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1998年03月2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七版:嘉定写真
1998年03月26日

重现的倩影

——嘉定区开发利用古镇名园纪实 陶继明 王乃仁 徐子俊

阅读量:2854    本文字数:3243

撰文  陶继明  王乃仁  徐子俊●摄影  张文国

嘉定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自南宋嘉定十年(公元1218年)建县,距今已779年。在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四大历史文化名镇中,嘉定镇、南翔镇占据了一半。明清两代,这里是江南文气极盛的地方,许多著名的诗人、画家、艺术家都集中在这里,出现过大小几十座文化园。上海现存的五大古典园林中,嘉定的秋霞圃和古猗园共占其二。嘉定孔庙,更是享有“吴中第一”的美称。

然而,由于人为和自然的原因,改革开放前,嘉定的名胜古迹除了孔庙及古猗园尚修葺保留得较好外,其他古迹大多名存实亡,而改革开放使这座历史名城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一、秋霞圃再生

七十年代末,一股催醒万物的春风吹到了古城嘉定,经过十年动乱的人们更渴望宁静休闲的生活。一位嘉定籍的诗人踏着春天的脚步来寻访明代古典园林——秋霞圃,然而,他看到的却是一个满目疮夷的废园,百感交集中,不禁写下伤感的诗篇:

哪里去了,秋霞圃,

你那茵茵的草绿,

你那艳艳的花红,

你那苍苍的古树,

萋萋的杂草似纷乱的头发,

浅浅的荷塘如泪眼将枯……这座始建于明代弘治十五年(公元1520年)的工部尚书的私人花园,是名闻遐尔的江南古典园林,它比豫园还要早75年,已写入了《上海之最》。秋霞圃附属的城隍庙,其规模超过上海城隍庙,也写入了《上海之最》。人们热切地盼望早日修葺秋霞圃,使这座古园林重现天日。

嘉定县人民政府倾听群众的呼声。1980年,在百废待兴、财政相当困难的情况下,拨款44万元人民币,开始了整修秋霞圃的一期工程,修复了十余个景点。1983年2月13日,秋霞圃首次对外开放。1984年经政府筹划,启良中学从秋霞圃的东部迁出,政府再次拨款260.5万元,二期扩建工程全面展开。同年,秋霞圃被重新公布为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0月,二期工程竣工。扩建后的秋霞圃与城隍庙连成一片,又新辟了以清境塘为主的园景。其规模和景色,远远超过秋霞圃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游客闻讯纷至沓来,大批政界要人、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诗词、楹联、墨迹,使秋霞圃成为上海著名的旅游胜地。

秋霞圃优美的景色吸引了传播媒体,许多电影和电视剧就是在秋霞圃内拍摄的。上海民俗文化博览中心还在秋霞圃城隍庙内举办了《上海风土习俗写真》及《上海民间文化艺术精品总汇》陈列展,长期展出近代上海的社会风情和人文景观以及嘉定竹刻、黄草织品、金山农民画、上海顾绣等艺术珍品。秋霞圃还曾多次举办过花展、画展。

二、汇龙潭重生

“澄潭如镜碧参差,一一平岗影倒重”(明·娄坚)。在嘉定孔庙前,有一个被人称之为“五龙抢珠”的名胜——汇龙潭。潭中还有一座应奎山,山水相依,林木葱葱。

汇龙潭开凿于明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这里是历代文人学士吟咏留连之处,也是人民群众举办龙舟竞渡等娱乐活动之所。1928年,这里一度被辟为奎山公园,曾经热闹过一阵子。后来,园中的主要景点均毁于日军飞机轰炸。改革开放前,这里除了一潭水、一座山、一块侯黄纪念碑、几株树木外,其他建筑已荡然无存。

为了满足人们休闲娱乐、增加旅游景点,1978年,上海市和嘉定县分别投入人民币90万元和30万元,启动了汇龙潭公园的一期工程。此时,离1928年建成奎山公园正好半个世纪。一期工程复建了魁星阁,迁入打唱台,建造湖心亭,于1979年6月1日正式开放。汇龙潭公园与孔庙连成一片,相得益彰,拓展了嘉定的旅游景观,使“吴中第一名胜”孔庙更加凝重、厚实、壮阔、雄浑。

1980年,嘉定县人民政府又投入58.8万元人民币,进行汇龙潭公园的二期工程,折迁了汇龙潭北部的嘉定第一碾米厂,迁入了廖家大院的缀华堂、盐商蒋氏的畅观楼,重建文昌阁,树起翥云峰,还搜集了宋元明清各代的古塔、古亭、三碑等文物。

二期工程结束后的汇龙潭公园分成南北相通两园,占地89亩。园内古木参天,山水相映,亭台楼阁,是嘉定又一处古朴典雅的游览胜地。每至春秋,游人如织,一年一度的菊展更是盛况空前。

三、法华塔复生

嘉定镇中心州桥南堍,有一座四面七级、砖木结构的楼阁式宝塔——法华塔(又名金沙塔)。塔下清澄的练祁河与横沥河交汇,构成了嘉定的胜景——金沙夕照。

法华塔在700余年的风雨沧桑中,曾几经毁损,历代有识之士曾多次发起修葺过法华塔。1924年,邑人戴思恭曾发起修葺过法华塔,由于当时认识的局限和经费的困难,塔的外壳被涂上了水泥,再加上腰檐平座被拆去,改用水泥钢骨的平座和栏杆,严重破坏了法华塔的原貌,成了不伦不类的“怪相”,而且,塔身也严重倾斜,成了一座不能开放的“危塔”。70年过去了,每日生活在法华塔下的嘉定人都强烈地希望恢复古塔原来的形象。

九十年代初,嘉定区委、区政府在规划嘉定旅游城时,把法华塔的修葺列入首项计划。市、区两级财政拨款后,修塔经费尚存缺口。区委、区政府领导通过各种途径,寻找赞助。修塔的举措,也牵动了48万嘉定市民的心。全区人民动员起来,上至政府官员、文化名人,下至退休老人、少年儿童,人们纷纷解囊相助,300万元资金终于全部到位。1994年底,法华塔的全面修复工程正式启动。并由此开始了“开发古镇名园”的大规模行动。1996年初,法华塔的修缮及州桥老街改造的一期工程,被区政府列为’96嘉定区实事工程。如今,遵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法华塔已修缮完毕,一座明代风格的宝塔以崭新的雄姿,屹立在州桥老街。塔院建设及老街区一期改造工程已经完成。州桥老街区布局为:古文化、传统特色商品、小吃、小百货和土特产摊贩等5个商铺群,从而营造老店旧宅相伴、小桥流水相依、古塔石桥相映、酒肆茶楼相倚、吴歌丝竹相闻的氛围,展现嘉定古镇精华所在的“三点一线”的旅游观光线业已形成。州桥老街成为连接孔庙、汇龙潭、法华塔、秋霞圃三个景点的通道,形成游客观光孔庙、汇龙潭后,登临法华塔,进入州桥老街观光购物,沿东大街进入秋霞圃游览,然后出秋霞圃进入博乐路旅游购物街和清河路商业街的整个观光购物流程。州桥老街区经过这次修旧如旧的蜕变,增加了历史的纵深感,再现了当年的倩影。

1985年,白鹤南翔的故乡修复了一双岌岌可危的五代砖塔,恢复了古镇南翔“双塔晴霞”的景观。这双已达千年历史的五代砖塔已经成为古镇南翔的标志性建筑。

四、古猗园新生

古猗园建于明代嘉靖年间,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是上海地区最古老的名园之一。它的创建者通判闵士籍以《诗经·卫风·淇奥》中的“绿竹猗猗”句,为这个园林取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名称——猗园(清代更名古猗园)。这座由明代竹刻大家朱三松精心设计,具“十亩公园”的规模,园内筑有亭、台、楼、阁,水榭歌台,植遍绿竹,是名闻遐尔的著名江南文人园。

400多年来,古猗园饱受了战争动乱及自然因素的破坏和侵蚀,却依然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其中不乏有识之士的保护和修葺。五十年代末,政府对古猗园进行了修建保护,古猗园内的景点如古朴清雅的明清建筑、唐代经幢、宋代普同石塔、不系舟、白鹤亭初步形成,基础规模已达87.5亩。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古猗园。1979年,政府投资106万元人民币,征地50余亩,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建古猗园。至1985年,建成了青清园区,成为古猗园内的重要景点,园中之园。

青清园内凿流200米,拓湖5亩,建成龟山,形成了山水相依的胜景。园内的建筑有门楼、荷风竹露亭、君子堂和翠霭楼,形态高雅、玲珑、开阔,具有浓厚的明清风格。其中翠霭楼尤为华美壮观,以其构思精妙得到著名园林学家陈从周教授的高度评价,称之为“典型的清代宏伟建筑”。

青清园内广植幽篁,园内植竹20余种,有方竹、紫竹、佛肚竹、矮竹、印度竹、慈孝竹、箴竹、凤尾竹、四季竹等,园内绿竹猗猗,竹叶婆娑,烟水雾竹,景象万千。

新生的古猗占地130亩,地域宽广,景色秀美,与嘉定镇的秋霞圃一南一北,遥相呼应。古猗园每年春秋二季都要举办一些内容健康、融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展览,如《书画古玩展》、《插花艺术展》、《蝴蝶标本展》、《珍稀动物展》等,大大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提高了市民的鉴赏能力。在最近10年里,古猗园连续7次获市文明单位光荣称号。

嘉定的古镇及古园林,经过修复和大规模的扩建后,注入了勃勃生机,引吸了无数的旅游者。

嘉定正在变,变得越来越美。“嘉定一日游”成为上海市民传统的旅游热线,年最高游客量曾突破200万人次。嘉定的古镇名园重现倩影,并以她婀娜多姿的风采迎接着每一位观光者的到来!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