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07年12月1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新闻聚焦
2007年12月10日

嘉定竹刻振兴又逢时

阅读量:3454    本文字数:3014


2006年中国“文化遗产日”暨上海民族民间艺术博览会上嘉定竹刻备受关注



明三松款透雕三国故事笔筒 采用透雕和浮雕技法,一侧表现的是三国故事中的“隆中对策”,另一侧是“初出茅庐”的典故。画面上部松树森森,祥云缭绕;中部诸葛亮正侧身后望,二匹马嘶闹鸣叫;下部奇石重叠。整器满工雕饰,繁而不乱,层次分明。



嘉定竹刻博物馆静候开馆



竹刻培训班为普及竹刻文化输送新鲜血液


■记者 谢作灿文/摄

作为今年的政府实事工程,嘉定竹刻博物馆的筹建已进入尾声,近期将正式对外开放。承载了无数期望和传承重任的竹刻博物馆,其作用还有待时间老人的客观检阅。嘉定竹刻博物馆作为目前国内唯一的竹刻专业博物馆,必将在竹刻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嘉定竹刻是一门独具风格特征的艺术样式,不仅其自身存在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然历经“朱氏三松”的开创,吴之、“封氏三鼎足”、“嘉定三艺人”的鼎盛,潘行庸、范勋元的坚持,及至今日王威、张伟忠、王乐平、蒋玉铭等人的守望,嘉定竹刻发展的浮浮沉沉,这门艺术历代流传过程中的无尽沧桑,使得嘉定竹刻的保护和传承备受世人关注。随着嘉定竹刻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竹刻协会的成立,竹刻名师工作室、竹刻博物馆的筹建,嘉定竹刻的春天又将来到。

东风徐来: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可以被称为嘉定竹刻复兴的元年。当年6月,嘉定竹刻正式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消息传来,嘉定人无不欢欣鼓舞,竹刻艺人更是喜上眉梢。“政府的种种努力让竹刻艺术发展的大环境变得越来越好,我无法判断竹刻的春天是否又来到,但我能感受到东风来了。”享有“嘉定三槐竹刻传人”之称的王威对当前的竹刻发展环境这样评价。正因如此,王威在离开竹刻行业10年后,于2005年重新“出山”。

一夜之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嘉定竹刻复兴的东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义下,嘉定争取了上海市文化发展基金的财力支持,还向上级文化部门申请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专项经费,关于嘉定竹刻的各种保护活动也陆续展开。

毫无疑问,嘉定竹刻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必将获得资金、关注度、民众支持等多方面的利好消息,然真正应该正视的还是如何传承文化遗产。“我们不能总拿‘非物质文化遗产’说事,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过去的东西有其特定的时代文化,嘉定竹刻要继承、要发展,必须在传统的基础上吸纳新的元素,包括文化的、刻法的。”竹人张伟忠警醒地说。

“观众发生了变化,玩赏对象也发生了变化,嘉定竹刻必须仿古吸今,才能重焕生机。更重要的是,给竹刻艺人一个宽松的环境。”前嘉定博物馆副馆长郭正明同样提出为竹刻发展减压。

水波有兴:竹刻博物馆筹建完成

“申遗”成功后,嘉定对竹刻的保护更加重视,专门在改建的嘉定别墅内辟出一幢别墅,并拨出8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嘉定竹刻博物馆的筹建。区文广局局长燕小明认为:“竹刻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场所,将成为普及嘉定竹刻艺术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竹刻艺术展示交流的良好平台,必将有力推动竹刻艺术的传承与弘扬。”

2006年11月10日-12月10日,区文广局在陆俨少艺术院举办了一场“城市的记忆”———《嘉定竹刻》展览,186件古今展品,让近万名观众啧称奇,许多馆藏精品还是首次对外展出。或许,这给亟待走出困境的嘉定竹刻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也让筹建中的嘉定竹刻博物馆看到了群众基础之所在。近年来,嘉定竹刻作品频繁出现在各类艺博会、工艺展览上,一批竹刻作品在各种评比中屡获殊荣,大大提升了嘉定竹刻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据了解,竹刻博物馆开馆后,一场场竹刻精品展将陆续上演,展出作品中除了上海博物馆的部分藏品、嘉定博物馆的数十件馆藏佳作,还将有部分私人收藏家的典藏精品和当代竹刻艺人的20件优秀作品。尽管国内专业的竹刻博物馆别无分店,但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扬州博物馆、宁波天一阁等都藏有为数不少的竹刻精品。加强与这些博物馆的馆际交流,将成为丰富竹刻博物馆展品的重要途径。

后继待人:专业化人才培养紧迫

有400多年历史的嘉定竹刻,曾被戏称为“一个人的艺术”。无奈之中折射出嘉定竹刻曾走过了一段艰苦的岁月。现在,市场对竹刻品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政府对竹刻的扶持措施相继出台,嘉定的竹刻队伍也日渐壮大,王威、张伟忠、王乐平、蒋玉铭、庄龙等一批竹刻艺人声名鹊起,他们的学生和弟子王顺建、徐伟民、朱淑红、陈玲莲、蒋秀玲、俞文华等新人也渐露头角。

繁荣背后,也有人清醒地表示出对嘉定竹刻继承的担忧。王威说:“竹刻是融书法与绘画于一体的艺术形式,当前的竹刻艺人大多缺乏绘画功底,原创的竹刻作品并不多见,培养下一代接班人刻不容缓。”张伟忠同样提出:“嘉定竹刻的继承关键在人!竹刻继承人必须走专业化培养道路,尤其是绘画创作和雕刻功底,我们在这方面就走了不少弯路。”

嘉定竹刻协会已经开始与上海工艺美校就合作开办竹刻绘画班进行协商。张伟忠说,开办竹刻绘画大专班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将筹划与上师大合办本科班甚至研究生班,让竹刻人才专业培养形成体系。为培养竹刻新人,竹刻协会还连续两年举办学习班,对区内中小学校的美术老师、从事竹刻劳技课教学的教师和竹刻爱好者进行集中培训。培养年轻一代对竹刻的兴趣,对于传承竹刻文化同样重要。嘉定竹刻协会与区教育部门联合,在中小学开设竹刻兴趣课程,黄渡中学、城中路小学、曹王中学等竹刻教育已初具特色。

传承之惑:刻法与市场均有争议

嘉定竹刻素以浮雕、透雕、圆雕等雕刻手法闻名,这也一度被认为是嘉定竹刻与其他竹刻的本质区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今竹刻艺人中坚持嘉定竹刻传统雕刻手法的并不多,不少人都兼蓄或转向留青刻法。嘉定竹刻到底该继承什么?专事传统刻法的王威说:“嘉定竹刻首先要继承传统,其次要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有所改变,要展现现代气息,结合现代人的审美观点来继承和发扬嘉定竹刻。”张伟忠则认为:“传统竹刻以反映闲适精雅的文人生活为主要创作内容,其中文房清供最为常见。这种形式与内容符合当时以文人为欣赏主体的生活方式。文人的喜好与追求,直接影响着竹刻的器型设置与创作题材。如今,留青和竹根雕的突出发展说明,海纳百川,与美学、雕塑学等艺术门类进行更广泛的探讨交流,并注重竹刻理论的研究,才更有利于嘉定竹刻的发展。”区文广局局长燕小明提出,继承不应停留在物理继承的层面上,更多的应该是继承竹刻大师的艺术精神和追求,让嘉定竹刻走向新的繁荣。

当前,市场的繁荣也是竹刻复兴的一大支点。2005年,香港佳士得春季拍卖会上,一件清康熙年间嘉定竹刻高浮雕山水人物图笔筒,估价百万元,最终的成交价竟高达1140.56万元。王威、张伟忠等当代竹人的作品,也都有各自的收藏群体,藏品价格亦不菲。目前,王威的潜艺阁、张伟忠的新篁馆、蒋玉铭夫妇的绿玉轩、王乐平的竹韵堂、罗一农的三宜阁都小有名气,市场的认可让他们的创作环境与生存状态都大大改善。同时,竹刻作为礼品与纪念品的市场需求也在扩大,这导致竹刻复制品大量涌现,低端竹刻品在市场的泛滥会不会影响嘉定竹刻的艺术形象?业内人士认为,从长远角度看,让市场接受竹刻,是一种有效的保护和继承方式。甚至有人提出:“采用市场化运作机制,区别消费群体分类创作或制作不同层次的竹刻品,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竹刻产、供、销体系,甚至复制或仿制嘉定竹刻精品,形成规模效应,使之成为嘉定乃至上海的一个主要旅游工艺品和纪念品。”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