满了感情,他的号“幔亭”,就取自崇安县内的胜景幔亭峰,说明他十分留恋崇安的山山水水。
南京路特软件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沪公网安备 31011402003796号
备案/许可证号: 沪ICP备150119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