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有光与嘉定的渊源
阅读量:5152 本文字数:4442
旧时的震书院如今是安亭中学里的风景 徐燕/摄
明代大散文家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开甫,别号震川、项脊生,是江苏昆山人、嘉定的女婿。其文上承唐宋风,下启桐城派,人称“明文第一”,“隆庆之后,天下文章萃于嘉定,归有光之真传也。”客居嘉定20多年间,著书立说,归有光授徒讲学,学子盈门。就“教化嘉定”人文环境的“生成”乃至吴中地区的文化发展而言,归有光的积极影响不可忽略。
倡变文风开宗立派
归有光出生在一个寒儒之家,自幼明悟绝人,9岁能成文章,10岁写千字文《乞醯论》,20岁时,通经史子集。
明代中叶,文坛的复古运动中,前后七子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这一运动,对于扫除“台阁体”重形式雕琢、轻内容实质的文风有一定作用。到了嘉靖年间,复古运动却逐渐流为盲目尊古。当时,以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在文坛声势很大,归有光起而抵制一味拟古的文风,他认为,以《史记》为代表的秦汉文章虽好,但唐宋文章未必不佳,甚至斥王世贞为“庸妄巨子”,反对前后七子走入泥古歧途。他主张“出于意之所诚……非特求绘藻之工为文章”,以散文创作为武器,倡导文章要直抒胸臆,讲求真情实感。他批判诗歌创作“今世乃惟追章琢句,模拟剽窃,淫哇浮艳之为工,而不知其所为”,认为“率口而言,多民俗歌谣,悯时忧世之语,盖大雅君子之所不废者。”
王世贞起初不服,但晚年回看自己文章,也感到雕饰过甚,不及归有光的文章恬适自然。他在《归太仆赞序》中说:“先生于古文辞……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超然当名家矣。”归有光用自己的理论和创作实践使对手折服。
归有光的散文,通常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最大特点就是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画一般意境,如一泓甘泉注入一味摹古浮饰的散文园地,沁人心脾,给人美的享受,为散文发展辟出一片新境界。其《项脊轩志》可为代表。
在归有光等人的积极倡导下,明朝中后期文坛风向渐变,逐步形成的“唐宋派”,以归有光为领袖,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人为代表。
明代大儒黄宗羲倍加推崇归有光,称他“明文第一”。清代中期“桐城派”代表人物方苞、姚鼐,也交口称赞归有光的散文。清代史学家王鸣盛评价:“震川归氏起于吾郡,以妙远不测之旨,发其淡宕不收之音,扫台阁之肤庸,斥伪体之恶浊,而与唐宋大家及浙东道学体又不相沿袭,盖文之超绝者也。”
徙居安亭授徒讲学
嘉靖二十一年(1542),归有光第一次参加会试,落第后徙居嘉定,携妻儿从昆山至岳父王致谦家中,在安亭一边读书应试,一边在“世美堂”开课讲学,纵论文史,谈经说道。当时,归有光的才学已享有声誉,海内学者文士皆称其“震川先生”,四方学子纷纷慕名前来求学听讲,少时数十人,多时数百人,弟子满门。
由于归有光才学渊博,书院学风严谨,学生中不少人中举及第,人才辈出,一时间,“震川书院”在江南名闻遐迩。此间,归有光还先后写了《冠礼》、《宗法》二书。
归有光与妻王氏感情甚笃。在嘉定期间,归有光能够专心讲学,是因为一切家务全赖妻子操持。王氏治田40余亩维持生计,她督僮奴垦荒,以牛车水灌田,所收米粮供家人及书院学子饭食。
当时,嘉定滨海临江,处长江出海口要冲,明中期,常有水患。归有光非常重视嘉定的水患治理。他考察三江古迹,寻找水患成因,认为太湖水入海主要依赖吴淞江,而吴淞江潮泥易淤,江窄水高,此为“主要矛盾”。因此,他写了《三吴水利录》,认为只要合理疏浚关键的泄水河道,地方水患即可消除大半,其余水道无需劳民伤财太多治理。后来,海瑞主持疏浚吴淞江时,采纳了他的建议,使嘉定乡民深受其益。
1555年,倭寇侵扰嘉定,归有光应邀入城筹备守御,作《御倭议》献策。之后,倭寇在城郊各乡烧杀抢掠,百姓不得安宁,次年,归有光被迫离开安亭。
归有光徙居嘉定20多年,授徒讲学,教化乡民,本地及昆山、太仓、青浦一带的学子受益匪浅。嘉定史上进士及第者,大多出自明中叶之后。当时,应试学子从归有光传道授业中获取“营养”,也是事实。
九次会试花甲及第
归有光在科考场上历经坎坷、屡试不第。
他14岁应童子试,20岁院试第一,补苏州府学生员,同年,始应乡试。然而,举业艰难,连连落第,五赴南京应考,均榜上无名。35岁那年,归有光终于以乡试第二中举。但是,自中了举人之后,归有光25年中8次会试都未成功。
此时的归有光,已纵观历代经典文章、遍览诸子百家之说,当时主试江南的翰林学士张文毅,称归有光是“贾(谊)、董(仲舒)再世”。以他的才学和声望,会试及第是理所当然的。屡试不第,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同情和不满。大学士严讷说:“天下久屈此人,虽文字不入格,亦须置之第一,人必无异议。”张文毅两度主持礼闱,出语沉痛:“吾为国得士三百人不自喜,而以失一士为恨。”还有举子公开说:“归生不第,何名为公车?”
嘉靖四十四年(1565),归有光第九次参加会试,花甲之年的他准备最后一次进入考场,倘若不取功名,便回乡安心教书养老,不再入仕。然而,正当他心灰意冷时,希望之门为他徐徐开启了。
皇天不负苦心人,归有光的学识和才华终于在科考场上被“认识”。这一年,主考官是高拱、副主考余有丁。余有丁少时随父居住昆山,曾欲拜归有光为师,未能如愿。当他得知归有光也参加此次会试时,阅卷时便刻意留心。余有丁多年来熟识归有光文风,一份文字凝重的考卷传至手中,余有丁认定此卷必为归有光所作,于是推荐给主考官高拱。高拱也很佩服归有光的文章和为人,不禁大喜:“此张文毅公留心数十年不能得者,若得之,以谢天下士矣。”于是,高、余二人将此卷拟定第一。可叹当时科场混沌,考卷竟然莫名其妙地“弄混了”,发榜时归有光只中了个三甲进士。但不管怎样,毕竟金榜题名,归有光历经漫长岁月的磨难,终于得以一偿夙愿。此时,他已鬓发皆白,垂垂老矣。
为官刚直壮志未酬
按惯例,三甲进士都外放任地方官。当年,归有光的官职是浙江长兴县令,正七品官。
长兴地处湖山之间,长期没有县令,大小事务均由胥吏把持,官府豪门暗相勾结,盗贼横行,一派乌烟瘴气。归有光到任后,锐意革除弊端,为民造福。他努力抑制地主豪户、关注百姓生活。他清理冤案、惩治恶吏。审案时,他不用官话而用吴语审讯,以便百姓申诉;他不仅翻看卷宗,而且常常到民间从妇孺那里了解案情、查实证据,因而,30余名无辜死囚得以出狱,107名无辜犯人被释放,法办了部分鱼肉百姓的恶吏捕卒。
归有光一心学习两汉循吏,做廉洁刚正之官,对一切有损百姓利益的法令(如清军法等)都尽量变通办理,对上司之命也有搁置不办的。他在《长兴县编审告示》中宣布:“当职谬寄百里之命,止知奉朝廷法令,以抚养小民,不敢阿意上官,以求保荐;是非毁誉,置之度外,不恤也。”在担任长兴知县的2年时间里,归有光深受百姓拥戴,同时也招致上司和地方豪强的不满,极力将他排挤。
隆庆二年(1568),归有光调任顺德府(今河北邢台)通判,管理马政。这次调任,官职是明升暗降,其中原委他也明白:“今兹之调,实由谗邪之中伤。”
顺德府的办公条件很差,连个书案也没有。一场大风,将衙门前的一棵柳树刮倒,归有光就用这棵柳树做了个书案;书斋则更简陋,以芦苇编围,再糊上泥,仅可栖身。然而,归有光的工作热情依然很高,在任兢兢业业,利用马政通判的清闲,广阅史籍,考察马政沿革,修了一部完备的《马政志》。
1569年冬,归有光以邢州倅(明制“进士为令,无为迁倅”,倅是佐贰副官,行政闲职)的身份进京贺万寿节。经高拱等人力荐,归有光升任南京太仆寺丞,主管马政及畜牧业。
1570年,内阁首辅李春芳仰慕其名,将归有光留在北京掌管内阁敕房,修《世宗实录》。归有光非常满意,踌躇满志,计划修完《世宗实录》后重修宋、辽、金、元史,希望借此机会在史学上有所建树。但是,他的理想却终究未能实现。是年秋,他病成沉疴,原想回乡养病,因《世宗实录》未完而抱病撰述,于次年正月十三病逝于任上,终年66岁。归有光壮志未酬,临终握着儿子的手说:“假我数年,卒成大业,庶几不负先师,今竟不可得,命也。”后人将他葬于昆山城东南门内金潼里。
震川书院孕育新学
归有光与震川书院不仅在明代影响巨大,在明后几百年及至近代也影响深远。
道光八年(1828),时任江苏巡抚陶澍奏请道光皇帝,在归有光讲学处重建震川书院。3年后书院建成,占地11.7亩,加上嘉定、昆山、青浦、新阳诸县捐赠的学田,共计826.8亩。书院西与千年古刹菩提寺相连,东与因树园相通,南北有和尚浜溪流环绕,门首题“震川书院”4个篆字,院内归公祠供奉着归有光像,上有匾额“继韩欧阳”,还设有御碑亭,立着乾隆皇帝的手迹石碑。此外,院中数十块碑文大多出于清代嘉定籍大学者钱大昕等名家之手,甚为珍贵。
1834年初夏,刚刚上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因兴修水利之事过访嘉定,获悉嘉定留有归有光客居遗迹,于是乘一叶扁舟停靠登岸,从小道欣然步行至震川书院,瞻仰归有光像,并留下楹联:“儒术岂虚谈,水利书成,功在三江宜血食;经师偏晚达,专家论定,狂如七子也心降。”
1903年,废除科举、兴办新学,震川书院也随之停办。翌年,毛诒源等人利用震川书院公产公款创办了震川小学堂,成为嘉定地区第一所公立小学。1906年,上海道瑞徵又在震川书院旧址上,创办了苏松太道立震川中学,成为嘉定始办的中学。可以说,震川书院让安亭乃至嘉定在近代教学模式改革中,走在了上海地区的最前列。
现如今,震川书院旧址上已建成安亭中学,《项脊轩志》也是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单元的必修篇目。
相关链接
世美堂
世美堂是归有光岳父的宅第,位于安亭镇南安村。嘉靖二十一年(1542),归有光筹资购得得世美堂,遂迁居于此20多年。
世美堂建于明代成化初年,宅主王益系宋代名相王旦的后人。当年,王益“筑室百楹于安亭江上,堂宇闳敞,极幽雅之致,题其额曰‘世美’。”明嘉靖十四年(1535),归有光发妻魏氏去世,续娶世美堂女王氏为妻,其时王氏家族已经败落,族人有出售世美堂之意,归有光因而购得此宅。
归有光徙居世美堂其间,潜心读书、聚徒讲学,四方学子慕名而来,常有数十人、甚至超过百人听讲,声震安亭江,对嘉定文化发展影响深远。归有光还在世美堂勤奋著述,诸多文章在世美堂内写就,其中一篇《世美堂后记》叙述了世美堂的来历,还写他居住世美堂期间的悲欢离合,文情并茂,读来催人泪下。
民国时期,世美堂部分建筑仍在,后毁。 陶继明
震川书院
清道光八年(1828),陶澍任江苏巡抚时,奏清廷允准,在安亭菩提寺旁兴建书院,占地近12亩,以归有光的号“震川”命名。
陶澍(1778—1839),字子霖,号云汀,又号髯樵,湖南安化人。清嘉庆七年(1802)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江南道、陕西道监察御史,四川川东兵备道、福建按察使、安徽布政使以及安徽、江苏巡抚、两江总督,加太子少保衔。
陶澍为官清正干练,改革漕运、盐务的弊端成绩卓著,颇具人望。陶澍在任时,倡导教化、重视人才培养,建震川书院招收嘉定、青浦、昆山、新阳(今太仓)4县学子。陶澍曾题写《震川书院落成释奠诗石刻》碑,并亲自到震川书院巡视、与书院学生对话,鼓励青年学子以归有光为榜样,刻苦攻读、为国出力。
陶澍精于诗文,是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知名文人,曾与林则徐、魏源等人成立了当时最有影响的宣南诗社。陶澍的著述中,有《陶文毅公全集》传世。 陶继明
南京路特软件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沪公网安备 31011402003796号
备案/许可证号: 沪ICP备150119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