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3年04月3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文化·美德
2013年04月30日

传统美德:嘉定人文历史中的一串珍珠

阅读量:2681 本文字数:5486





嘉定,江南历史文化名城。建县800年的历史积淀,古朴风雅的江南意韵,包容通变的人文特质,为嘉定的历史人文传承发展提供了滋养也奠定了根基。在这片土地上,同时也孕育出了嘉定人勤劳、质朴、有礼、温良、孝义等传统美德。

嘉定历史上,无论是名人、学者,还是普通的平民百姓,都曾把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美德发扬光大:名人著书立言,恭身立德,百姓编唱民歌故事相传。这让嘉定始终散发着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气质。如今,嘉定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城市面貌需要更加整洁、有序,市民素质也有待进一步提高。不妨让我们回首往昔,看看那些与美德有关的品质是如何在嘉定人的心里流淌、代代相传的。

论让:钱大昕《弈喻》释谦虚

□葛秋栋

我们常有“世事如棋”、“常恨人生不如棋”之说。清代乾嘉派学者嘉定钱大昕的《弈喻》一文,以下棋作喻,道出了人们往往容易看到别人的不足与过失,而不容易发现自己身上的弱点这一普遍性弊病;这不仅是棋场上的弊端,更是社会上的通病,启发人们凡事要谦虚。

《弈喻》是围绕着“观人之失易,见己之失难”这一论点展开的。作者用生动简洁的语言,叙述了一次观弈和参与对弈的经历,写出了自己在棋场上的一种体会:即在观棋时,由于只看到别人的失算之处,所以常常讥笑别人不如自己,而当自己对局时,由于不容易发现自己的失算所在,却被自己讥笑的对象所打败。那么,为什么一个人对自己和对对手的棋艺判断有这么大的差距呢?这一次的切身经历,引起了作者的深思。经过思考后,钱大昕认识到了自己“彼此相嗤,无有已时”的错误作风,指出人们应当“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客观事物。

这是一篇寓意深刻的杂文,以下围棋作为比喻,阐述了“人贵有自知之明, 也贵有知人之明,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要轻视别人”的粗浅道理。如今,身处在一个相对浮躁的生活环境之中的我们,更应该与先哲钱大昕一起,接受为人要谦虚、谦虚是美德的道理。

附:原文翻译

我在朋友家里看下棋。一位客人几次输棋,我讥笑他计算失误,总是想替他改放棋子,认为他不如自己。过一会儿,客人请求和我下棋,我则很轻视他。刚刚下了几个棋子,客人已经取得主动的局势。棋局快到中盘的时候,我苦思冥想更加艰苦,而客人却轻松有余。终局计算双方棋子,客人赢我十三子,我很惭愧,不能说出一句话。以后有人邀请我观看下棋,我便整天默默地坐着看而已,再不敢轻视别人。

现在求学的人读古人的书,常常非议古人的错误缺点;和现在的人相处,也喜欢说别人的不是。人本来就不可能没有错误,但是我们如果来个换位思考,心平气和地估计一下,自己真的没有一点失误吗?自己能够认识别人的失误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失误,自己能够指出别人的小失误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大失误,自己检查自己的失误尚且没有时间,哪里有时间去议论别人呢!即使想掩盖以前的错误也是隐瞒不了的。事理方面的问题,人人都赞成自己认为正确的,人人反对自己认为不正确的,可现在世间没有孔子那样的圣人,谁能断定真正的正确与错误?那么别人的失误未必不是有所得,自己没有失误未必不是大失误,但是人们彼此互相讥笑,没有停止的时候,简直连看棋的人都不如了。

讲义:嘉定小童知义

□冯晓磊

在嘉定历史上,流传着一个男孩牺牲自我、机智救城的故事。这个故事让嘉定人一直引以为豪,在小小的孩童身上就有如此忠义的气节,更别说还有嘉定三屠里黄淳耀等义士。

那是明朝嘉靖三十三年(1554)四月的事,几百名倭寇欲攻打进嘉定县城。他们横刀跃马,四处抢掠,多次窜到城下,但只因为嘉定有城墙护卫,护城河又深又阔,才未能得逞。

当时,嘉定县衙里,代理县事的官吏胆小怕事,想逃腿软,想斗手软,只知道紧闭城门。至于如何抵御、如何摆脱危境,则一概不知。幸而城里有不少能人志士慷慨挺身,和官兵一起镇守四城门,才多次杀退了倭寇的猛攻。

四月十六日晚上,三更过后,远处传来汪汪的狗叫,这声音由远而近,却没有惊醒守城值夜的官兵,连日来的守城作战,使他们疲惫不堪。然而,这声音却惊起了一名住在西门城脚下的十来岁小男孩。

这男孩半夜饿醒,正欲撒尿,却听到了一阵紧似一阵的狗叫。小男孩很是机警,他掀开被子,披上布衫,跑到门外一看,正是皓月当空。西门城墙上,露出了一截截云梯。“是倭寇爬城了!”小男孩一口气攀上城墙,朝城外一看,城下果然是偷袭的倭寇,正顺着云梯向上攀爬。“贼兵来了,贼兵来了!”小男孩大声呼叫起来,尖锐稚嫩的童声,霎时划破夜空。

他推醒城上熟睡的士兵,捡起脚下踩到的锣,一面敲一面跑,一路呼叫。守城的士兵听到了,拿起刀枪、弓箭、棍棒、石块,奋起抗敌。

忽然一支冷箭射在小男孩腰背上,血流如注,可他浑然不知,跳下城,沿着大街敲锣,高叫:“贼兵打西城了,大家快起来杀贼啊。”

当人们扛着缴获的刀枪凯旋时,却发现那个冒死唤起全城杀敌的小男孩倒在了大街上,满身是血。孩子的名字大家无从知晓,只能悲痛地把他同那些护城中牺牲的兵民一起埋葬了。

为了纪念他的功劳,人们为他雕刻了一个小小的石像,安放在西门城墙上,把他叫做石童子。如今,西门城墙已经重修,石童子也永远活在嘉定人的心目中。

谈礼:名人著书阔论

□陶继明

历史岁月中,嘉定学者曾撰有一定数量的礼乐专著,文人之章中也多有礼乐主题。

“嘉定四先生”之首唐时升的《三易集》中有《乐以治心论》一文,专门论述了礼乐的基本功能。他说:“圣人之教,礼以治躬,乐以治心。夫自君臣、父子之间,以至于洒扫应对进退之际,无礼则无所措手足。”唐时升将两者的作用论述得十分清晰形象。礼乐两者的作用可以互为补充,恰如治水,筑堤以阻之,凿渠以通之。比之礼乐,礼则堤也,重在节制,乐则渠也,重在导引。又如治病,服药以攻毒,调心以养生。比之礼乐,礼则服药,重在治标,乐则调心,重在治本。礼乐二途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作用可谓大也。唐时升在文中又说:“知礼乐者,君子以平其气,养其寿命。”而对于道德修养较差者,又“足以消其非僻之志,暴慢之气,是之谓移风易俗。”

清代康熙年间的嘉定知县陆陇其在嘉定县学中为秀才们讲课时,曾亲自编写了一部讲稿《松阳讲义》,行文通俗易懂,甚至是大白话,其中有不少关于礼的观点,颇有意思。陆陇其说,做人“要知谨守礼法,将这身放在规矩准绳之中”,当人们良好的习惯养成后,“这个礼足以范围人心,彼民化于德礼,莫不知善之当为,非特皇然知耻而已也,而且有规矩准绳可据,有荡平正直之可由”。礼乐教化各有针对。既为教化,必然要因人施教,于是,人之有欲,以礼节之,人之有情,以乐导之。情欲有节,不走极端,遂立于中庸不败之道。

陆陇其认为,在遵守制度的大前提下,“礼”承认个体的差异。礼者,要使人人各有其位,各守其道,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各得其所;“乐”是和谐的产物。乐者,所以倡和谐,声音之道与心通,与政通,则政通人和,天下大治。要言之,“礼”承认万事万物的个性,“乐”强调万事万物的共性,达到存异而求同。礼乐文明虽然内涵广大,汗漫无涯,但却有一不变的中心,就是“尊道崇德”。人们说起道德,会觉虚无缥缈,或是一种听之而已的口号。其实道德并不是空洞的。孔子认为道德在社会上、在生活中的具体内容是:夫有夫德、妇有妇德、子有子德、文有文德、医有医德、师有师德……,礼乐文明犹如春雨,滋润人们心田。不明白的人觉得孔子的规矩太多,明白的人知道孔子是借规矩立道德。正所谓无规矩无以成方圆。礼乐文明的作用也就在于这个道德中心,这是形而上的根本,至于礼仪、器物、歌舞、乐器,这些只是形而下的末节。学礼者,要学其根本,离开根本,礼就成了毫无意义的繁文缛节,乐就成了消磨心志的靡靡之音。

在古代社会,讲礼乐也要看对象,察时势。明初嘉定王彝以文史才华,被文盲出身的朱元璋召入翰林院编撰《元史》。王彝曾写有一篇《乡饮酒碑铭记》,文中极力歌颂朱元璋的礼乐:“皇明既一四海,乃大兴礼乐,以新今俗还旧古道,为千万世计。”但此文是王彝受苏州知府魏观之邀而写,魏观因在朱元璋的宿敌张士诚的府第旧址上修建州府,被朱元璋疑心谋反,王彝与魏观终于一起被腰斩,王彝为礼乐文章送了命。

说孝:做寿之仪

□顾建清

嘉定人在生育、婚嫁、寿诞、丧葬和社交中有丰富多彩的风俗,礼仪就附着在风俗中。其中寿诞礼仪不可缺少,又以为父母做寿尤为讲究,处处体现出孝义之道。

嘉定人寿诞礼仪分两种,一种是40岁以下一般叫“做生日”或“过生日”,不称寿礼,认为青少年做寿要折寿;另一种是40岁以上一般称“做寿”。在嘉定,孩子的生日也叫 “母难日”, 因母亲生孩子要受很多苦楚得来。做生日时,在屋堂内点一盏油灯或点一支蜡烛表示感谢母亲的恩情。做生日都要吃面,称为“长寿面”,考究的要放“浇头”,一般为鱼、肉,当今生活富足,浇头各取所需。除吃面外,还有吃生日酒的风俗。

嘉定人做寿,又称“庆寿”、“祝寿”,50岁以后尤盛,因过去“人生七十古来稀”,寿命较短,谚称“人活五十五,阎王数一数。”66岁,嘉定人认为是人生一大关口,因“六”与“落”谐音,因此做66岁生日有特殊的礼仪。由女儿在父母66岁生日之际,买块肉,切成66块,红烧后,连同其菜肴一起盖在一碗大米饭上,取一双筷子一并置于篮内,上遮红布,送给父母一次吃完。当然,肉要切得小,菜要选得精,饭要盛得少,不然吃不了。此地有“六十六,要吃六十六块肉”、“六十六,囡姆屋里吃碗肉”等谚。没有女儿的,由过房女儿做;没有过房女儿的,由至亲小辈中的女性做。据说这样可以逢凶化吉,所谓“一刀肉,活个够。”做寿要布置寿堂,正厅挂中堂,或画轴,或寿屏,或神马,或三星像,或百寿图,两边挂寿联。少数人家,请人写“寿序”,颂扬寿者功德。供桌上设面蔬斋供。寿烛两对,丧偶者一对,不能熄灭。香炉中点“寿字香”。做寿之日,小辈需备礼祝寿。亲友同事也常出礼祝寿。寿糕、寿桃垒成塔型,数量要与寿星岁数相同,或单数逢三、逢九。儿孙献祝后,寿星分给拜寿钱。亲友家人共吃寿面寿酒。主家给四邻送寿面。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嘉定人做生日的形式、方法、内容等有新的变化。但不管如何变化,它总是在传统上发展而来,传承着嘉定人孝义的风俗。

相关链接:

宗祠:礼乐传家

□王光乾

宗祠中供奉本族先祖、举行祭祀仪式、处理有关本族的事务,是一个家族的精神殿堂。它在传统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维护社会秩序、营造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着一定的作用。社会学家认为,中国古代以宗祠为中心的宗族自治,对当代社区自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嘉定境内的大姓望族形成较晚,他们的宗祠多修建于明代或清代,以清代为最多。清代中晚期,嘉定县城及各乡镇宗祠林立,东城二图有徐氏宗祠(徐郙家族),清河桥东有王氏祠堂(王鸣盛家族),外冈有钱氏家祠(钱大昕家族),望仙桥有王氏祠堂(王鈵家族),戬浜有王氏宗祠(王敬铭家族),南翔有程氏支祠(程庭鹭家族)、李氏宗祠(李凤昌家族)、张氏祠堂(张修府家族)。散在他处的各姓宗祠也为数不少。

周公制礼作乐,其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谋求国家的稳定。建立宗祠、举行祭祀,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意在使本族子孙饮水思源,不忘祖先创业的艰辛,并有敦亲睦族、加强本族内部团结的作用。此外,在修建宗祠和举行祭祀活动的同时,往往还制定和宣讲族规,对族内成员的行为和思想进行约束和洗涤。如,前述王永璋在《王氏祠堂规例》中训导子孙曰:“尔等克体余心,勤于事,节于用,惇行孝悌,振起家声。”又,钱大昕在《钱氏宗祠记》(《潜研堂文集》卷二十一)中与同宗成员共勉道:“无忘祖宗淳朴之遗,相勉以孝悌,而勿流侈靡,以致后不能继。”王敬铭家族的祠堂毁于庚申兵燹(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与清军的战争),嗣后重建,时任族长的王惟成也与本族子孙相约:“自今以往,凡我同宗,各宜安分,上体祖宗遗荫,下守耕读常经,修其孝悌忠信而勿昧乎彝良,明乎廉耻礼让而无惭清白……诸人如有好饮、赌博、犯上、不敬者,当启祖祠”(光绪《嘉定王氏支谱》卷首《重建王氏宗祠碑记》)。这些清规戒律,虽然是农业社会的产物,但对于当代公民的自我修养、对当下文明社会的建设都是不无裨益的。

大族讲究诗礼传家,他们的宗祠中大多附设义学,族中子弟乃至外姓子弟都可以在祠中就读。每逢灾荒,有能力的家族在自己的宗祠中开设粥厂,或散钱散粮、施衣施药,宗祠又在慈善事业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堂匾:礼乐当家

□陈兆熊

过去,稍有规模的住宅,都有一个大厅,作为会客和起居活动的场所。稍有文化的人家,大厅上必有一块堂匾,堂匾上都是三个大字“某某堂”的堂名,两边小字是立匾建堂的年月和书写人的名号。而堂名在家属分支或建造新宅时,总是郑重地起一个体现家族地位、主人志趣的堂名,并请一位有地位名望的人来书写。嘉定人十分讲究礼教,因此不少人家的堂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对“礼节”的尊崇。尊礼的堂名在嘉定较为著名的当数城内的礼传堂、敦礼堂和西门的崇德堂、厚德堂。

礼传堂是清代著名学者王鸣盛的宅号。礼传堂在清河桥东,清镜塘南岸,今日北大街79号的大院内,其家族一直秉承着诗礼传家的家风。敦礼堂是嘉定大族周氏的一支周达生的住宅,位于嘉定老街上的太平永安桥北偏东城中街的北侧。周达生思想进步,热心文化事业,曾与葛一虹一起排演过进步戏剧,在自己家中开办了一个新光明印刷厂。西门外的崇德堂,是清末民初外交家吴宗濂的老宅。吴氏一族在西门外是大族,有好几个分支,吴宗濂和他的儿子吴匡财都是外交家,为国家办过不少有益的事。如为中国参加意大利的万国博览会(即现在的世博会)争取地位;为建设铁路而向欧洲各国筹款;在吴蕴初的味精与日本味之素发生商标纠纷时秉正执法,斥退日本商人的无理要求。厚德堂在崇德堂东不远处,是民国外交家顾维钧之父顾溶所建。这四个堂的堂名均体现出嘉定名人以礼待人、以德服人的核心思想。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