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1999年12月0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副刊
1999年12月02日

安亭探古

阅读量:3281 本文字数:1517

吴义

“清江一曲汉时亭”。安亭,在汉代还只是因袭秦十里一亭的规制而建的一个供来往行人歇息的亭子的名称。1985年安亭双 墩村出土的汉井表明,当时的先民已在这儿劳动生息。至宋代,“安亭”附近开挖了一条与吴淞江、青龙江相通的“安亭江”,方便了水上交通。之后“安亭”周围 的居民聚落不断扩大,进而形成市集。明代中期,安亭镇上已设有税课子局。正德四年(1509年)都穆编撰的《练川图记》将安亭镇列为嘉定县七镇之第三。可 见以“安亭”名镇不会迟于明代中期。

说起安亭悠远的历史,人们往往会联想到位于安亭镇北的千年古刹“菩提寺”及与之毗邻的清代震川书院、因树 园。今天的安亭中学即是当年菩提寺、震川书院和因树园的故址。菩提寺始建于三国赤乌二年(公元239年),是嘉定县中最早的寺庙。前为金刚殿,中为观音 殿,后为大雄宝殿。三殿庄严肃穆,古朴雄伟。寺中的古银杏、投钥井(也称投钥泉)相传是梁代的遗物。关于投钥井还有一段传说: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 大雄宝殿倒圮,佛像毁坏。当地百姓为之叹息不已,以为这千年胜迹再无重兴之望了。是时,恰逢武陵僧人海月路过,见此情景,决意修复此殿。海月让铁匠铸了一 条重逾百斤的铁链,自锁其颈项,并把开锁的钥匙投于殿前井中,向众人明誓:“不复大雄宝殿旧观,决不为人!”此后三年,无论严寒酷暑,海月负链到各处劝 募。五年后大雄宝殿重建竣工,如来佛像也重塑一新。落成之日,人们从井中取出钥匙,为海月开锁庆功,并一致推举他主持菩提寺。这口井遂被称作投钥井。

从菩提寺东折,即为清道光八年(1828年)江苏巡抚陶澍奏建的震川书院。七十多年中,震川书院一直被视为“昆、新、嘉、青四邑士子会文之地。”“震 川”是明代大儒归有光的别号。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归有光首次会试落第,徒居安亭江上,在岳父家“世美堂”读书讲学达十三年之久,培育了无数莘 莘学子。他那诲人不倦的精神和仗义执言的品德深受安亭百姓的敬重。特建此书院,以示纪念。震川书院往东,同年还建有小而巧的因树园。园中有道光皇帝御赐 “印心石屋”匾额,以及畏垒亭、陶庵、清晖小榭、别有洞天、藕香深处诸胜。时过境迁,菩提寺、震川书院和因树园的旧观已面目全非。唯原菩提寺的山门桥(又 名弥陀桥)、古树、投钥井的井圈和因树园的湖石假山、荷花池、曲桥等遗物尚存。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钱大昕撰文的《重修菩提寺记》碑和清道光十年 (1830年)嘉定知县奏请朝廷奖励捐建震川书院的碑刻,已于1984年移置震川书院旧址上的新建碑亭内。此外,荷花池畔的“樊轩”壁间还嵌有一方珍贵的 碑刻,上面镌有乾隆皇帝为邑人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张鹏翀回里省亲书写的一首诗:烟花迟令节,三月仲春如。诗句天空赋,归帆风力舒。门无新署凤,家 有旧藏书。香案需供奉,休耽五柳居。

安亭老镇距菩提寺一里许,至今古风犹存,士字形的弹石街整洁平坦,横卧于安亭泾上的严泗桥(明洪武七年始 建)和井亭桥(明弘治八年始建),南北相望。镇上集市有二。俗以严泗桥为中心的北市称大安亭,以井亭桥为中心的南市称小安亭。市街东西约半里,南北约一 里,有大小商店150余家,以北市严泗桥一带最热闹。

明弘治正德年间,安亭还出过一位戏剧传奇作家——沈龄。他善书工画,诗文皆通,尤精乐 律,名满大江南北。据记载,他曾得到贵显一时的太傅杨一清的垂青,延聘至家。明正德皇帝南巡时,到杨一清府上小憩。当晚,杨一清特请沈龄撰写戏曲,供奉皇 上。沈龄即选杨府梨园弟子,边撰边教《四喜记》一出,并连夜赶排。翌晨,正德皇帝看罢《四喜记》,极为赞赏。于是正德皇帝要给沈龄作官,沈龄却不受而归。 而今他仅有一部《三元记》传世。

星转斗移,人事沧桑。安亭镇上的诸多古迹虽多已不复再现,但是当年僧人海月百折不挠的毅力;沈龄、归有光潜心事业的精神不正在安亭人中发扬光大吗?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