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高楼大厦里的你,知道隔壁住着谁吗?
城市化,别让邻里关系冷漠化
记者 管文飞 潘庆云 实习生 唐敏/文
记者 李华成 通讯员 马慧怡/摄
“行要好伴,住要好邻。”
嘉定目前的常住人口已经超过150万,与过去传统村落间“不分彼此”的情况不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越来越多原本互不相识的人住在了一起,年龄结构、文化水平、生活经历等都相差甚远,且被钢筋水泥相隔。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新型邻里关系?一根连通楼上楼下的网络线,一个“有呼必应”的小铃铛……在嘉定,一个个感人故事串起城市发展中的邻里新风尚。
线上好朋友 线下好邻居
“第一次青浦自驾采草莓归来,上作业!”3月2日,“嘉城社区网”上一名网友的帖子引来不少小区居民的点击,“楼下”的网友回复:“谢谢你送的草莓,甜额!”这种线上线下互动,在江桥镇嘉城社区是平常事。
2005年8月,即将入住嘉城社区的“80后”李晓东在一些商业网站上搜索社区论坛,发现这些论坛有大量的广告,让人不厌其烦。出于这个原因,有网站管理经验的他自建了一个社区论坛,立即引来不少社区居民的叫好声。
最初,李晓东只是单纯地想为居民们提供一个发声的平台,不料论坛的发展出乎他的想象,“有几十个人在论坛上聊新房,说周边配套,谈着谈着就成了朋友。”2006年,论坛组织了第一次活动——到梅川路上吃饭,饭桌上一碰头,才发现这位就住在隔壁楼,那位就住在对面。活动时李晓东碰到了张先生,一问才知道,张先生家和他家之间就隔了一条社区河道,“我们都喜欢旅游,所以聊得来。”此后,线下活动“一发不可收拾”,还成立了100多人的车友会,常常约着集体自驾游。
从线上到线下,一种新的邻里关系产生了。一位居民有了孩子,不知道要办哪些证件,在网上一发帖,有经验的朋友就把详细信息汇总在一起给他。有人要出门远行,宠物无人照顾,不少人就主动提出帮忙照顾。“都是一些琐碎的事情,但是大家都愿意出手相助。”李晓东笑着说。
如何看待这种新的邻里关系?李晓东告诉记者,嘉城社区内有一部分动迁居民,本身也互相认识,自己就是其中一员,但钢筋水泥相隔,没有了互相串门,反倒渐渐疏远了感情。倒是一些原来不认识的邻居,因为网络成为了好朋友,“网络或许更符合我们年轻人的习惯吧。”
活跃会员近千人,同时在线人数保持在百人左右,每天有近500个新帖……“嘉城社区网”一度是上海最火的小区论坛之一。如今随着新房交付完毕、物业管理日渐完善,论坛的话题少了。另外,这群“80后”因为工作和家庭两头奔波,在线的时间也少了。“论坛或许难以再像以前那样风光了。”李晓东失落之余仍然感到庆幸,“如果没有论坛,平日里喜欢‘宅’在家里用手机上网的我,恐怕永远也不会敲响邻居家的门。”通过论坛,李晓东“收获”了几十位好邻居兼好朋友,这份邻里情已经编织得结结实实。
房东房客演绎小院情
一排转角书柜、一个书报架、几把椅凳和一张长桌,这些便是汤玉琴家客堂间里的主要摆设。无论是不是休息日,这间小小的客堂间总是人头攒动,房客们都愿意过来看看书、聊聊家常。在菊园新区永胜村,75岁的房东汤玉琴和10多户外来务工房客亲如一家。
43岁的陈永和来自河南信阳,在嘉定做装潢生意,一家三口已经在这里居住了10多年。“刚到上海生活很困难,看到孩子衣服不够穿,汤阿姨就把家里衣服送过来,还抱来两床厚棉被,并把房租减到市场价的一半。”陈永和回忆说,“她的热情相待,让我们这些外来务工人员找到了家的感觉。”说话间,正抱着儿子在院中散步的高晓燕凑了过来。“汤阿姨心很细,房客们谁家宝宝满月的日子她都记得。”高晓燕说,“我生完孩子,汤阿姨还特地买来一只鸡给我补营养。”不仅如此,村里每当有宝宝出生,汤阿姨都会给新妈妈送上一本《母婴育儿手册》。
“外地人出来打工不容易,能聚到一起就是缘分,照应点是应该的。”汤玉琴告诉记者,“我对他们好,他们也对我好,家里水电坏了,招呼一声,就有人帮忙维修,逢年过节还带家乡特产给我……”
“住在汤阿姨家快20年了,从来没想过搬出去。”安徽人吴明华算是老房客了,原来住在工厂宿舍,随后和爱人租住在永胜村,“10多年前,大家条件都不好,家里什么电器都没有,冰箱用汤阿姨的,每天晚上还到阿姨家蹭电视看。”除了对房客好,汤阿姨爱管闲事也是出了名的。几年前,由于丈夫赌博输钱,吴明华和他大吵一架。汤阿婆天天跑去劝架,在吴明华门外唠叨:“家庭要和睦,要学会原谅,身体气坏了还是自己的。”回头,她又骂吴明华爱人:“做男人要有担当,以后不要赌了,努力赚钱养家。”“哎呀,不提了不提了,早和好啦。”说起往事,吴明华还有点不好意思。
小院虽小,却蕴藏着人与人如何相处的大道理。
爱心门铃让邻居胜似至亲
“叮咚、叮咚”,只要听到爱心救助门铃发出声响,57岁的成怀宝就会条件反射般地放下手头的事,跑去隔壁95岁的独居老人余爱仙家。因为对他而言,铃声一响就意味着余阿婆需要帮助。
1996年,成怀宝一家因动迁搬到了真新街道丰庄一村。一次在走廊里的随意走动,让他认识了隔壁的余阿婆。看着当时年逾八旬的余阿婆孤单一人,还要照顾瘫痪在床的妹妹,让成怀宝的心头一酸,便萌生了帮助余阿婆的想法。
但当时的成怀宝刚刚下岗,家里条件又不好,孩子也需要照顾,所以不敢“擅作主张”。回到家中,他忐忑地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妻子。“人家老太蛮可怜的,可以帮就尽量帮。”妻子的一席话,让成怀宝吃了“定心丸”。
“当时就想到给她装个门铃,如果有事我就可以马上知道了。”成怀宝说着10多年前安装门铃的经过。余阿婆也对这个好邻居信任有加,把自家的房门钥匙交给了他。就在去年,余阿婆在家不小心摔倒了,她艰难地挪到床头,摁下了救助门铃。刚摁下没多久,成怀宝就急匆匆地赶来了,简单询问伤情后便带着余阿婆去了医院。挂号、付款、拍片,从门诊大厅到就诊室,成怀宝每一刻都陪伴在余阿婆身边。回家后,他每天帮余阿婆换膏药。
10多年间,要出门买东西了,吃东西噎着了,要晒被子了……无论什么大事小情,只要门铃一响,成怀宝都会跑来帮助余阿婆。近几年来,门铃的作用却渐渐弱化了。原来,因为成怀宝串门太勤的缘故,余阿婆几乎没有机会再使用门铃了。成怀宝下岗后谋了一份送牛奶的工作,每天一早送完牛奶后就去余阿婆家坐坐,陪她聊聊天、看看电视。
“他人好,我身体有点不舒服了,还会端来饭菜给我吃,还带着我下楼晒晒太阳。”一说起成怀宝,余阿婆有说不完的话,“我现在岁数大了,他来得更勤了。一天来好几次,我索性门都不关了。”余阿婆还是个零食控。“前几周,她说想去大卖场逛逛,我就借了一部轮椅推着她去了,买了一大堆零食。”听到成怀宝说吃零食的事,余阿婆像个小孩似地笑了起来。
对阿婆的照料,已经成为成怀宝生活的一部分。说是邻居,已经胜似至亲。
拒绝冷漠
你的邻居叫什么名字?这个问题在数十年前或许是个“冷笑话”,如今却让不少人哑口无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邻里结构”也发生着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该选择冷漠,而是应该创造一种新的和谐邻里关系。
新的和谐邻里关系,是城市精神的一面镜子。近年来,居民猝死家中数天甚至几周后才被发现的新闻屡见报端,令人唏嘘。记得一位区领导曾经向媒体表示,嘉定新城的建设离不开城市文化的塑造。而笔者认为,和谐的邻里关系正是城市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新的和谐邻里关系,要用创新方式来建立。通过网络平台是一种方式,“爱心门铃”也是一种方式。近年来,嘉定不少镇、街道开展了各种“邻里节”,也起到了较好的效果。这些方式的共同点是,建立了新的平台,让互不认识的邻居们有了交流,也就慢慢走近了。
新的和谐邻里关系,也需要我们自身的转变。前段时间,有家网站根据网友投票,总结了新邻里关系的几大“原则”,包括了“不要打听隐私”、“先打招呼后上门”等等,这些“原则”未必面面俱到,却提醒着我们,处理好新的邻里关系,我们自身必须崇尚文明,遵守在新环境下与邻居相处的“游戏规则”。
南京路特软件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沪公网安备 31011402003796号
备案/许可证号: 沪ICP备150119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