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嘉定一枝花“美丽绽放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嘉定的城市建设飞速发展。曾经,嘉定的最高建筑是40米的法华塔,上世纪九十年代,嘉定商厦的高度为108米;现在,嘉定的最高建筑(除了位于嘉定工业区的200米高迅达电梯测试塔)是位于嘉定新城的凯悦大酒店,高度为196米,区内100米以上高层建筑共5栋。
随着城市化发展,嘉定“城”的范畴不断向外延展。当上海迎来新一轮郊区新城建设热潮时,人们口耳相传的“临港一滴水,嘉定一枝花”,也逐步从一种寄语变成了现实。改革开放带来的不仅仅是城市物理空间的变化,伴随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种种创新实践,更多的是绽放在市民脸上心里的获得感和满足感。
李华成 文/摄
人物档案
周芳珍,现任区规土局副局长。曾任嘉定区规土局总工程师,参与嘉定总体规划、嘉定新城规划、上海汽车城规划等。
八九十年代:“城”以居住为主
在周芳珍不大的办公室里,书架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书籍。与普通人的藏书不同,这里与规划相关的专业书籍占了大部分,这类书籍要比一般书籍大上许多。周芳珍喜欢把这些书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闲来翻上几页,从规划的角度了解这座城市的过去。关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嘉定城市建设,在周芳珍看来,那段时期为嘉定日后打造成为大型综合性城市奠定了基石。
早在1982年,嘉定县建设局和市规划院就联合编制了《嘉定县城厢规划》《嘉定总体规划》,这些规划结合嘉定地理优势和文化名城特色,利用河道将环城河以内区域划分为生活区,以外区域划分为生产区。沿环城河两岸30-60米范围内的堆场、仓库等全部迁出,用于植树造林,给卫星城戴上“绿色项链”。嘉定镇以新建居住区为主,开辟温宿路北、三皇桥、梅园等居住小区。当时,《嘉定总体规划》还获得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一等奖。
“改革开放初期,‘城’对于人们的意义在于居住。在环城河以内,除了老的民居,后来还设计了桃园社区的‘蝴蝶型’住宅等,设计优于全市平均水平。”周芳珍说。
1978年,全县城镇公建住宅面积为45.4万平方米,年均开发量仅1.5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不足8平方米。1979年起,住宅建设被列为国家基本建设项目,从1979至1987年,嘉定新建多层住宅99.75万平方米,年均开发量11.1万平方米。
1992年嘉定撤县建区后,提出总量控制、成片开发、完善配套、加强服务的开发理念,在规划设计上高起点,施工质量上高标准,先后开工建设李园、迎园、南苑、丰庄等新型住宅小区70余个,城市的轮廓线开始外延,城市化发展的理念也发生变化。
“1993年以后,产业发展带动了城市的发展,本地人口中的‘南门’,当时被称为南门配套区,是为周边工业产业做居住配套的。从规划上看,也仅仅是为了满足居住功能。”周芳珍说,“大建设、大发展,让当时的嘉定变得‘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新世纪:“产”与“城”交响融合
在周芳珍的第一印象里,嘉定是一个有大树、弹格路、中心河的小城镇。“我第一次来嘉定还是读大学时,也许是专业关系,我被这座小城所吸引。一年后,我便义无返顾地来到嘉定工作。”周芳珍回忆起初见嘉定时的感受说道,“但是,也就是在2000年开始,嘉定有了城市发展的躁动感,打破了一个小人口城市的静谧。”
2000年前后,嘉定区通过机构改革,成立了区规划管理局,改变了以往规划散落、不成体系的状况。周芳珍接到的第一份重要工作就是“汽车城规划”。
“记得当时有一段时间,我们每晚都在市规划局加班写材料。汽车城规划是区规划局成立后,嘉定第一次站在国际视野上作规划,包括F1核心区的选址、安亭新镇的规划,等等。”周芳珍回忆道。拿安亭新镇为例,由于新镇选址涉及青浦区行政边界,当时的跨行政区域规划也有一定的试验性。而德国设计师带来的共同沟、保温技术等,就算放在当下,城市规划的理念依旧没有落伍。
“在安亭新镇,一开始我们做过一个道路方案,主干道路还是以传统方格网布局,行车时更有效率。但设计师认为,路网应该为人服务,提供安全的社区环境更为重要。因此最后改成了风车状路网布局,减慢了车辆行驶和转弯的速度,提升了安全度。”周芳珍说。
当时,汽车城规划设计的是一个适合约3万人居住的小镇,主要还是基于为汽车产业而配套的高品质住宅区。直到2003年,有学者提出,嘉定的城市化已远远落后于工业化。城市建设要与产业发展相匹配——这逐渐成为主流的城市发展思路。随之而来的,便是周芳珍参与的嘉定新城规划。
“2003年开始,我们就着手研究新城规划课题,首先确定的是嘉定新城定位:不仅要服务嘉定本区域,还要辐射周边省市。剧院、图书馆、轨道交通、综合型商业体等,我们都对其服务半径做了考虑。当时,上海的新城建设有这么一句话:‘临港一滴水,嘉定一枝花’,可见对于嘉定新城的规划,市民是有所期待的。”
嘉定新城在边规划边建设的过程中,规划思路超前,首次提出了组合新城的概念,要让嘉定的城市化发展同步跟上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也要优先考虑城市与产业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要达到“城市要让生活更美好”。
为此,在15平方公里范围内,嘉定新城核心区的公共绿地面积达到了20%以上,水面积扩展至10%;住宅开发建设进一步提速,建成一批高品质的别墅及精品住宅小区;文化与商业设施,则填补了区域内高能级设施的空白。
有数据显示,1987年,全县有19个基层供销社和2个镇级商店。时至今日,全区大型商业体超过30家,其中综合性卖场14家,区域性大型商业综合体10家,市级特色商业街区6个。市民的城市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正如远香湖的名字一般,嘉定的城市功能不再仅仅是“产业配套”,而是真正的“城市生活配套”,有了“远香溢清”的胸怀,便能让这“香气”散发出去,就算再远的人也能闻之而来。不再做人口的导入区,而要做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功能区——这是嘉定城市化发展理念的又一次转折。
未来:生态人文宜居的活力之“城”
近来,上海市以建设全球城市为目标,在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过程中承担了引领作用。昆山、太仓和嘉定已连绵化发展,亟需在空间资源的配置方面,进行统一的机制协调和部署引领。
“嘉定区在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等方面将迎来机遇,应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发挥好嘉定现代化新型城市的综合辐射功能。这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周芳珍说。
未来的嘉定是个什么样的城市?根据规划,到2035年,嘉定将建设成为上海大都市圈的现代化新型城市,打造汽车嘉定、科技嘉定、教化嘉定、健康嘉定、美丽嘉定;基本建成产城全面融合的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建成高科技新兴产业为支撑的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建成生态人文宜居的长三角综合性节点城市。
产业布局上,嘉定将建设以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为引领的智造高地,全面提升产业能级,积极发展有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业和高品质的生活性服务业。但在参与新一轮嘉定区总体规划编制的周芳珍看来:“会更加充满活力。城市化发展的同时,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态涵养及郊野地区建设,市民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需求越来越高。”
不论是嘉北郊野公园,还是近期正在推进的外冈环保主题郊野公园、嘉浏郊野公园和嘉宝片林建设,正逐步在嘉定北部区域形成景观化的生态涵养区,总面积约170平方公里。以田园、林地、河流与休闲农业为载体的自然原生体验型郊野地区初见雏形。
嘉定,上海西北“一枝花”,愈发绽放得鲜艳、俏丽!
嘉定新城核心区
相关链接
嘉定城市化发展大事记
1978年,嘉定年均开发住宅量仅1.5万平方米,人均住宅面积仅8平方米。
1982年,率先编制完成《嘉定总体规划》,提出了科研、生产、教育相结合,以科研为主的发展战略。
1987年,全县有19个基层供销社和2个镇级商店。
1992年,嘉定撤县建区,标志着嘉定城市化建设全面启动,嘉定城市建设掀起一个新的高潮。
1999年,成立嘉定区规划局。
2003年,《嘉定区发展战略规划纲要》明确了“四大板块”的发展布局,提出了板块联动发展的理念。
2005年,开展了区域功能定位的研究工作。同年7月,市委、市政府正式批复确定了“汽车嘉定”功能定位,嘉定城市建设跨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城市呼之欲出。
2009年,机构合并成立嘉定区规土局。2014年,嘉定启动新一轮总体规划,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被注入其中。
2018年,全区大型商业体超过30家,其中综合性卖场14家,区域性大型商业综合体10家,市级特色商业街区6个。
南京路特软件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沪公网安备 31011402003796号
备案/许可证号: 沪ICP备150119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