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1999年06月2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六版:人物春秋
1999年06月24日

一代名记者——浦熙修

阅读量:25532 本文字数:4058

葛秋栋

图为作者前往浦安修家采访时和浦安修合影。前排中为彭德怀的夫人浦安修。

浦熙修像

引子

1970年4月23日夜晚,嘉定籍的一代名记者浦熙修在北京西四人民医院的走廊里,孤寂凄清地离开了人间,身边没有一个亲人。

10年后,全国政协和民盟中央为她举行的追悼会上,她得到了平反昭雪。浦熙修在临终前曾留下一句遗言:“让历史说话吧!”历史终于作出了公正的回答!

1

浦熙修1910年9月出生在嘉定县城,小名裕弟,曾在嘉定企云小学受过启蒙教育,1917年全家迁到北京定居。浦熙修的父亲浦友梧,是北京政府交通部的 一名职员,母亲姓黄,出生在嘉定书香人家,体弱多病。浦熙修18岁那年,她的母亲因胃病手术感染腹膜炎辞世。迁居北京后,浦熙修进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小 读书,后来又入女附中,毕业后考入京华美术专科学校,1929年她又考取北京女师大中文系。

浦熙修在大学期间,认识了袁子英,坠入爱河。袁子 英毕业于北京政法大学,后来通过陆晶清、王礼锡的关系,进入神州国光社北平分社当经理。后因“神州”出版了一批传播民主革命思想的进步书籍,被国民党政府 查封。袁子英还编过北平《世界日报》文艺副刊,因为业务关系和一些作家有交往,于是浦熙修也结识了一批女作家,像石评梅、黄庐隐、陆晶清等。在频频的交往 中,浦熙修与袁子英的感情日益加深,1932年两人结为夫妇。他们生下了女儿冬林、儿子士杰。这时浦熙修在志成中学当教师。

1936年1月,浦熙修和丈夫带着儿女到南京。父亲在南京交通部当会计。她的妹妹安修此时已加入共产党,不久就去了延安,认识了彭德怀,并结为革命伴侣。

浦熙修全家迁居南京后,丈夫袁子英进入政府部门工作,她却失业在家。用丈夫的薪水,也足够维持一家四口的生计,但她不愿在家当少奶奶,她要工作。一天, 她得到南京地产公司招考女营业员的消息就去投考。公司经理周云程亲自主持测试。当他了解浦熙修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时,婉惜地对她说,按公司规定不能录用。 浦熙修一听,大失所望。周云程看她一副沮丧的神态,又见她考试的文卷,语言生动流畅,字也写得漂亮,就对她说,《新民报》正需要人,不妨去试一试。热心的 周云程当场给她写了介绍信,让浦熙修去见陈铭德、邓季惺。陈铭德是《新民报》总管处经理、副经理邓季惺是她的夫人。他们见浦熙修淳朴大方有志气,还是个大 学生,当即就把她安排在广告部工作。一天,《新民报》接到一份通知,要求报道中山门外一个大型歌咏会的演出情况,不巧的是,这天社内的记者都外出了,如不 及时派记者去采访,《新民报》就要漏掉这条新闻。陈铭德夫妇决定派浦熙修去应急。第二天,浦熙修的新闻特写见报了。初试锋芒,显示浦熙修具有很强的采访活 动能力和写作才能。陈氏夫妇十分满意,于是就决定把她调到编辑部担任记者。从此,浦熙修就开始了她的记者生涯。

2

浦熙修在《新民 报》南京版的采访生活约一年,1938年她到了重庆,成了一名出色的政治新闻记者,有名的社会活动家。她采访深入,不怕苦不畏难,上至达官贵人,下至普通 百姓的新闻都写。她采访过“宋氏三姐妹”、史沫莱特等。一次,国民党参政会开会,由陈诚作军事报告,规定新闻记者不得参加,浦熙修得到邵力子的帮助,躲在 屏风后面听,并用最快的速度写成报道。

国民党政府为了掩饰它的反动腐朽,实行了新闻检查制度,进步的报纸和记者只得改变斗争策略。1941年 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朝不保夕,浦熙修和《大公报》记者子冈分析,中国豪门权贵的眷属必然飞来重庆,她俩就预先到飞机场捕捉新闻。不出所料,一天 她们等到了一架香港来的飞机,宋霭龄从飞机上下来,后面跟着几条洋狗,来机场接客的王云五沮丧而回。两位女记者采访归来,写成新闻特写,在送审时,被新闻 检查官宣判“死刑”,当天的《大公报》“开天窗”,成为无声的抗议。浦熙修吸取了教训,化整为零,把一篇完整的稿子改成三则新闻短讯:一、孔祥熙夫人宋霭 龄由香港飞抵重庆;二、王云五到机场迎接家眷失望而归;三、重庆街头出现了喝牛奶的洋狗。结果《新民报》的送审终于瞒过了反动派的眼睛。报纸一出,爆炸性 的丑闻传开,激起了重庆人民对国民党政府的强烈愤慨。但是,浦熙修的名字被列入了特务机关的黑名单。

1945年,国共两党在重庆签订了“双十会谈纪要”,国民党同意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解决“和平、民主、进步、团结”的大计方针。1946年1月,政协会议召开,浦熙修积极宣传中共和民主人士坚持 “和平、民主、团结、进步”的主张,先后采访了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等7位中共代表和张澜、沈钧儒等民主人士。同时,她无情地揭露国民党独裁专制反动倒 退的顽固立场。她先后采写了十万字的新闻稿,赫赫成绩,令人敬佩。1946年2月10日,在重庆校场口隆重举行“陪都各界庆祝政治协商会议成功大会”,反 动派的暴徒特务公然制造事端,行凶打人。主持大会的李公朴,主席团成员章乃器、郭沫苦、马寅初、陶行知等遭到殴打,万人大会遭到破坏,这就是震惊中外的 “校场口事件”。事后,中央社发布了颠倒是非的报道,为反动派开脱罪责。中央社的做法激怒了进步的新闻界,《新华日报》、《新民报》、《大公报》、《世界 日报》、《商务日报》等联合发表宣言,抗议中央社造谣。浦熙修四处奔走,联络同行,共有42人在抗议信上签了名。

1946年5月,蒋介石“还 都”南京,浦熙修也前往南京任《新民报》南京版采访部主任。此时,国共两党和谈破裂,国统区人民掀起了反内战、反饥饿、反独裁运动,国民党反动派采取了疯 狂的镇压手段,妄图挽救行将没落的命运。继1946年南京“下关事件”之后,1947年春季,宁、沪、平、津连续发生反动军警镇压学潮事件。5月20日国 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南京爱国学生运动,制造了举国震惊的“五二○”大血案。浦熙修在《新民报》上公布了真相,激起广大人民奋起支持爱国学生斗争。国民党狗 急跳墙,勒令南京《新民报》停刊。浦熙修的处境十分险恶,地下党的同志考虑她的处境,劝她到解放区去。她回答说:“国民党的统治长不了,现在是黎明前的黑 暗,我要去了解放区,就看不到反动派死亡前的社会相。”她没有了自己的报纸,就化名在全国各地的各种刊物上撰写文章,揭露反动派的丑恶面目。

1948年11月28日深夜,她正在写《南京政府的最后挣扎》这篇通讯时,几个特务破门而入,查抄了她的文稿,并把她逮捕。她先被关在南京卫戌总部,后又 转到宪兵司令部模范监狱。到1949年1月,蒋介石下野,李宗仁任总统,地下党通过李宗仁的“智囊团”人物,立法委员丘昌渭,由他出面保释浦熙修出狱。浦 熙修在南京被捕之前,已与丈夫袁子英离婚。他们离异的主要原因是,性格、兴趣爱好和生活目标的差异。离婚后,浦熙修一直单身住在原国府路(今名长江路)的 一个小木楼上,袁子英带着儿女住在黄泥冈,双方断绝往来。浦熙修出狱后,前往上海。

3

1949年5月,浦熙修和上海人民一起迎来 了新中国的解放。她在上海又见到了范长江、夏衍、罗隆基等一批熟人,并常在一起谈论新中国的未来。9月21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 召开,浦熙修当上了政协委员。10月1日,她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接见时,用褒扬的口吻对她说道:“你就是坐班房的女记者。”领袖的 风采、言论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47年5月被国民党反动派查封的上海《文汇报》解放后立即复刊了。浦熙修进入《文汇报》社工作,并受徐 铸成委派担任《文汇报》北京办事处主任。抗美援朝期间,她三次赴朝慰问志愿军,还参加了板门店停战谈判的采访。回国后,又去新疆、东北等地报告志愿军英雄 事迹,并写下了《新疆纪行》和《东北之行》等许多名篇。1956年,《文汇报》奉命停刊,浦熙修和大家一起参加《教师报》创刊工作。不久,《文汇报》复 刊,浦熙修以副总编辑名义兼任了北京办事处主任。这时,她已蝉联一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和全国妇联委员、民盟中央委员。她虽然工作十分繁忙,但她写稿还是一 丝不苟。她经常谦虚对人说,我的文章不如子冈。

1957年祖国的晴空出现了一片乌云。6月8日,人民日报社论《这是为什么?》吹响了反右派斗 争的号角。6月10日上海《文汇报》副刊发表了姚文元的《录从备考——读报偶感》。《人民日报》和全国各大报纸纷纷转载姚文元的文章,使《文汇报》陷入紧 张状态。浦熙修急忙到上海找徐铸成、石西民、蒋文杰等交换意见。当时大家认为只要本着批评和自我批评精神,认真地检查工作,进行自我批评就可以了。浦熙修 回到北京没几天,7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发表了,还点了浦熙修的名,她做梦也没想到,在反右运动中她首当其冲。一夜之 间,浦熙修成了新闻界头号“右派”人物。“七一”社论以后,全国报纸大张挞伐,“揭画皮”,不断对她加以丑化。她还得出席各种会议接受批判,作检查,低头 认罪。她决心为之奋斗终身的新闻工作,从此黯然结束。浦熙修还被指为“亲罗联盟”里的女将,虽然纯属子虚乌有,但在那个年代你有十张嘴也说不清楚。她与罗 隆基交往十年的亲密友谊,因为难以承受各方面的压力终于一刀两断。

浦熙修被划为右派,还保留着全国政协委员的名义,被分配到政协文史资料委员 会文教组担任副组长。反右斗争摧毁了她的自尊心,她变得自卑起来。有一次在政协礼堂集会上,她看到周总理和邓大姐走进会场,连忙躲开。中央统战部长徐冰立 刻把她叫住。总理亲切地对她说道:“你干吗老躲着我,以后不要这样啊!”她怯生生地回答:“我不好意思见您。”总理说:“你过去为党做了很多工作,我们没 有忘记,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与鼓励,激发了她前进的勇气与信心。她决心重心安排生活,计划用5年的时间创造条件争取加入中国共 产党。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几年前,在采访浦熙修女儿袁冬林时,她告诉我们的一段话:“我妈妈作为一个老知识分子,一直想入党,她受了那么多迫害,还想入党,她始终觉得自己同党是一条心的。这对我们年轻一代是很大的教育。”

不幸的是,壮志未酬,癌症却悄悄地侵袭了浦熙修。第二年文化大革命爆发,造反派借口她是“大右派”剥夺了她应该享受的医疗待遇。1970年4月23日夜 晚,一代名记者浦熙修在北京西四人民医院的走廊里孤寂凄清地离开了人间,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十年以后,全国政协和民盟中央为她举行的追悼会上,她得到了平 反昭雪。浦熙修在临终前曾留下一句遗言:“让历史说话吧!”今天,历史终于作出了公正的回答!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