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7年12月2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05:深度
2017年12月26日

睦邻十年:唤回逐渐淡化的邻里情

阅读量:2769    本文字数:2985

不知从何时起,和睦融洽的邻里情渐渐被“不相往来”所取代,“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仿佛失去了生存语境。

 

从2007年银杏社区一对老夫妻向居委会提议在家中设立邻里活动点起,一场“睦邻运动”便在嘉定镇街道展开。经过10年培育,嘉定镇街道的“睦邻点”发展到涵盖地缘、志缘、趣缘、业缘等类型的347个,成为社区治理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记者 陆晓峰 冉涛 王安琪/文

经过10年发展,嘉定镇街道已有347个“睦邻点”。

“翰墨邻里”睦邻点成立于2010年,成员平均年龄70岁左右。

在侯黄桥社区汇城公寓小区,睦邻长廊成了居民聚会议事的好去处。

 

从1到347的量变

“色彩需要更鲜艳,人物需要更活泼、环境需要更具生气……”汇龙潭社区“翰墨邻里”睦邻点,10余位老人正在对一幅《嘉定紫藤园》绘画作品进行点评。这幅画出自86岁老人沈龙弟之手,他告诉记者,来睦邻点和大家一起写字画画,很能锻炼老人的精气神。

“以前没有谈心去处,现在每月聚一次,大家老开心了。”“翰墨邻里”睦邻点成员高木英介绍说,睦邻点成立于2010年,成员平均年龄70岁左右,主要进行书画作品创作和交流,作品还在嘉定老年大学、韩天衡美术馆等地展出。今年72岁的吴雁平中风后右手丧失绘画能力,休养一段时间后他用左手拿起画笔学习画画,“身体恢复不错,心情比以前舒畅了不少。”

在嘉定镇街道,像“翰墨邻里”这样的睦邻点已有347个,街道17个社区平均每个社区近20个。

时光回到2007年,家住银杏社区的一对老夫妻找到居委会,说儿女都住在市中心区,生活单调枯燥,“是不是可以在自己家里设个点,让邻居们来家里活动?”在居委会的支持下,街道第一个睦邻点由此诞生。

梅园社区流动人口多、基础设施老旧、物业管理薄弱。居民赵忠兴、姚元萍把有相同爱好的居民凝聚起来,共同打造“会呼吸的楼道”,引导居民参与美化社区环境,累计整治公共绿地100余平方米,小区的绿化品位得到了改善。

“现在再也不用为找不到维修点而发愁了。”在小囡桥社区“彩虹桥”睦邻点,居民蒋国荣高兴地对记者说。这个10多平方米的睦邻点,分成小家电维修和理发2个区域,每周二、周四下午开展活动时,常常排起长龙。维修师傅邓梁梁说:“发挥余热为大家提供维修服务,给居民带来方便,心里觉得挺自豪。”

党员周建军有理发特长,睦邻点成立至今他服务过的居民已经数不清,对于一些不便出门的老人,他还上门服务,“大家聚在一起聊聊家常,感觉挺好。”

为了提高睦邻点负责人的活动组织能力,街道于2008年成立睦邻会所,推选产生4名片组长和一名总负责人。2011年,街道组建了以社区居委会为基本单元的睦邻沙龙,将原有松散、单一的睦邻点有机串联起来,形成睦邻点发展的“智囊团”和“议事会”,将社区居民的兴趣点、关注点聚焦到社区公共事务上来,引导居民参与社区治理。

 

从小睦邻到大睦邻的蜕变

在嘉定镇街道,如果说“睦邻点”是邻里之间的“小睦邻”,那么“睦邻党建”则是辖区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大睦邻”,从自治到共治,“大小睦邻”双轮驱动、同向而行,翻开了街道“睦邻”系列品牌的新一页,共同奏响了“睦邻善治”的“双重奏”。

作为嘉定最早的纯城镇化地区,嘉定镇街道长期以来面临诸多困境:老旧小区多,基础建设滞后,难以满足民生增长的刚性需求;辖区内各类机关事业单位、金融行业、社会组织集中,城市管理难度大;传统的区域化党建面临体制瓶颈,有效服务群众的载体不多。

有没有可能将“睦邻”概念引入区域化党建中,让辖区单位与居民之间、辖区单位与单位之间形成良性互动?街道相关部门带着这个疑问开始走访,愁于无处发力的辖区单位给出了出奇一致的答复:你们来得太及时了!

街道相关部门梳理后发现,辖区内不仅有超市、商场、宾馆等商业设施,还有中央单位、市属单位、区内机关事业单位,层次多,密度高。街道顺势而为,于2013年成立全市首家参与区域化党建服务并实体运作的社会组织——嘉定镇街道睦邻党建服务中心,下设“一站八部”,社区的17个党总支统一设立社区睦邻党建服务站,105家有基层党组织的单位被划归为机关团体国企、城市管理、金融行业、教育卫生等8个服务部,建立以区域化党建各个主体之间平等合作关系为基础的睦邻党建模式。

如此一来,原本比较松散、没有统一架构的党建共建工作,成为有睦邻文化支撑、有健全组织架构和有项目化运作机制保障的党建共建新模式,“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藉此逐渐形成。

有了这个平台,各级党组织和党员找到了为群众办事的“发力点”。比如,辖区内的学校开放体育场所,为居民提供健身去处;又比如,华中集团、东方商厦、中国银行等筹集资金339.9万元,直接惠及困难群众7000余人次;再比如,300多家辖区单位组织党员志愿者参与到平安建设中,居民安全感不断上升。

通过社会组织项目化运作,服务项目也更“接地气”。以睦邻党建服务中心为绿洲集团量身定制的“红色关爱”项目为例,对于生活困难的老党员,既有现金救助,还配套了健康知识讲座等一系列帮扶活动。嘉定镇街道社区党建办公室主任吴海燕说:“睦邻党建促成了街道党工委、辖区单位和居民的三方共赢。”

“大睦邻”格局形成后,辖区单位之间也开始有了走动:银行之间开展起了职工技能大赛,企业和金融机构谈起了融资事宜……曾经“各扫门前雪”的“陌路人”,如今成了常来常往的“老亲眷”。

在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院副院长范斌看来,嘉定镇街道通过睦邻党建功能拓展,强化公共管理,优化公共服务,加强公共安全,美化公共环境,增强了党建在“睦邻点”建设中的社会性和实效性。

 

从相识到相亲的质变

临近岁尾的天气日渐寒冷,西大社区滕夏芳老人家却暖意融融。几个月前,年近90岁的滕夏芳不慎摔伤,但老人并不孤单,因为“热心人”睦邻点成员时常到她家中作客。

滕夏芳是“热心人”睦邻点的创始人,被大家亲切地叫作“滕妈妈”。“不管大事小事,有问题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滕妈妈。”居民王阿姨说。“有一年的大年三十,我们正吃着年夜饭,邻居家婆媳闹矛盾,家里人就来找我妈调解,她二话不说就赶过去了。”滕夏芳女儿说。不仅热心于社区事务,滕夏芳还从养老金中拿出一部分捐助困难家庭。在她带动下,“热心人”睦邻点成为邻里交流感情、倾吐诉求的聚集地。每月5号和25号的活动日,去“热心人”睦邻点走一走,成为西大社区居民生活的一部分。

通过睦邻点的培育和发展,嘉定镇街道各个社区逐步形成了“向上、向和、向乐、向善、向美”的价值认同,以及“相识、相知、相助、相亲”的行为准则。

走进侯黄桥社区汇城公寓,一片占地40平方米的小花园格外引人注目,多年前这里还是一块杂草丛生的荒地,如今精心修剪过的盆栽摆放得错落有致。

几年前,“汇乐”睦邻点成员建议,把物业费中用于绿化的部分交给业委会,由居民来规划公共绿化,这样既解决了小区绿化问题,又减轻了物业的管理压力。建议实施后,睦邻点成员就忙活开了。陈加恭退休前是个木匠,他拾起锯子,将捡来的装修废料二次加工,制作出美观质朴的木栅栏和花架。睦邻点负责人王达飞负责发动居民,在她动员下,一场自发的护绿活动在小区开展起来。如今,不仅这个小花园已初具规模,大伙儿还搭建了紫藤长廊,社区环境得到大大提升。

睦邻点的存在不仅促进了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也提升了居委会的自治能力。侯黄桥社区居委会副主任顾纯洁介绍,在塔城路800弄小区的广场改造项目上,“舒心”睦邻点的成员不仅进行了前期设计,还主动参与管理。如今,1800平方米的广场一改以往破败面貌,成为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还成了社区举办纳凉晚会等活动的场地。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