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厥文先辈的世系与家风
阅读量:5304 本文字数:2325
胡厥文在抗战时期蓄须前后的照片
胡厥文生平事迹展览李华成/摄
胡厥文的先世,明代由徽州迁太仓;清初,再迁至嘉定。
嘉定胡氏一脉的始祖为胡俶,俶生子胡光普,再传至胡维新。胡维新幼而失怙,由表亲陈莘芝抚养成人,遂改姓陈,生子陈耀祖。陈耀祖育有3子:陈廷相、陈廷辅、陈廷佐。胡厥文为长子陈廷相的后裔。
胡厥文的高祖父陈起凤,是陈廷相的孙子,他认祖归宗,复姓胡。胡起凤之子胡澄、孙子胡敬曾,是胡厥文的曾祖父与祖父。
从陈廷相之子陈履端至胡厥文父亲胡光墉,五世单传。胡家虽非人丁兴旺之族,然而世代传承着雅好诗书、艰苦创业、热心公益的家风。胡厥文日后能成为杰出的爱国实业家、中国民主建国会的创建人和卓越的领导人、出色的诗人和书法家,固然源自他出众的才华与不懈的奋斗,但他从小耳濡目染胡氏家风,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因。
诗礼之家 世世相传
胡氏家族诗礼传家,十分重视对子孙的教育和培养。
陈履端品学兼优,入选为国子学监生;胡起凤于嘉庆五年(1800)得中恩科副贡生,曾出任江苏吴县教谕;胡敬曾同治十三年(1874)应试,中得秀才;胡光墉于光绪九年(1883)中秀才后,积极参与地方政务,“为邑耆宿所器重。”
胡澄天赋聪颖,清标鹤立,只因文章“精微奥辟,不屑骫疲其体以投时好(不屑于埋头苦练科举应试的八股文)”,故屡试不中,未得功名,遂绝意仕途,专注于诗歌创作,“务道人之所不能道”,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诗名斐然,“远近知名者多慕与之交。”他著有《裘盂居诗》四卷、文一卷,见于光绪《嘉定县志》艺文志。此外,胡澄“尤好金石书画”,钩摹碑帖,临习古画,达到了“靡勿精”的高度。可惜,因为“才高爱博”,耗费了过多的精力,加之体弱多病,英年早逝,年仅29岁。
在嘉定历史上,胡氏家族不仅科名、文名占有一席之地,更注重品德修养。胡厥文父亲胡光墉18岁中秀才后,本应游学四方,谒访名师,增广见闻,但他却恪守儒家“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在家侍奉双亲,以尽孝道。当父亲患肝病时,他毅然削臂肉为药引。胡光墉的孝心由此可见一斑。孝心加上精心的护理,终于使父亲转危为安。
创业之志 代代相袭
胡氏先祖迁居嘉定后,筚路蓝缕,艰苦创业。传至陈履端时,“以勤俭致充裕”,家境好转。到胡起凤时,已经“建义庄,输田千亩”,而且“家有园亭,时与邑人士为诗酒之会”,称得上富家巨室了。胡氏的私家园林建筑精巧、景色优美,中有楼名为“古花楼”,正是后来胡氏子孙孜孜重修的祖业。
胡澄去世时,其独子胡敬曾(如夫人所生)尚在襁褓之中。胡厥文的祖父胡敬曾16岁时,胡家的当家人、胡澄的元配夫人黄氏也撒手西归。族人垂涎其丰厚家业,并设法争夺。胡敬曾尚未成年,且是庶子,年幼力单,被迫避居在外。“诸戚党咸不平,为讼之,理逾年,而得直复其产之半。”
胡敬曾心中愤懑,发誓重兴家业。时值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嘉定,胡敬曾为避兵祸,远走他乡。族人再次趁火打劫,将胡家祖宅古花楼出卖给法国人作天主教堂。胡敬曾回乡后,状告对方强占民产,据理力争。然而,当时的清政府对列强已是奴颜婢膝,地方官员又怎敢为一座民宅开罪洋人?胡敬曾败诉了,古花楼终被洋人霸占。自此,“胡氏家道中落,只得购置张马弄延和堂居住。”
胡敬曾决意重建古花楼以恢复祖业,终因财力有限未能如愿,竟积劳成疾,郁愤而逝。胡光墉继承父之遗志,勤俭持家,多方集资,经过20多年的努力,终于在原古花楼的东侧,兴建了新的家祠和古花楼。祠堂题名“承志堂”,新建的古花楼仍挂旧匾额,以示报本追远、不忘祖志之意。
热心公益 脉脉相承
胡氏家族虽然家业起落、创业维艰,但对家乡公益事业毫不吝啬,不遗余力。朱右曾《胡氏安定义庄碑记》载:胡起凤“既罢归,唯以存心利济为务。”胡起凤卸任吴县教谕后,致力于造福乡里,并视之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无论是捐粮赈灾、平抑粮价、设立义仓等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事务,还是修筑孔庙、设立书院等造福桑梓的文化事业,他都出钱出力,尽心为之。当时,道光皇帝号召海内士大夫“置义庄以赡贫乏。”嘉定士绅中虽不乏立志创建者,然而,或因财力不足,或因筹划不周,均未告成。陈履端生前已有建义庄的夙愿,胡起凤对实现父亲遗愿更是“未尝一日忘诸怀。”为了使其创办的义庄能够良好运转、垂裕后世,他参照宋代范仲淹管理义庄的规条,制定切实可行的章程,“反复讲求垂数十年”。其间,独子胡澄不幸病逝,胡起凤悲痛之际“营之益亟”,终于在道光十九年(1839)设立了胡氏安定义庄。义庄惠及嘉定乡民,亦泽被胡氏子孙,功莫大焉。有碑碣志乘,至今颂之。
民国时期,嘉定城内设有一些地方慈善机构:“存仁堂”,赈济穷人施舍棺木;“清节堂”,供无依靠的寡妇居住;“育婴堂”,收养弃婴;“积谷堂”,在荒年平籴粮食。这些社会公益事业,由县官委托德高望重的乡绅管理。胡光墉为人正直,办事无党无偏,被称为“廉洁勤慎、实心公益之君子。”历任县官都托他掌管公益事业的财务,前后有20多年。另外,他还在学务公所、劝学所等教育机构担任过会计董事。他掌管的财务,账目清清楚楚、井井有条,“未支公费,而计划详密,无丝毫苟。”当时,管理地方公益事业费时费力,并无报酬,很多士绅避之唯恐不及。可一贯热心为大众服务的胡光墉,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还从家中腾出一间房屋,专供相关人员办公之用。
胡光墉从来都热心承担家乡的建设事业。在负责疏浚嘉定东北乡的河道时,偏逢当年粮食欠收,百姓有饥馑之忧。胡光墉提出以工代赈的方案,不但起到了救灾的作用,而且保证了工程的进度。不仅如此,他还深入现场指挥调度,与百姓一起参加劳动。“其浚北横(沥),车伤肩;浚新泾,以劬咯血。”即便身体如此,他依然赴事弥勤、口不言疲。对此事,胡厥文晚年仍然记忆犹新:“在疏浚河道期间,我常常天不亮就起床,跟着父亲上工地,父亲劳累以致咯血的情景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里。”
南京路特软件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沪公网安备 31011402003796号
备案/许可证号: 沪ICP备150119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