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8年11月2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08:疁城故事
2018年11月27日

中医巨擘张山雷

阅读量:16069 本文字数:3428

陶继明

张山雷

 

张山雷,一个几乎被家乡遗忘了的中医大师。

张山雷,一个被兰溪人奉为“医圣”的执牛耳者。

张山雷,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中医教育先驱。

大医前身是秀才

张山雷,原名寿祥,后改名寿颐,字资生,一字山雷,以字山雷行世。清同治十一年(1872)7月30日生,祖籍石冈镇(今属马陆镇),后迁居嘉定城内张马弄。父亲张伟甫经营旧衣业(本地俗称“旧货行”),家道小康,尚能温饱。

张山雷天资聪颖,自幼好学,是一个神童,5岁发蒙读书,6岁入家塾,11岁时四书五经已约略成诵,13岁就已开始学习帖括,作科举考试的准备。张伟甫对他寄予很高的期望,要他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光绪十六年(1890),19岁的他就考中了诸生(俗称“秀才”)。这位年轻的秀才,身材修长,风度翩翩,谈吐风雅,已在嘉定士人圈中颇有名气。中秀才之后,他博览群书,读书十分勤奋,但他“性不嗜八股,成童之年,偏喜涉猎百家之言,借消永昼。”(《张山雷医案集·籀簃谈医小序》)

张山雷22岁时,母亲患上风痹的顽症,半身不遂,久治不愈,此事深深刺激了年轻的张山雷,深感医药治病救人的重要。张山雷是个孝子,为救治母亲,他开始与中医界人士交往,购置医书参考,自学医术,并逐渐对博大精深的中医产生了兴趣。光绪二十一年(1895),张山雷的母亲逝世,3年后,父亲张伟甫也逝世。双亲先后离世,家道中落,他再也无心参加乡试,正式弃儒从医。

俗话说:“秀才学医,笼中捉鸡。”张山雷的古文基础扎实,学医轻车熟路,经过对中医经典和历代名家著述的朝夕钻研,他对前辈名医王梦英的著作尤为心仪,用力甚深,获益良多。没几年,医术大进,求医者日多。为求深造,光绪二十九年(1903),张山雷师从方泰黄墙名医朱成璈(字尧农,号阆仙)。黄墙朱氏系中医世家,医术高明,闻名遐迩,朱成璈为第五世。朱成璈视张山雷为得意门生,生平经验和家传秘方,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使张山雷学识日益精湛。张山雷在随朱成璈学习行医之余,开始了《脏腑药式补正》一书的撰写。

光绪三十一年(1905),张山雷开始在城中张马弄家中挂牌行医,悬壶济世。张山雷为人谦虚低调,他的诊所张贴仅书“张山雷知医”五个字,不写科目。由于他医术高明,对病人认真负责,不久就在嘉定名噪一时,看病就医者络绎不绝。

清宣统二年(1910),张山雷移居上海,在沪西开设诊所,治愈了不少病人的疑难杂症,以精湛的医术享誉沪上。后加入上海神州医学会,并完成《中风斠诠》一书的初稿。

开中医办学先河

清末民初,国门洞开,西学东渐。西方医学也随之蜂拥而至,中医面临严峻的挑战。为了传承中医事业,培养中医人才,民国三年(1914),朱成璈在黄墙创办“朱氏私立中医专门学校”,并邀张山雷出任教务主任。朱氏私立中医专门学校是中国最早的中医学校之一,开中医立校教育之先河。

张山雷受命起草了《黄墙朱氏私立中医学校宣言书》,宣告了办学缘起:“医本活人之术,仁人之心,与其传至一家,何如公之一世,藉以推广家学……视东西各国,设立学堂,栽培后进,必由普通知识,循序以入专门,迨至毕业。”初次办学,没有教材,张山雷就动手自己编写《治疗学讲义》,分“卫生、生理、脉学、药物、药剂、诊断等为七大例”,具有开创性的意义。由于朱成璈、张山雷学养精深、执教有方,来自四方就学者达七八十名,黄墙中医学校声誉卓著。不料开办只有两年,即因朱成璈病逝而中辍,张山雷壮志未酬,同人星散,感叹之余,乃赴沪上行医,候机再起。

民国七年(1918),由谢观、包识生、丁甘仁等人创办上海神州中医学校,包识生等人力邀张山雷执教,并恳请他在学校任教并编印教材,他所著的《中风斠诠》一书就已正式付印出版,因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受到中医界好评,并作为该校的课本之一。他在神州中医学校,勤勉教育,倾其全心培育中医后人,在中医教育界名震一时。

兰溪岁月

民国九年(1920),在浙江省兰溪知县盛鸿焘的支持下,筹建了兰溪中医专门学校,但学校难觅师资,时任校长的诸葛超专程赶到上海寻找老师。上海神州国医会向诸葛超推荐了张山雷。诸葛超早就知道了张山雷其人,两人一见如故,当场拍板,聘张山雷为该校教务主任。之后,他在兰溪中医专门学校长达15年之久,直至去世。

张山雷为兰溪中医专门学校制定了《学校章程》,比《黄墙中医专门学校计划》,更趋丰富完善。据《学校章程》规定:学生入学前经考试国文一门,凡中学毕业与青年中医可免试入学。合格年龄定16岁至26岁内,学制定4年,预科2年,以基础理论为主;正科2年,以临床科为主。

张山雷在兰溪教书育人孜孜不倦,为了培养好中医后人,他亲自动手编写教材,夜编日教,不辞辛劳,经常漏夜孤灯写作,有时直至黎明。他亲自执教,所编教材,必先亲自讲解,上课时声音洪亮,旁征博引,滔滔不绝,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而且有问必答,能使学生心领神会。他批改学生的作业也非常认真,并组织临床侍诊,以提高学生的临床医疗水平。他把全副精力都投入中医教育事业中,正如他在《宣言书》中所说:“虽天荒乍破,何能遽抵纯全,而私意胥蠲,终当大弘法教,此日筚路蓝缕,且与二三子芟剪荆榛,他年切磋琢磨,尚望千万人扶持国学。”这是最好的注脚。

在兰溪的岁月中,张山雷探索出一套比较成熟的中医教学方法,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理论教学,主中兼西,狠抓基础,由浅入深;校设门诊,重视实践;举办学术园地,开展校内争鸣;创立函授,新辟培养途径。在实践中规范了中医课堂教育,其作用不可估量。他的中医教育思想、中医教育成就在中医教育发展史上不可磨灭。

在张山雷的精心管理下,兰溪中医专门学校声名远扬,时任中央国医馆馆长的徐相任因敬佩张山雷学识渊博,教导有方,也特地让儿子千里迢迢,负笈到兰溪求学。在兰溪期间,张山雷又培养了大批学生,加上之前在黄墙、神州两校培养的学生,共达六百余名,这些学生成为新一代中医的中坚力量。

民国十六年(1927),张山雷还创办了《中医求是月刊》,自任主编,旨在让中医各流派都能阐扬自己的观点,先后出版了12期。

张山雷毕生致力于中医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在他病危时,曾亲自撰写一副自挽联:

一伎半生,精诚所结,神鬼可通,果然奇悟别闻,尽助前贤,补苴罅漏;

孤灯廿载,意气徒豪,心肝呕尽,以此虚灵未眠,唯冀后起,完续残编。

挽联表达了他壮志未酬身先死的遗憾,也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完成全部著作的心愿。民国二十三年(1934)6月19日因胃病复发,张山雷不治身亡,享年62岁。

一代医林巨擘

张山雷作为杰出的中医学家和教育家,在近代中医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被誉为“医林巨擘”。他博古融今,中西合参,对内、外、妇科、中风、本草、外疡等均有独特的阐发。当时医家将他誉为全国名医“二张”(南有张山雷,北有张锡纯)之一,并以他的深厚造诣任中央国医馆常务理事。

张山雷的著作立论源于积学心得,博古融今,中西合参,尤精于训诂,注重中医学术理论与临床的重要性,对经典著作与各家学说均能发其要义,取其精华。其著述始于方泰黄墙,终于浙江兰溪,计25种66册,主要有《重订医事蒙求》《全体新论疏证》《中风斠诠》《经脉俞穴新考证》《本草正义》《难经汇注笺正》《脉学正义》《沈氏女科辑要笺正》《钱氏小儿药证真诀笺正》《张洁古脏腑药式补正》《古今医案评议》《疡科纲要》《病理学读本》等,堪称洋洋大观。他治学严谨,对自己的著作精益求精,《医学蒙求》第三次重订时,他已沉疴在身,依然一丝不苟,重订结束后,不久就病故了。他的这些著作,成为具有珍贵学术价值的中医典籍。近年来,张山雷的著作受到医学界的高度重视,各类各种版本大量出版,其中以浙江省中医管理局整理的,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张山雷医案》(上下),全书共280万字,最为完整。

张山雷的学术思想也受到中医界的高度重视,多次举办他的学术思想研讨会,出版了《张山雷研究集成》论文集。

张山雷的后半生是在兰溪度过的,他热爱兰溪,他死后,他的后代和弟子们按他生前的遗愿,将他安葬于云山葱翠、风光秀丽的浙江省兰溪市北郊新亭村,1963年因市政建设迁至高家村石骨山。他的圆形坟墓,就坐落于满山翠绿的橘树林中,远远望去,蔚然壮观,已被公布为兰溪市文物保护单位。

兰溪人民热爱和敬重这位对地方作出重大贡献的先贤,2010年建立了“张山雷中医馆”,第二年又成立了“张山雷研究会”。

2017年11月23日,规模空前的兰溪市首届“张山雷中医药文化节暨振兴中医药大会”开幕。来自全国的名中医及有关专家学者围绕张山雷,研究、探讨、传承、创新张山雷的学术思想和培育发展中医药产业。张山雷从历史中走来,正走近大众,走向社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兰溪中医专门学校外景

《张山雷研究集成》

张山雷处方

张山雷手迹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