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5年02月2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08:疁城故事
2015年02月24日

身逢乱世即悲哀——谢三宾

阅读量:4181 本文字数:4703


影视剧中谢三宾的形象



李流芳画像



秦淮八艳之一柳如是画像



《嘉定县永折漕粮碑记》碑刻


□陈文华

谢三宾,字象三,号寒翁,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天启五年(1625),任嘉定县知县,授陕西道御史。崇祯时,官至太仆寺卿。清兵南下,降顺江浙抗清义士,多为所陷害。谢三宾自幼善书画,有文采,但不常作,流传极少。

人人都希望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但如果不幸身逢乱世,朝不保夕,又能如何选择?揭竿而起,慷慨赴死,或者苟且偷生,助纣为虐?在遗民泪尽胡尘里的明末清初,曾任嘉定知县的谢三宾两次降清、甚至杀害抗清义士,从颇有政声的名宦沦落成人所不齿的“夫己氏”、“逆臣”、“老贼”,他在明亡前后的人生轨迹泾渭分明,可谓大黑大白、大是大非。

英敏绝人的文学吏

谢三宾任嘉定知县时公正无私,高效英明,造福一方百姓,颇有政声。《乾隆嘉定志》记载:“谢三宾……英敏绝人,政尚严察,讼狱不越宿,审鞫甫毕,狱词随具,吏民有违犯者,不稍宽贷。尝角巾,式四先生庐,捐俸裒刻其诗文集,当时称文学吏。”《乾隆鄞县志》也有记载:“谢三宾,天启五年进士。嘉定知县,为均田以均役,浚吴淞江,西南乡民田皆受其利……”不仅如此,谢三宾又能画善诗,尊重文人,所以被称为“文学吏”。他流传后世的文章画作很少,原立于嘉定西门报功祠的《嘉定县永折漕粮碑记》一文由他所撰,记录了嘉定士绅几经努力,终于使朝廷准用银两折交漕粮的经过。碑文提到:“宾不敏,承乏兹土,与二三父老从事者五年,焦心劳思,以办供亿之事,犹不免于督责”,因为永折漕粮造福乡梓,解除了嘉定百姓苦难,“故纪之贞石,以示世世,且为祠以祀诸公之终始漕事者,从民志也。”从谢三宾积极撰文、勒石纪念可见他最初仰慕先贤、勤政爱民的“念民之切,为民之周”。

谢三宾与当时著名的“嘉定四先生”交好,显示了他作为一个画家、文人的风雅情怀,史书上还留下过一个著名的故事。据说天启年间苏州有人为魏忠贤建生祠,谄媚者争相往拜,谢三宾心里颇为犹豫,找嘉定四先生之一的李流芳参谋,李当即回答,“拜是一时事,不拜是千古事!”谢三宾深以为然,不随波逐流。

谢三宾被称为“文学吏”的典型事件是他亲自到南翔探望病中的李流芳,还出钱为“嘉定四先生”刊刻文集并作序。谢三宾为四先生所刻的书分别是唐时升《三易集》,娄坚《吴歈小草》、《学古绪言》,李流芳《檀园集》,程嘉燧《松园浪淘集》、《松园偈庵集》,合并为《嘉定四先生集》。在《檀园集序》中,谢三宾写道:“予为嘉定之三年,始谋刻四家文集。时长衡(李流芳字)已病卧檀园,予躬致药饵,登床握手。长衡为强起,尽出所著,手自芟纂,得诗六卷,序记杂文四卷,画册题跋二卷,题曰《檀园集》,授其侄宜之以应余之请,遂刻自《檀园集》始。明年正月,长衡没,余哭其家,为经纪其丧,唏嘘不能去。已而刻成,因为之序……”

从这段文字看,谢三宾与李流芳的交情堪称深厚,所以李流芳在去世前强撑病体将一生心血付与了谢三宾,而谢三宾在李流芳病中探望、死后哭祭并主持丧事,体现了一个地方官对地方名流的尊敬和关切。他对“嘉定四先生”优礼有加,四先生也投桃报李,文集中多有讴歌谢三宾德政的诗文。如李流芳的《檀园集》中有一首《送谢明府入觐》,把谢三宾大大夸赞了一番:“三年清节照冰霜,百里讴吟彻帝傍。治绩自应推第一,圣朝不次待循良。”

果断平叛一夜致富

谢三宾于天启五年(1625)入宰嘉定,崇祯五年(1632)巡按山东,平剿登莱叛乱是他一生最大的功业。

明末,后金迅速兴起并伺机入关,一时锐不可挡。朝廷内出现了两种意见,有人主张剿灭,有人力主安抚。谢三宾力排众议,慷慨陈言:“朝廷养臣子,正为有事之用,若皆避危就安,国家事其谁任之”,又上疏说,“胜势在我,贼不足惮,了此不过数月。”八月,巡按监军御史谢三宾到山东昌邑,他视察营垒,检查粮草,并亲自到淮河盘查奸细,保护军事机密。谢三宾还斩了逃帅王洪、刘国柱,严禁再提安抚政策,使军中士气大振,坚定了官兵平叛的信心。八月十九日,莱州得以解围。

谢三宾入莱州城后,犒赏将士,约束军纪,吊灵慰孤,开仓赈济,安慰百姓,他的所作所为深得民心。

不久谢三宾又率军开始登州之战,苦战一月仍然攻不下,战争进入白热化。谢三宾撰文回忆战况:“登黄一带皆山,山径险峻,马行甚艰,军中樵采并乏,将士露处,朱抚与予居密神山顶破庙中,日则视营伍,夜则治军书,扫地为榻,倚马而食。……盖两军相持,胜败呼吸,八月之久,无时不怀丧败之忧也。”可见他当时身负重责,虽苦犹战,日以继夜地视察督战,誓死为明廷效忠。如此艰难地坚持了十八个月后,登州也终于收复。入城后,叛贼所掠夺的无数财物来不及带走,就被谢三宾等胜利者瓜分了。谢三宾因为平叛而一夜暴富,这也为他下半生的转折埋下了伏笔。

师生争妓初显奸滑

在古代中国,文人与青楼一直有着难分难解的关系,文人风流狎妓,甚至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谢三宾与他的老师钱谦益也有狎妓情结,并演绎了一段师生争妓的风流韵事。对于封建文人,争风吃醋本也无伤大雅,而谢三宾在这段故事中的一些言行,却能从侧面窥视他的品行。

柳如是,著名歌妓才女,美艳绝代,才气过人,是当时著名的秦淮八艳之一。谢三宾,中等身材,四十多岁的模样,方脸,有棱有角,目光深沉,书画高妙,有钱有势,一个要风雅有风雅,要样貌有样貌的四品官员,放在今天也是老少通吃的妇女偶像。当初他向柳如是款款而来时,貌似一如意郎君,双方也确实都为对方惊艳。谢三宾写过一首《美人诗》:“香袂风前举,朱颜花下行,还将团扇掩,一笑自含情”,诗中含情的“美人”就是指柳如是。柳如是的嫣然一笑令谢三宾着迷,他把自己家的堂名改成一笑堂,自己的诗集取名《一笑堂集》。但没过多久,柳如是觉得谢三宾人品有问题,不可托付终身。同时,谢三宾对于柳如是明媒正娶的要求总是含糊其辞,于是柳如是开始疏远谢三宾,逃出了他的燕子庄。谢三宾苦追不得,写下《即事》诗感叹柳如是的无情决绝:“万事瓦解不堪言,一声春梦难追觅。无情只有杨柳枝,日向窗前伴愁绝。”谢三宾对“无情杨柳”眷恋不舍,念念不忘。失恋后的谢三宾由爱生恨,决定报复。他利用权势地位与社会关系发动舆论,大肆诬蔑柳如是,将她形容成一个水性杨花的女人,还找了地痞到柳如是的住处不断骚扰,使柳如是一度咯血病倒。

离开谢三宾的柳如是虽然曾经消沉,但毕竟久历江湖,很快打起精神继续寻觅如意郎君,不久便遇上了声望与资历绝对胜过谢三宾的钱谦益。钱谦益,明末文坛领袖,顾炎武、郑成功曾是他的学生。崇祯十四年,59岁的钱谦益以匹嫡之礼与23岁的柳如是在松江的一艘画舫中大办婚礼。钱谦益在原配健在的情况下以正妻之礼迎娶柳如是,引起舆论哗然。婚后钱谦益欣然答应为柳如是建绛云楼,不惜卖掉了自己珍爱异常的传世孤本宋刊前后《汉书》,买家正是谢三宾。但他竟不顾师生之谊,只给了一千两白银,让手头拮据的老师比买进时还亏了二百两银子。

谢三宾因中进士而与钱谦益结成师生关系,为他开雕《娄唐诸公集》,又因争夺柳如是两人反目成仇,学生狠敲老师竹杠。所谓人生如戏全靠演技,而最早看出谢三宾奸滑无常不可信赖的,恐怕还真是阅人无数、弃他而去的柳如是。

两次降清留骂名

如果狎妓属于私事,那谢三宾为了保住平叛所得的百万家产,两次降清,甚至大开杀戒追杀故人,这就挑战了封建士大夫的道德底线,使他因此而“受尽人世耻辱”,留下千载骂名。

顺治二年,清兵南下,谢三宾怕起义抗清有损于己,便暗地私通清兵谋害钱肃乐。他写信给镇海总兵王之忍,要他带兵进城杀害钱肃乐和“六狂生”,还承诺“事成后以千金为寿”。恰巧钱肃乐也派人送信给王之忍,邀他到宁波共举义旗。王之忍两面都作了回答,并约定某日在宁波共商大计。六月十五日,钱肃乐在江东演武场集合万名义军,誓师抗清,各路主将纷纷登台宣誓。当轮到镇海总兵王之忍时,他当众宣读了谢三宾写的信,全场顿时爆发出雷霆般的怒吼声,几个士兵立即将谢三宾抓了起来。谢三宾当即吓得面无人色,叩头如捣蒜般认下一万两银子“人头捐”,才算保住了性命。

1646年六月,鲁王事败,义师瓦解。谢三宾见大势已去,率众第二次降清,不久清兵占领宁波府。十二月,抗清将领黄斌卿进攻宁波失败。宁波府诸生华夏等人谋划起兵响应黄斌卿,计划突袭绍兴,合攻宁波。谢三宾探知消息后竟向清分守宁绍台道陈谟告密。清政府依据谢三宾的密报和缴获的书信按名搜捕,华夏等人先后被捕入狱,攻取宁波的计划因谢三宾的告密而全盘失败。这就是宁波的“五君子翻城”之役。谢三宾本意是保住他“家富耦国”的家产并“求用于新朝”,没想到“功”不见禄,却引来了狼。清巡海道孙枝秀对他的巨额财产早已垂涎三尺,故意把谢三宾诬成“同谋”叛逆,而华夏却因为谢三宾两次可耻地降清而拒绝与他同狱,反倒替谢三宾洗清了同谋叛逆的罪名,使他摆脱了牢狱之灾。

谢三宾第二次投降清朝后,仍对演武场之仇耿耿于怀,于是大开杀戒,成为清廷杀害抗清义士的帮凶,致使许多忠于明室的遗老遗少惨遭杀害。从为国效命、忠肝义胆的一代名宦沦落成唯利是图、杀人不眨眼的走狗、帮凶,谢三宾从此成为人神共愤的逆贼、降绅,名节扫地。当时就有人作词:“可怜故阁学,反身如转圜,杀人已无算,岂知终不迁一官。王积瓮,蒲寿庚,犹能赚取恩赏不耻丧令名,如何乃公百无成。嗟命穷,死后何以朝毅宗,不见我家主人布衣犹死忠。”

勉耻偷生郁郁而终

谢三宾为了自己能在新政权中东山再起,仗着钱多以贿,而清朝新主子却始终不待见他,让他抑郁。尤其第二次降清后,谢三宾的家产被孙枝秀勒取近半,气不过的谢三宾只好不断贿赂官员弹劾孙枝秀以报复,这是一笔大开支,于是家产渐渐耗尽,最后落得个人财两空。步入暮年后的谢三宾回首从前,难免五味杂陈,悔之晚矣。被孙枝秀诬陷入狱那年是六十四岁,他作诗:“生平一部易,阅世十七史,天坠岂留人,唇亡必齿寒,学道愧未成,偷生宁勉耻,十月天雨霜,夜寒冰折指,仰屋追生平,三叹未能已,传书在囹圄,演易自羑里,聊用遣吾生,存亡付定理。”

此时谢三宾的心中其实已很明了,背叛师友、两度降清是他这一生中永远也抹不去的污点,正是“学道愧未成,偷生宁勉耻”,失败的人生经历,“三叹未能已”。出狱后谢三宾又写了不少“家国皆倾覆,身名并辱丧”的诗歌,“身赘生如梦,冤深思欲狂。养疴梅尉里,寄迹禹余杭”,哀叹晚年的背井离乡勉耻偷生,最终在愁苦郁闷中度过了余生。

数十年后,谢三宾的同乡、后来成为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的全祖望有一次与诸生共谒学宫,看到乡贤词中有谢太仆神主(即谢三宾),还有张军门牌位(降清明将张杰,后出任清军的浙江提督),全祖望怒不可遏,厉声痛斥说:“些反覆卖主之乱贼,奈何污宫墙也!”愤怒地砸碎扔掉了两个降臣的牌位。

史学家柴德庚在评谢三宾时说,“不失为精明强干之才,使三宾而死于甲申以前,则亦足以长保令名,永无遗憾矣。不幸而多金,又不幸而多寿,至国祚绝续之交,一蹶再蹶,入地无门,虽生之日,犹死之年。然则处乱世而享高年,亦君子之所畏哉。”生逢乱世即悲哀。历史与谢三宾开了个大大的玩笑。

历史的回声耐人寻味。谢三宾虽然令人不齿,他的儿孙却在历史上留下了美名。谢三宾的儿子叫谢于宣,字宣子,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明朝灭亡后,谢于宣想自杀殉国,被仆人阻止,后来被李自成部所擒,“掠治甚酷,械置马栈中,或以火炙之,十指被烤俱折,目睛突出寸许,无乞哀语。”最后受尽折磨而死。谢于宣有三子,都深谙民族大义,以谢三宾为耻。祖父的丑事令他们黯然神伤,“自是遇故国忠义子弟则深墨其色,曲躬自卑,不敢均茵,以示屈抑。”谢三宾在世时,这三个孙子每天读书吟诗,对祖父的巨额财产毫无兴趣,一切不问,谢三宾的财产行贿荡尽后,也不以为意,以名节相砥砺,立志向善,“于是故国子弟稍稍引而进之,谢氏复与簪缨之列。”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