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居民自制和泥羹庆元宵
阅读量:3196 本文字数:781元宵节,嘉定人除了吃汤圆外,还会自制一种独特的美食——和泥羮,喝了这碗暖呼呼的羹汤之后,才算真正过完了年。
和泥羮虽是元宵节小食,但在菊园新区宝菊社区,一碗和泥羹却勾起了居民们的乡愁(见上图)。朱桥村的汪兵娥与竹筱村的崔琦明,原本并不熟识,因为动迁同住在宝菊社区。3月4日,一次社区组织的自制和泥羮活动让她们找回了熟悉的味道,也让她俩成了新社区里的老伙伴。“丸子、碎面条、老菱、青菜、荸荠、肉汁是传统和泥羮里的材料。”崔琦明说。在嘉定很多农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吃和泥羮的习俗。老人们会用大锅和柴火烧制,用大缸存放,并在未来的一周内,以此为主食。回忆起儿时的味道,汪兵娥说:“那时,孩子们在元宵节可以敞开肚子吃。大人们会把春节期间剩下的肉汁、剩菜与面条和丸子烧在一起。在物资相对匮乏的上世纪七十年代,那就是过年的最快乐的事了。”离开农村后,汪兵娥和崔琦明很久没尝过和泥羹了。 记者 李华成 文/摄
相关链接
和泥羮的由来
和泥羮也叫贺年羹。相传明朝时,“嘉定四先生”之一的唐时升有个学生做了大官,回到家乡嘉定后去拜见老师。那天刚好是正月十五,唐时升看到学生登门拜访,心里又喜又急。喜的是学生做了高官,做老师的脸上也有光彩;急的是屋里穷得没啥好东西招待他。师生俩谈了一会,唐时升叫妻子准备饭菜。唐师母烧不出啥好吃的东西,心想:这学生虽然做了大官,但总归是我们的晚辈,烧些土产谅他也不会见怪。于是就把灶上供奉神明的供品红枣、荸荠、老菱、豆腐干、油条等及碗橱里的冷面、馄饨、冷饭、素小菜混合倒进一只锅里,烧成了一锅菜粥。学生接过师娘端来的菜粥,觉得味道蛮好,越吃越想吃。吃完后,学生对老师说:“这粥好吃得很,学生孤陋寡闻,不知它叫何名?”唐时升愣了一下,随即灵机一动,对学生说:“这粥里混合了新年里吃剩的菜肴,可以叫‘贺年羹’。”从此,正月十五吃“贺年羹”就成了本地的一种风俗习惯。
南京路特软件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沪公网安备 31011402003796号
备案/许可证号: 沪ICP备150119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