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07年12月3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文化·民间工艺
2007年12月31日

多姿多彩的民间手工艺

阅读量:1108    本文字数:4775


徐行阿婆编黄草





年年有余(剪纸)





江南水乡︵剪纸︶



钟馗降妖(剪纸)



有鱼年年︵编织︶





中国结︵编织︶



拔萝卜(剪纸)



计学成草编品







葫芦工艺品







徐行草编


都有一份对艺术的爱好,都有一份对艺术的追求,都有一份为艺术的辛勤付出。也许,开始时,并没有明确的目标,但爱好却是确定无疑的。

葫芦可以随心所欲地变形,然后随形画画,变成了精彩的艺术品;把黄草编织成绚丽多彩的产品,让它们飞渡重洋;在一张纸上剪刻出浓郁的江南水乡风情;把中国结编得如此漂亮,编织出人生的精彩……

让我们享受视觉的盛宴吧!

撰文■张剑飞 于俊丽 李苗苗 刘必华

摄影■喆夫 张剑飞 李苗苗 王雪菁

须伟杰:剪出江南水乡情

人家都说须伟杰无师自通,须伟杰确实没有正儿八经地拜过师。要说有老师,那就是街头刻章的摊主了。须伟杰曾在摊头偷学,看刻章的把章固定在木架上,就自己做印床,样样自己动手,手越做越巧。

须伟杰着迷书法画画篆刻,美术课手工制作无人能及。班主任发现他的艺术才干,也予鼓励,让他出班报,标题插图他包了。

初一一堂美术课,老师介绍中国民间剪纸,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一听而过,须伟杰却眼前一亮,觉得工具简单,好玩,就弄起剪纸,是南方刻纸那种。 因为他有篆刻基础,一学就上手,只是想再提高就难了,因为这方面的专业书难找。他跑新华书店,市区福州路大书店也去了,得了一本张永寿剪纸作品的书,如获至宝,认真揣摩,依样剪刻,果然技艺大进。

简单的纸样已不能满足须伟杰的要求了,他就到处访求。后来开始自己设计,他曾设计钟馗斩妖图、八仙过海、八骏图……在不断实践中增长才干。

初一时,须伟杰刻了一对下山虎,参加学校工艺比赛,得了奖,这是须伟杰的第一张奖状。初三时能刻大作品了,刻了张雄鹰展翅图送给爷爷,爷爷很高兴,高兴须家有人搞艺术了。

须伟杰初中毕业后即参加了工作,有钱了,购置正宗的工具和材料。他不吸烟不喝酒不搓麻将。1990-1997年工作之余就是画呀刻呀!剪纸篆刻,只有投入没有产出,亲朋乡邻婚庆,找须伟杰剪喜字,须伟杰贴了功夫不算还贴纸钱,有人说须伟杰犯傻!可须伟杰仍乐呵呵的,还是刻呀画呀!

中国剪纸主要有粗旷型的北方剪纸和细腻的南方剪纸两大流派。他的剪纸手法属于江南风格,都是用刀刻纸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剪刀剪纸,比较细腻,精致,造型优美有质感。剪纸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通常完成一件作品要经过4道工序。作品从构思到完成,需要用上百余个小时,甚是“吃工夫”。

令须伟杰欣慰的是妻子对他的爱好不仅理解,而且支持,有时还参与其中,肯定进步,指出不足。须伟杰说,若是妻子也反对,家庭成了“战场”,我的爱好也许就进行不下去了,得好好谢谢爱妻。

令须伟杰高兴的是自己的痴迷执着,对女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女儿刚进幼儿园就喜欢涂鸦,爱动刀剪,小手巧得很,常受表扬。女儿在人生起步时就充满自信,须伟杰可高兴呢。须伟杰说,单这一项收获,近20年的付出也值!

令须伟杰想不到的是他的剪纸作品受到了马陆镇领导的赞许,说他的作品不仅构图优美,刀法流利清新自然,而且体现了作者匠心独具的审美境界,为人文马陆锦上添花。

须伟杰引起社会的关注,有人登门访求剪纸作品了,有人出钱要买了。 须伟杰说,剪纸仍是我的业余爱好,人生的一部分,通过自己的剪纸作品能为大家留下一点可以记忆的东西,显示个人爱好的社会意义,我就更乐此不疲了。 至于经济回报,从不奢望,一切顺其自然。

如今,须伟杰业余还是画呀,刻呀……

刘玉杰:钟情精美中国结

大红的吉祥如意结、色泽鲜艳的锦上添花结、造型精致的好运连连结、构思奇特的花好月圆结……这些琳琅满目的中国结都是出自安徽小伙子刘玉杰之手。从刻苦钻研中国结到如今的白手创业,谈起中国结,今年28岁的刘玉杰眼睛里全是藏不住的热情。

刘玉杰对中国结的热爱源于中学时代的一堂手工课。普通的绳子经过老师的编织加工竟然可以变换那么多传神生动的造型,传统手工艺的美深深地打动了这个心灵手巧的小伙子,从此,他也喜欢上了编织中国结。

去年刘玉杰来到南翔,在一家小饭店打杂工。虽然工作一天下来累得手脚无力,但编制中国结已经成了他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不管工作多苦多累,晚上回到家总要编一两个。这时,他经朋友介绍认识了一位专业编织中国结的师傅。来到师傅的手工作坊,刘玉杰被师傅的作品深深震撼了:原来中国结可以编织成如此多的品种、色彩能够搭配得如此丰富艳丽、造型能编织得如此精致完美!刘玉杰下定决心辞去小饭店的工作,开始跟着师傅一心一意学习编织中国结。

虽然有编织的基础,但是复杂多变的手法、环环相扣的技术一时还是让刘玉杰不知所措。在学习编织一款名为“锦上添花”的中国结时,刘玉杰反复编织都没有成功,拆拆编编几十次下来还是达不到要求。这时刘玉杰的手已经被绳子磨出了几个水泡,但这并没有动摇他一定要编织成功的决心。3天后,看着花色均匀、线条流畅的“锦上添花”结,刘玉杰终于开心地笑了,师傅也被这个倔强而有恒心的小伙子打动了。

半年后刘玉杰告别了师傅,从几个朋友那里凑了1500元钱,在南翔白鹤社区租了间房子当作工作室,开始经营自己中国结的梦想。为了不断翻新花样,创造新的品种,刘玉杰买来相关书籍,晚上把自己关在房子里反复编、反复练,边学习边实践边创新,经常到凌晨才睡觉。

功夫不负有心人,刘玉杰的编织迅速在小区里有了名气,工作室也吸引了不少居民前来参观。 只要别人肯学,刘玉杰从来不吝啬手艺,总是耐心细致地教。终于,前来学习的人越来越多,有社区退休的大妈大婶,也有外来打工的小姑娘小伙子。这时刘玉杰想:自己缺乏人手,而自己周围也有不少中国结的爱好者和学习者,何不请他们做兼职呢?不仅解决了自己人手不够的困难,还可以为爱好者增加点收入。短短几个月时间,刘玉杰的工作室已经聚集了50多名中国结爱好者,他们在刘玉杰的耐心指导下不仅学到了编织中国结的技术,也陶冶了情操,丰富了业余生活,还增加了收入,可谓一举多得。

刘玉杰告诉记者,中国结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不仅中国人喜欢,很多外国人也非常喜欢。但是目前的中国结市场普遍价位偏低,难以产生有影响力的精品。“如果能打开国际市场,把我们中国结的精品通过正规包装销往国外,那将是多么有意义的产业啊!”

我们祝愿刘玉杰的梦想能够早日实现!

计学成:编织绚丽的人生

因为是刚下过小雨,清新的院落里满园盆景春意盎然。这正是计学成向往的诗情画意。

从小习画的他,把色彩留迹于各种介质上,墙面、书桌、宣纸,此种涂鸦,是即兴也是纪实。于是家里编织黄草的奶奶和妈妈就拿他画的画来编织,从简单的素描到一个个完整的画面,从繁杂的花朵,到钓鱼的孤舟蓑笠翁……十五六岁的时候,有些村民在编织中遇到困难,他就主动帮助他们一起分析画样,他的名声也渐渐传开了。

1962年从南京有线电厂下放回来后,他到徐行农具厂工作。1964年因为需要他的设计技术,他到了徐行工艺品厂担任草编设计师。从此,他的精力都付诸于草编事业。

他曾经拜蔡永和为师,把比较简单的传统草编技艺传承下来,又经过创新和设计发展了许多的新品种。草编的造型从解放前的三四种发展到现在的一百余种,他设计的“孔夫子周游列国”草编织品,获得上海市工艺美术展览会创新奖,“菊花包”在上海市民间工艺品展览会上获得了民间工艺优秀作品奖,并为草编工艺品厂培养了张定超等20余位技术设计人员。

对于计学成而言,有两件事是他人生中难忘的。

那是一家美国公司看到计学成编织的方包后,即刻下订单,而数量竟然要19万只,大家都喜出望外。赶活的日子里,计学成现场指导,让产品都能成为上乘之作,不负国外客商对他作品的赞许。

还有让计学成觉得难忘的就是作为精品制作的龙凤拖鞋,那可是黄草编织的代表作了。说起20年前轰动一时的龙凤拖鞋,计学成仍然十分兴奋。龙与凤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色泽鲜艳,人见人爱。他的设计稿由当时徐行编织技术最好的编织工做出样品展示后,因精致、美观一下子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一传十,十传百,市场上兴起了龙凤拖鞋热。那时送礼,它就是最常见的礼品了。这个样稿至今还在沿用。

计学成现在退休在家,虽然不设计草编图案了,可他还是继续着他的画,只是这些画的介质是石板。笔墨从草编搬到了山景上,变成了假山错落的绿坪,丛树,还有小雕像。超过一百盆形式各异、寓意深刻的盆景,成了他家里独特的风景。

有感于徐行镇欲重振草编雄风,计学成准备“出塞”了。

徐秀兴:葫芦“玩”出新花头

徐秀兴,今年62岁,是黄渡镇许家村里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民。年轻时,老徐就十分喜爱生活中的一些小发明,被村里人誉为土工程师、土发明家。如今,老徐却把发明用在了葫芦制作工艺上。

一次他到周庄去旅游,发现不少店里在出售葫芦工艺品,觉得蛮有意思,回来后便也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在自己经营的饲养场内空地上也试种了些。种植中,老徐发现葫芦成熟后虽经加工可制成好看的工艺品,但从个体、式样上看总显得有些单调,何不在造型上进行一些尝试?为此,他把收集起来的废弃塑料片、胶木板等集中起来,然后做成各种有趣的模型,再“穿”在部分葫芦身上。到了葫芦成熟后,神态各异的葫芦便真的呈现在了主人面前。现在,老徐己制作成的作品有老寿星、海鸟、宝塔、花瓶等几十个品种,形态更是有三角型、四方型、圆瓶型和方瓶型,甚至还有经外接、旁接、竖接的连体葫芦。前不久,老徐先后完成了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福娃、迎2010年世博会、庆祝上海市老年节20周年等为题材的系列作品。

在老徐家不少藏品中,有些是他的得意之作。他从亲戚朋友家借来各种茶壶,做成大小不等、奇形怪状的模子套在葫芦身上,成熟摘下后再通过拼装、雕花刻字上漆,最后几十只葫芦茶壶个个成了工艺精品。老徐还奇思妙想,用一些夸张手法制做成不少幽默风趣的葫芦工艺品。 比如他把一只葫芦做成个喝醉了酒的人,再把另一只葫芦做成酒瓶状通过二者嫁接,最后这个叫作醉汉抱酒瓶的葫芦堪称精品。

老徐介绍说,刚开始,因不懂葫芦植物性能,所以模具尽管做得十分考究,但等到葫芦摘下卸掉模具后一看,有不少葫芦早己变得不成样了。经过不下百余次摸索、试验,现在老徐早己摸透了葫芦生长习性,并根据不同的成长段换“穿”不同的模具衣裳,让葫芦穿得更贴身、更有“风度”。

老徐的事经媒体报道后,不少读者手拿着报纸登门造访,其中有讨教如何种葫芦、变型、雕刻的,还有参观拍照留影的。莘庄老年骑游队的30多位老头老太骑着自行车结伴来到老徐的葫芦园内参观。分别时,老徐慷慨地叫每人随便挑2只摘下不久的葫芦带回,老人们拿到“宝贝”后十分高兴。有一位老先生跟女儿住国外,他这次回来正好看到报纸,便匆匆赶在第二天出国前到老徐处拍了不少照片。老人说,我要把照片带出去让外国朋友也一起开开眼界,欣赏中国的民间葫芦工艺。

家住普陀区棕榈路的史老伯,想明年用盆栽葫芦,由于不懂种植技术,便写信请老徐帮忙。老徐接信后不但向对方寄了些优良葫芦种籽,还数次打电话告诉其如何施肥,搭架,保存等方法。还有一位金山区现代农业园区桃园种植基地的总经理,专程开着车子一路摸到老徐家,想高薪聘请老徐到他们那儿做技术顾问,老徐婉言谢绝了。

编后记

今天本报刊登了一组活跃在嘉定地区民间艺人的报道,并选登了他们的部分作品。

在组稿和编稿的过程中,编者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其一,我们嘉定蕴藏着丰富的民间艺术宝藏。笔者所知,本地区的民间艺术远不止上述4种,刊出这组报道,意为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的民间艺术出现在我们的报纸上。其二,普通市民中蕴藏着极其活跃的创造力,他们的聪明才智是构成中华民族艺术的基础,也是民族文化长河的源头。其三,我们应该珍惜和呵护民间艺术,并加以发扬光大。或许,假以时日,这些民间艺术能够衍变成嘉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呢。嘉定竹刻、徐行草编,其初始时也是在民间酝酿、流传的,历经许多年代的积淀,人们对艺术的理解以及对工艺的追求日臻完善,使得这些民间艺术“增值”了,这便是证明。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