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0年04月1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疁城故事
2010年04月12日

嘉定竹刻与“三朱”

阅读量:3435    本文字数:4720


朱鹤所刻松鹤笔筒,南京博物院藏。



朱小松竹雕刘阮入天台香薰,上海博物馆藏。



朱稚征竹雕和合二仙乘舟,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朱稚征竹雕荷叶式水盛,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嘉定古称“疁城”,自古人文荟萃、风物清嘉,具有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享“教化嘉定”之誉。

明清两代是中国竹刻艺术发展的鼎盛期。这一时期,造诣极高的文人们操刀刻竹,创作了极具书卷气和金石味的艺术品——“嘉定竹刻”,精美绝伦、名闻遐迩。嘉定竹刻的经典之作,走向了竹刻艺术的巅峰,是中华工艺美术史中的一枝奇葩。

嘉定竹刻起于明代正德年间,距今已有近500年历史,其特征是融诗、文、书、画、印于作品中,赋予竹子新的生命,风雅脱俗,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原创性。

嘉定竹刻的作品,主要有笔筒、香薰、臂搁、插屏、抱对等,兼有人物、山水、走兽等文房摆件。嘉定竹刻的基本技法有10多种,包括浅刻、深刻、薄地阳文、浅浮雕、深浮雕、透雕、圆雕等,表现的题材内容丰富,有历史传说、戏曲故事、宗教人物等。

嘉定竹刻是文人的雅玩。爱竹,是中国文人的传统。因为,竹子清瘦孤高的特征契合了他们崇尚品性高洁的意像。明代“嘉定四先生”之一的李流芳,“每爱君家修竹林,虚斋终日贮清音”;清著名诗人、乾嘉学派领袖、嘉定人钱大昕,号“竹汀居士”,爱竹成癖,曾手提水桶用毛笔为竹叶洗尘。

历代文人对清宁淡泊意境的审美追求,长期影响着后人,也是孕育嘉定竹刻的“土壤”。朱鹤—— 原创嘉定文人竹刻

朱鹤是嘉定竹刻的原创者,人称“嘉定竹刻之父”。

朱鹤,字子鸣,号松邻,生活于明代正德、嘉靖年间。朱氏祖籍为南直隶新安(今安徽歙县),南宋建炎年间徙至华亭(今松江区),传至六世(朱鹤辈)迁入嘉定县。

朱鹤少年时师从松江书画家曹时中,学习篆学印章。期间,常随曹时中出入松江望族陆深家中,并与陆深引为知交。陆深精通诗文,富收藏,曾任翰林、国子监祭酒等官,家中常高朋满座,多为文人雅士。朱鹤在陆家得以观摩陆深的藏品、与书画名家交流、切磋,打下了扎实的书画艺术功底。

朱鹤中晚年时期卜居嘉定县清浦镇(今浦东新区高桥镇,时属嘉定县),后代占籍嘉定。多才多艺的朱鹤,以刀代笔开创了以透雕、深雕为代表的深刻技法,游刃于分寸之间拓展竹之空间,因势象形、因形造境,所刻山水、人物、楼阁、鸟兽皆简老朴拙。朱鹤作品有笔筒、香薰、罂等,诸多器物中尤以簪钗饰品名重于时,人称“朱松邻”。

朱鹤的竹刻作品开创了摹拟北宗画派的先河,追求真实,走刀质朴,意境清雅。此后,北宗画派的风尚成为嘉定竹刻的主流,影响了200多年,至清代乾隆时期才发生转型。

朱鹤的竹刻作品传世绝少,现南京博物院藏有一件松鹤笔筒。这件珍贵的笔筒,选用天然老竹根琢制,顺从天然竹根形态构思,设计奇巧。作品以一截密布鳞皱瘿节的竹根表现老松巨干,侧雕一斜枝,曲折盘旋、虬枝纷披,松叶丛簇、松针纤细,给人树高枝密、林海广袤之感。双鹤伴立松间,一鹤倾身俯首顾盼,一鹤半隐松枝引颈仰望,两鹤情意相联。笔筒辟出识款处,阴刻5行楷书文字:“余至武陵,客于丁氏三清轩,识竹溪兄,笃于气谊之君子也。岁之十月,为尊甫熙伯先生八秩寿,作此奉祝,辛未七月朔日,松邻朱鹤。”年款“辛未”,当为明正德六年(1511)所制。该笔筒以深浮雕法刻成,松皮纹理与松针雕刻都有一定规则,刀法爽利流畅、精细入微,构图融入画理、颇具画意。然朱鹤也有一定局限,笔筒雕刻的双鹤,古拙有余而矫健不足,把握形神兼备的尺度尚有欠缺。可见此时嘉定竹刻尚处始创期,作品还有完善改进余地。

朱鹤为人有君子之风。与朱鹤同时代的嘉定戏剧家沈龄,曾撰文记述了朱鹤之号“松邻”的由来。明正德六年(1511)冬,名士黄豫乡在他的“来燕堂”设文酒诗会,恰巧沈龄与朱鹤同桌。有人问朱鹤何以“松邻”为号?是否乐意与松结邻?朱鹤答:“你只说了表面,没有说到实质。”沈龄说:“松树四季常青,不因暑寒而变色,又是构建明堂大厦的栋梁,实为树中君子。朱鹤漫游海内,都与君子交往,不就是以松为邻吗?”朱鹤认同:“对!还是同乡的沈龄最了解我。”于是,就请沈龄写下了《朱松邻记》一文,后被收入《江东志》,是记录朱鹤行迹的权威文献。

乾隆皇帝识得朱鹤“西园雅集图”的技法和风格,十分欣赏,便题诗于笔筒:“高技必应托高士,传形莫若善传神。”皇帝的追捧,使朱鹤的声名更为响亮,也旁证了朱鹤确是嘉定竹刻创始者的历史地位。朱缨—— 承上启下才高艺绝

朱鹤之子朱缨,自小随父学习竹刻,在表现手法上有突破,刀法比朱鹤更加丰富神妙,是嘉定竹刻史上一位重要的承上启下者,时人名之“朱小松”。清初嘉定文人苏渊的《疁城赋》称:“畸人逸士,镂削尺管,随色象类,悉中其窾。鸟欲舒翼,花欲舞风。人则瞪动而衣举,虫则昂股而气雄。始之者,小松。”

朱缨,字清甫,一字清父,号小松,生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68岁卒。朱缨从小随父居于嘉定县清浦镇(今浦东新区高桥镇)。明嘉靖年间,滨海的清浦镇屡遭倭寇侵扰,朱缨的家也“毁于倭”,“乃避地入城”,在嘉定东城清镜塘畔(近秋霞圃)安了家。

朱缨多才多艺,诗文、书画、金石、竹刻、盆景无所不能、无一不精。嘉定竹刻艺术到了他的时代有了发展和完善,其创作的竹刻样式更多,有笔筒、竹盒,还有罗汉含珠、蟾蜍、佛像、仕女等圆雕物件,作品有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的风格。他的代表作“刘阮入天台”香薰,匠心独具,是件罕见的艺术珍品,当代文博大师王世襄先生称之为“竹刻无上精品,第一重器。”1966年出土于宝山县(时属嘉定县依仁乡)顾村朱守诚墓。他的传世作品还有“归去来辞”、“竹林七贤”笔筒以及“蟠松松鼠”盒。

朱缨在竹刻艺术方面的成就,得益于其深厚的学术功底。他是当时的知名诗人,诗风洒脱、清新、灵动,《明练音续集》存诗4首。曾有《小松山人诗稿》流传,可惜未付梓,于嘉庆年间佚失。他的诗句读来甚感清丽、自然:“菊蕊含香秋欲暮,柳条萦别叶将摧”(夜雨宴集);“波浮慧日黄金界,岚吐慈云白玉宫”(登莲花峰);“帆影依微冲雾去,渔歌款乃逐云还”(湖山咏)。其诗风可见一斑。

朱缨精于书画,书法工小篆、行草,兼习金石;其画仿唐代大画家王维,山川云树尽属化工,尤长于气韵,长卷、小幅各有异趣,在江南一带颇具声名。清代康熙时期所编《佩文斋书画谱》,将朱缨分别列于画家和书法家传略之中。

朱缨还是苏州派盆景高手,作品至乾隆年间仍然存世,钱大昕惊叹朱缨盆景艺术,曾赋诗赞曰:“移栽盆树倚窗前,截得筠筒手自镌。花鸟徐熙山马远,无人知是小松传。”将朱缨的盆景比作南唐画家徐熙的花鸟画、南宋大画家马远的山水画那样珍贵。

朱缨竹刻作品注重人物神形兼备的细腻表达,应景生神、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传神”的手法已超其父朱鹤。此外,朱缨还精于象牙、犀角、树根的雕刻,所制印章、根雕,高古纯浑,时人称之“俱属化工”的绝妙佳品。

朱缨是一位有风骨的艺术家。他长得白发青眼、貌古神清,加之狷狂、爱酒,与众不同。乘着酒兴灵感来时,他会即席刻竹,因而酒家往往能轻易得到他的作品。他不事权贵忌走侯门,中年丧妻再无婚娶,又不治家产,有时身无分文,竹刻无非是他主要生活来源。明隆庆二年(1568),知县邵一本知悉朱缨名重,想买他的金石印章和竹刻制品贿赂、馈赠上司,朱缨不加理会,邵一本气急败坏,扬言要让朱缨破家,欲逮捕朱缨。朱缨笑曰:“我早已无家室,何谈破家。”去了外县避祸。曾任南京刑部尚书的著名文人王世贞从中斡旋,一场风波终于过去。谁料嘉靖年间风波又起,封于禹州(今河南禹县)的徽王朱载埨,闻知朱缨声名,遣使携带厚礼欲聘朱缨为幕宾,朱缨婉拒说:“我在寒舍门前锄草尚可应付,奔走侯门则没有这个能耐。”人们都为朱缨放弃这个机遇惋惜。不久,朱载埨犯法降为庶人,人们不禁佩服朱缨的孤高冷傲和识人辨奸之才。

朱缨与著名文人王世贞、徐学谟、娄坚过从甚密。去世后,朱缨与父朱鹤均葬于嘉定县依仁乡(今浦东新区高桥镇附近),徐学谟为他撰写了墓志铭和祭文,娄坚为他写传。朱稚征—— 勤奋换得出蓝之誉

朱稚征生活于明末清初的社会大变动时期,自小受家庭熏陶刻竹,除了继承、还有发展,时代风云对其作品风格形成有着深刻影响,《竹人录》称:“刻竹名家至三松而技臻极妙。”其作品流传至今近400年,数量较多且多为精品,可见其一生勤奋治竹。

朱稚征的竹刻在当时已是不易得手之珍品,他去世后更是“身价”百倍。乾隆皇帝尤爱笔筒,在朱稚征所刻“品茶”笔筒上题诗:“传神只作萧疏笔,经久由来以朴存。”皇帝的推崇褒扬,使得朱稚征的作品更为引人注目,后来的秦一爵、沈大生等竹人均受他影响并效其风格。

朱稚征,字叔子,号三松,朱缨季子。他工诗词、善丹青,尤喜画驴,所作《灞桥风雪图》,远山淡石、丛竹枯木,极具潇洒凄清之美。

朱稚征创作态度极为严谨,刻竹前,要酝酿很长时间,一旦灵感到来就聚精会神地投入创作,一件作品往往要刻数月甚至更久,精雕细刻,追求至真至美。相比朱鹤、朱缨,朱稚征善于推陈出新,浮雕层次丰富、圆雕形神兼备,刻法多样、题材广泛,所治竹器有笔筒、臂搁、香薰或人物、蟹、蟾蜍等把玩件。

朱稚征流传至今的作品,有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寒山拾得”圆雕像,构思奇妙,镌刻亦精,二僧以莲瓣为舟、苕帚作浆,欣然共济、一水可航,再现了唐代诗僧寒山、拾得的颠狂形象。而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圆雕残荷”洗,是其典型的代表作。此件名虽为“洗”,然难以贮水,实为案头文玩。这件作品以深秋荷叶为主体,边卷欲枯、虫蚀透漏,叶脉内层浅镂、叶外隐起,无处不逼真;旁侧凹下处,着一小蟹,仿佛郭索有声。作品具像生动地透露了一股大自然清纯的气息,充分显现朱稚征得写实功力以及形准而神达的艺术才能。王世襄先生称此件为“意匠镌镂,并臻佳妙,三松竹根制器,未见更胜此者。”

此外,他还有“仕女窥简”、“饮中八仙”、“松荫高士”等不同主题的笔筒传世,这些作品大都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和传统绘画,布局得当、刀法简练、遒劲有力,大都创作于明天启、崇祯年间,他的作品代表了明末嘉定竹刻的最高艺术成就。

朱稚征艺术才华横溢,他工于金石,把竹刻艺术灵活地运用于治印之中。清末褚德彝《竹人续录》记述:在一家古玩店中看到朱稚征的一方竹根印章,纽雕古雅的辟邪,印面刻“方外司马”白文,酷似汉宫印。朱稚征还精于园林艺术,曾为南翔诸生李宜之设计辟划猗园(今古猗园)。朱稚征培植的盆景同他的竹刻一样执行中牛耳,誉满江南,被时人视作珍宝。他培植的盆树高不盈尺,却枝干苍老、体势奇古;他在盆景中杂植小树几棵、放置几块拳石,一尺见方可容冈峦起伏,酷似立体古画。清代文人王鸣韶《嘉定三艺人》一文说,朱稚征“将小树剪系供盆盎之玩,一树之植几至十年,故嘉定之竹刻、盆树闻于天下,后多习之者。”

明代中后期,士人的审美情趣和对器物雅玩的癖好,是嘉定竹刻艺术得以发展的基础。嘉定历来文风鼎盛,诗人、学者、书画艺术家们云集,初始竹人大多是书画家,他们不但自拟其稿,而且操刀实践,画法入竹,交流切磋着将书画诗文的气韵、意境、构图、章法融入竹刻技法,嘉定可考姓名的竹人就有120多名,大多被称作“高人”、“幽人”、“逸士”、“隐君”,因而嘉定竹刻艺术和书卷气息是“原生”的。此外,竹材易得而价廉,嘉定竹人在创始期大多就地取材,博采题材,度形制器,状态写神,得以反复练习修正而不费昂贵取材之银。

嘉定竹刻经历了数个世纪的辉煌,晚明以“三朱”(朱鹤、朱缨、朱稚征)为代表的创始期,清初以吴之璠、“封氏三鼎足”(封锡爵、封锡禄、封锡璋)为代表的发展期,清中期以顾珏、施天章、周颢为代表的全盛时期。至晚清,嘉定竹刻由艺术品转向实用器型、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下降而衰落。1926年,在美国费城举办的世博会上,时文秀斋和张文玉斋的竹刻作品参展并获金奖,褪色的辉煌仍然载誉海外。2006年,嘉定竹刻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