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06年07月1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新闻聚焦
2006年07月17日

嘉定竹刻的“前世今生”

阅读量:8599 本文字数:2820


罗汉 清·封锡禄



庭院仕女图笔筒 明·沈大生



二乔并读图笔筒 清·吴之璠



渊明赏菊 清·邓孚嘉



蟾蜍 明·沈大生



二仙乘舟 明·朱三松



松壑云泉图笔筒 清·周颢竹


■特约记者 陶继明/文 陈启宇/摄

嘉定竹刻是中华工艺美术百花园中一枝绚丽多姿的奇葩。嘉定竹刻艺人以刀为工具,以竹子为载体,将书、画、诗、文、印诸艺术融为一体,赋予竹子以新的生命,作品有淡淡的书卷气和金石味,风雅绝俗,是历代文人的雅玩。

嘉定竹刻的样式有以竹筒和竹片制成的笔筒、香筒(香薰)、臂搁、插屏、抱对等,还有以竹根刻成的人物、山水、草木、走兽;基本技法有浅刻、深刻、薄地阳文、浅浮雕、深浮雕、透雕、圆刻等10余种,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鲜明的原创性。

朱氏父子开创艺术瑰宝

嘉定竹刻起于明代,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它的原创者为南翔人朱鹤。朱鹤,字子鸣,号松邻,生活于明代正德、嘉靖年间。他工诗善画,精于篆刻,以书画艺术融入竹刻,以刀代笔开创了以透雕、深雕为特征的深刻技法。朱鹤的传世作品不多,有香筒及“松鹤笔筒”。

朱鹤之后,其子朱缨继承父业。朱缨,字清甫,号小松,书画全能,有出蓝之誉,所雕神仙、佛像名闻遐迩。他的作品构思奇巧,刀法精妙。1966年,在宝山县顾村墓中出土的代表作“刘阮入天台香筒”,上刻东汉刘晨、阮肇入天台遇神仙的故事,画面中山水古松、青藤仙草鹤鹿神仙无不惟妙惟肖,神韵俱佳。朱缨的刀法比朱鹤更丰富,作品品种也更齐全,有笔筒、竹盒、罗汉念珠、圆雕蟾蜍等等。

朱缨之子朱稚征,号三松,善画,风格接近元代大画家倪云林。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他的作品简洁精雅、古朴淳厚,刀法更加神妙。作品精雕细刻,成就超过了祖父朱鹤、父亲朱缨,被誉为竹刻史上杰出的名家之一。朱稚征的传世之物有“饮中八仙笔筒”、“清溪泛舟笔筒”、“仕女窥简笔筒”等。

经过朱氏三代的开创打造,嘉定派竹刻的风格已基本确立。明代末年,是嘉定竹刻的活跃时期,当时的文人学者都十分关注这种艺术样式,有的也介入了竹刻,嘉定四先生中的李流芳、娄坚,书画之余,喜刻竹自娱,他们常学朱鹤的深刻,功夫不亚于朱鹤。文人学者的介入进一步提升了嘉定竹刻的文化品位。

百年传统工艺曾几浮沉

清代康熙、雍正年间,竹刻名家辈出,技法更趋新型多样,迎来了它的全盛时期。嘉定竹刻作为贡品传入宫廷,它的声名远扬。

继三朱之后,吴之璠是嘉定派竹刻的第一高手。吴之璠,字鲁珍,号东海道人。他擅长圆雕、浮雕等各种技法,早年师法三朱,晚年变法,仿洛阳龙门石刻的浅浮雕,首用薄地阳文刻竹。他的作品传世不多,但件件都是精品,时人称之为“鬼斧神工”,作品有“二乔并读图笔筒”、“弥勒自在佛笔筒”,乾隆皇帝看了欣喜万分,亲笔在他的作品上题诗:“竹刻由来说鲁珍,藏锋写像传有神。技哉刀笔精神可,于吏吾当斥此人。”

封锡禄、封锡爵、封锡璋三兄弟,是与吴之璠同时代的竹刻大家,号称“封氏三鼎足”,他们都精于圆雕人物,以封锡禄成就最高。后来,他与其弟封锡璋被召入内廷为皇家刻制作品。封锡禄的圆雕“罗汉像”、“狮子戏球”,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乾隆、嘉庆年间是嘉定竹刻发展的高峰时期,这个时期的领军人物是周颢。周颢,字晋瞻,号芷岩。他是一位全才,精通写诗作文,能书会画,他的竹刻更是精致,传世作品件件都是精品。“松壑云泉图笔筒”、“兰花臂搁”都是绝顶佳品。

与周颢齐名的还有周笠和施天章,时称“嘉定三艺人”。这时期,还有许多见于史册的竹刻高手,如邓孚嘉、王梅邻等人。这时期的许多文人也将竹刻作为雅玩,著名学者钱大昕刻的“竹刻抱对”,艺术水平不亚于职业竹刻之人。

晚清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战事不断,嘉定竹刻趋于衰落。竹刻艺人为生存,作品转向刻制日常生活用品,如墨盒、烟盒、筷子等,不少竹刻艺人开店营业,有时大经的“文秀斋”、韩玉的“云霞室”、叶端甫的“翠晴斋”、张学海的“文玉斋”、朱厚甫的“酉阳俎”、范雅堂的“文元斋”等等,不少作品被选送到南京参加劝业会展出获奖。此时,嘉定竹刻艺术仍有退色的辉煌。时任礼部尚书的嘉定人廖寿恒曾将精美的竹手杖赠给帝师翁同 ,翁同 为嘉定竹刻的高超艺术水准而惊叹,赋诗一首:“三尺提携轻若无,玻璃根节翠肌肤。”、“桄榔栗 皆凡品,拟画江村篆竹图。”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二十世纪上半叶,嘉定竹刻处于停滞衰退时期,只有少数竹刻艺人苦守相望。这时期有成就的要数潘行庸。他出身一个竹刻世家,自幼入“文秀斋”学艺,所镂山水、花鸟、仕女水准很高。他是嘉定竹刻的末代大师。

新中国成立后,竹刻艺术得到了重视。1955年嘉定县人民政府组织潘行庸、范勋元等6名流散竹刻艺人组成竹刻生产合作社,招收张迎尧、范其昌等6名青年学艺。这一年,应中国作家协会邀请,竹刻作品送中央美术服务部展出,并获嘉奖。张迎尧的“上冬校笔筒”参与江苏省青年美术作品展(不设奖项)。1957年潘行庸代表嘉定竹刻艺人出席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受到朱德委员长的接见。1957年因竹刻销路萎缩,合作社12人转上海玉石雕刻厂工作。

1981年在嘉定县工艺品公司中建立竹刻社。1988年经政府部门批准,嘉定博物馆成立了“竹刻工艺部”,培养竹刻传人,涌现了丁黎良、王威、张伟忠、王乐平、蒋玉铭、苏玉蓉、周铿、庄龙、罗一农等一代竹刻新人。

政府扶持嘉定竹刻复苏

由于嘉定竹刻系纯手工操作,工艺流程复杂,制作耗时费神,经济效益不高,不少优秀的竹刻艺人纷纷转业,后继乏人,亟待抢救。

2005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启动了“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工程”。嘉定区文广局立即成立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并立即将处于濒危状态的嘉定竹刻列为首选,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

区文广部门调集精兵强将,制作成《嘉定竹刻艺术》电视专题片,填写申报书,申报工作在短期内以高质量完成。

2005年12月31日,经过层层严格审查、多次筛选,嘉定竹刻与顾绣、沪剧、锣鼓书等一起,顺利通过评审,正式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拯救嘉定竹刻这一濒危传统工艺,区政府也采取了多项保护措施。2005年9月,嘉定竹刻陈列室在法华塔院内开设,向观众展出了20多件嘉定竹刻精品和竹刻的图文资料。2005年12月,“嘉定竹刻协会”成立,流散的竹刻艺人有了自己的组织。

随着嘉定竹刻协会成立,培养接班人首先被提上议事日程。协会有关人士认为,培养竹刻人才,首先要从娃娃抓起。为此,协会将支持各镇、街道开展竹刻培训活动,推荐竹刻老师讲课,这样的培训每年举行数次。同时,与区教育部门联合,在各中小学校开设竹刻培训小组、兴趣小组等。竹刻研究等其他相关活动也将同时开展。据悉,年内将编印《嘉定竹刻》一书。

同时,政府部门还制定和启动了“竹刻保护五年行动计划”,其中包括为竹刻艺人建立工作室;举办竹刻培训班,培养竹刻后人;举办当代竹刻作品展览;编辑出版《嘉定竹刻》画册等。嘉定竹刻艺术馆的筹建工作也已经列入议事日程中。可见,在全社会的共同关心下,嘉定竹刻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来它的“又一春”。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