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epaper.file.routeryun.com/jdb/2019-04-30/P11/d4c9f6e42427690d1b4e5ab4d52ddd3d.jpg)
![](http://epaper.file.routeryun.com/other/other/5501521d6d5ae.png)
江南古桥:跨越时间长河的人间彩虹
阅读量:13288 本文字数:5197
文/陈晓刚 刘静娴 图/唐敏
江南雨量丰沛,水系发达,河湖港汊遍布,跨两岸的桥自然很多。桥的本义是便利交通,但它一旦架起来,就同依依杨柳、田田莲叶、幢幢帆影、铮铮丝竹连成一气,使得江南水乡更加婀娜多姿,充满诗情画意。江南的古桥,承接过先民的足履,凝结着民族的智慧,融实用性、观赏性、纪念性为一体,为现代桥梁建筑艺术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并见证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在水网密布的嘉定,至今仍保留着完好的“十字加环”环城水系。地域的富足造就了人口交往流动的频繁,因此一座座桥梁便飞架河上,它们形制多样、装饰精美,在石工匠师精湛的雕刻技艺下,传递着嘉定的民间习俗。一对对朗朗上口、别出心裁的桥联,在文人墨客高深的文学造诣下,透露出嘉定浓厚的文化底蕴。一个个寓意深远、礼乐教化的桥名,在官家信众募资捐桥的善举下,表达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由桥而来形成的文化符号,造就了嘉定悠久而丰富的桥梁建筑艺术,成为江南文化的又一朵奇葩。
宾兴桥的桥心石
德富桥的桥心石
德富桥
太平永安桥的长系石
与环境统一协调的桥梁形制
解放初期,嘉定有各类桥梁近2000余座,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洗礼和不断开发的城市建设,许多古桥不再适应社会需要而退出了历史舞台。目前尚留存于世的古代桥梁多以石桥为主。据不完全统计,嘉定目前尚有石桥50余座,在形制上有拱桥和平桥两类。
拱桥,又叫环龙桥,有单拱、三拱乃至几十拱不等。明以前的石拱桥通常以拱圈的形式分为:分节并列式,如嘉定镇街道北下塘街的永宁桥、州桥老街景区内的普济桥等;明晚期之后,转为更为先进的纵联分节并列式,如嘉定西门外的聚善桥、高义桥等。
平桥,其跨度以单跨为多,河宽者也有多跨。一般以桥墩分为:立拼式,如南翔镇胜利街上的西成桥;立柱式,如嘉定镇街道北下塘街的时家桥;重力墩,如嘉定新城(马陆镇)戬浜地区的万寿桥;重力墩与立柱式相结合的,如嘉定新城(马陆镇)彭赵村的玉虹桥。又可以以桥面可分为:双拼、三拼、四拼不等,即两块甚至更多的石条拼成。值得一提的是,在三拼的平板石桥中,有一种名为响板桥的古平桥,其中间石条采用短石块拼成,行人步行其上,会使得短石块撞击发出“通通”声,据说可以起到防盗作用。目前嘉定尚存的响板桥,有南翔镇新丰村的万顺桥(朱家石桥)、徐行镇劳动村的永安桥等。
江南的桥,在建造时非常注重桥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不难看出,现存的嘉定古桥,其形制与所在的环境多是相匹配的。例如南翔镇北、跨横沥之上的天恩桥,有“嘉定第一桥”的美誉。因此处水阔而船多,所以采用三孔石拱桥的形制,以便较大的船只顺利通行。嘉定西门外的高义、聚善二桥跨练祁塘,均为单孔石拱桥,它们与城内的察院桥、登龙桥相比要高上许多,也反映了该处水阔船多的风貌。嘉定新城(马陆镇)戬浜地区的万寿桥,地处嘉定、宝山交界处,因其所跨的杨泾水湍流急,河水内漂浮物较多,故而采用形制为重力墩平三架石桥。重力桥墩的主要特点是墩身比较厚实,可靠自身重量来平衡外力,保持其稳定。而位于安亭镇方泰地区的万隆桥,跨戴泾,由于浜窄船稀,故采用单跨的石板桥。
富民俗特色的桥梁装饰艺术
桥梁的装饰雕刻,主要表现为桥的细部特征,是展现嘉定桥梁造型艺术的重要方面。嘉定的古石桥,一般运用谐音、借喻、象征等雕刻手法,体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传统装饰艺术,与嘉定地方的民俗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传递着浓厚的人文信息;也不乏将带有生活实际功能的石桥逐渐演变为教化大众功能的石桥,其隐含的哲学和宗教意义,展现了嘉定地区的民俗信仰;此外,桥梁的建造又与风水密切相关,人们通常把建造桥梁的过程,作为一件神圣的事来对待,希望桥能利财、纳福,出入平安,佑护乡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嘉定的桥梁装饰雕刻艺术,已逐渐形成了自己一套独有的图案系统。
桥栏杆,古称阑干、勾阑,是桥梁的安全设施。设计好的栏杆,很具装饰意义。嘉定的拱桥和城镇地区的平桥上,一般都有桥栏杆。位于城中路上的小囡桥,有“上海第一桥之称”,是嘉定唯一留存至今的宋朝武康石质桥梁遗物,桥栏杆上雕刻着一群天真烂漫的小孩,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引得过桥人驻足观看,欢喜不已,小囡桥也由此得名。而小囡桥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产生了多个版本的民间神话故事,寄托了人们惩恶扬善的美好愿望。元、明两代的古桥栏杆在嘉定已无实物可寻,清朝古桥的栏杆多为简单浅刻线条为主,而乡间的平桥因需方便农民挑担赶牛之便,多不设栏杆。
望柱,就是栏杆柱,一般为方形,柱头多做简单线条加以装饰,也有雕刻成莲花柱头的。在法华塔西和登龙桥西侧的太平永安桥,其望柱为浮雕圆形莲花,而外冈镇的望仙桥、嘉定孔庙内三座泮桥的望柱柱头雕刻的是仰覆莲,相比前者更显立体,目之所及更添禅意。连接安亭老街与永安街的井亭桥,其望柱柱头为方形,中间两根刻有如意,两侧的四根刻有代表八宝的暗八仙图案,寓意吉庆吉祥,也暗含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同样有保佑来往行人的美好寓意。
桥心石,是建造石拱桥时最后盖上的一块石板,是嘉定古石拱桥雕刻中最精致、结构中相对重要的一个构件。因为盖上了这块石板,也就意味着桥梁的建造工作完成了。目前,嘉定现存的桥心石多为方形,中间为圆形的雕刻旋水纹和祥云纹为主。传说该图案是从佛教的“卍”字延伸而出,围绕着圆心转动,寓意着万物有序流转、潮平人安的作用。在嘉定民间有“走三桥”的习俗,以祈祝幼儿祛病消灾,也许与这些寄予美好希望的桥心石也不无关系。
连接汇龙潭与孔庙的宾兴桥,其桥心石采用的六转旋水纹,四角分别雕有犀牛角、笔锭、如意与铜钱。犀牛角,代表的是犀牛,传说大禹治水之时,每竣工一处就将一座石犀沉入水底驱吞水怪。在《蜀王本纪》中还有“江水为害,蜀守李冰作石犀五枚”的记载,可见犀牛有作为镇水之物的传统。笔锭与如意谐音“必定如意”,有吉祥的意思。铜钱则象征着财富。此桥心石是嘉定桥心石中寓意较为深厚的一块。在城隍庙和东闸东侧的熙春桥,桥心石采用的较为复杂的单卷云双圈八旋水纹,是嘉定现存体量最大的一块桥心石。位于安亭镇吕浦村张家宅的六泉桥,桥心石采用的是单卷云八旋水纹,对角线则刻有如意头,有万事如意的意思,相当别致。西门外的聚善桥采用的是圆寿纹,寓意祈福长寿。嘉定孔庙内泮桥的桥心石为双卷云六旋水纹,正中一座最为气势宏大且雕工细腻,置有一方丹陛浮雕,镌刻着双龙戏珠和升腾的祥云,很是珍贵,是元朝的旧物。普济、天恩、严泗、望仙四桥的桥心石,则采用双头卷云六旋水纹,卷云纹是传统的吉祥图案,象征高升和如意。此外,永宁、登龙、高义、望仙、太平永安、井亭等桥,它们的桥心石虽均采用六旋水纹,但造型却各有千秋,体现了嘉定匠人的超凡想象力与创造力。
龙门石,通常出现于清中期以后的石拱桥,是与桥心石上下相对的一块石头,位于拱圈顶端,一般以龙纹、鲤鱼跃龙门为主题,古人认为其能起到镇潮水和佑护河道的神力作用,反映了江南水乡人民对人定胜水的美好愿望。高义、天恩等桥均有该石,但由于位置的缘故,需乘船时才能看到。
长系石,位于石拱桥两侧,俗称桥耳朵,通常有固定拱圈和桥体的作用。嘉定现存明以前的石拱桥多用莲花纹,例如宾兴、普济、永宁、太平永安等桥。莲花是佛教的象征,查阅地方史料可知,普济、永宁二桥都由僧人募建于元朝,因此该类雕刻可能与彼时佛教兴盛有关。在望仙桥四根长系石的上方,还刻有佛像,这不仅与桥名望仙所呼应,还有保佑过往行人与船只的寓意。孔庙内三座泮桥的长系石则为螭吻头,展现了官式建筑的不凡和儒家讲究礼制、注重等级的传统。明后期开始,嘉定古代石桥的建桥材质逐渐改为花岗石,由于花岗石质地坚硬,长系石的雕刻开始逐渐减少。
桥两侧有时还有桥联石,多镌刻有楹联。在桥联石的两端,上端通常雕倒莲叶,下部雕莲花。连接汇龙潭与孔庙的宾兴桥,其桥联石上刻有“放生河界”四字,疑为旧时汇龙潭内放生鱼类做善事之所。位于安亭镇吕浦村张家宅的六泉桥,因建于民国时期,雕刻有五色旗,象征了那个年代的“五族共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此外,在石拱桥拱圈下部的拱圈石,也偶有雕刻,通常刻的是桥梁建设中出钱出力的善信民众的名字,如今在聚善桥仍可一窥。其他诸如抱鼓石等多做简单浅刻线条,桥面浅刻防滑纹,装饰不是很讲究。
与石拱桥的雕刻位置多和花纹繁复不同,平板石桥的雕刻相对简单质朴,多在桥面板的两端,以各式各样的卷草纹(瑞草纹)组成如意、祥云等图案,寓意平安吉祥,质朴典雅的图案,与乡间的环境也浑然一体。当然,也有卷草纹与吉祥图案相结合的图案,如安亭镇黄渡地区的万福桥,有笔锭和如意纹;徐行镇的练川公善桥,有双钱卷草和笔锭纹。
体现江南崇文风气的桥联
江南古桥常在桥门两侧见有楹联(简称“桥联”),这也许与江南崇文的风气有关。细读这些楹联不难察觉先人题联所拥有的文化情怀,和楹联所折射出的江南的社会价值观。现存嘉定的桥联,多出现在清中后期以后建造的石桥上。内容短的六七字,长的十多字,体例各异,文字幽雅。有的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有的文笔清新,寓意深邃。
拱桥的桥联大多采用抱柱,安置于桥洞两边,通常字碑的上下两端有荷叶莲花的雕刻装饰。平桥的桥联则直接镌刻在桥柱之上。嘉定现有保存完好的桥联17对,这些桥联深化了桥梁作为实用工具的文化意蕴,通过楹联文字来抒发桥梁建筑的诗韵,展现当地的自然风光与人文艺术,具有一定的文学性,是嘉定传统桥梁审美的特色之一。
藏名的桥联显示了文思的巧妙,而这样的巧妙还表现在寥寥数语可将古桥的位置、传说以及周边的景色清晰地描述。南翔镇北的天恩桥,又称真圣桥,有四对桥联。南侧上联为“云际龙飞高凌百尺,波间虹卧彩耀三槎”,下联为“境接吴淞势挟汪洋通万倾,名颜真圣义兼廉让媲千秋”。上联道出了天恩桥三跨石拱桥的非凡气势,形如龙飞云际,又如长虹卧波映射着别称“三槎”的南翔古镇。下联则说天恩桥所跨的横沥接吴淞江通汪洋大海,并点明了该桥桥名原为真圣,寓意天恩桥有如有神仙下凡,可留传千世。其北侧桥联更具诗意,上联“行看桂子月中落,定有仙槎海上来”,下联“人杰地灵白鹤来飞传胜迹,风恬浪静彩虹遥映镇槎溪”。描绘了槎溪十八景之一“天恩赏月”的美景,同时又向过往行人诉说着千百年前白鹤飞临巨石,南翔寺遂拔地而起的美丽传说。位于安亭镇吕浦村张家宅的六泉桥,桥东联“泉清远达春申浦,运泰欣逢甲子年”,在解释桥名来源于桥下的“天下第六泉”的同时,也点明了该桥的竣工时间——甲子年民国十三年(1924)。桥西联“花香鸟静春耕候,塔影山光夕照中”,描绘了一幅鸟语花香的景色,站在桥上凭栏远眺,又可遥望嘉定城中交相辉映的法华塔和应奎山。
文人气息更重的是许多借景抒情的古桥楹联。位于嘉定城西门外的高义桥,东侧桥联是“长虹彩射金沙塔,半月潮连合浦门”,西侧为“西城万户稻粱入,东望千艘吉贝来”,描绘了高义桥的意韵风景和鱼米之乡的富饶。又如位于外冈镇的望仙桥,桥联为“星文遥泻汉,虹势尚凌虚”“东来紫气满函气,西望瑶池降王母”,其内容由人间社会进入宇宙神话,气势不凡。
完整的桥联还有严泗桥的“十字河分两县界,百廛市聚四方人”;井亭桥的“龙门旧锁春申渡,鸿运新开甲子年”;德富桥南侧的“迎潭水南来涵濡圣泽,障娄潮东去容与中流”、北侧的“一江澄练塔影虹垂,四面回澜冈身龙卧”;高义桥西侧的“长虹彩射金沙塔,半月潮连合浦门”、东侧的“西成万户稻粱入,东望千艘吉贝来”;西成桥的“潮势东来瞻大海,江流西去接吴淞”等。一些平板石桥的桥联虽然完整,但因水位较高无法辨识。
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桥名
桥有桥名,并不让人惊奇,但江南的桥名背后却有着多重的文化内涵。
在嘉定现存的古桥中,桥名运用到祈望语的占到八成以上,这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永宁、永安、永福、永年、万寿、万福、万寿、万隆、万顺等,还有吉利、太平、兴隆、聚星、福生、天恩等。这样的桥名满含着祈福求安的意味,如再仔细考察,可发现这些桥都是建于不同年代。不同时空中意思相同或相似的桥名,反映了江南市镇所持有的一种心态——对祈福消灾、趋吉避凶的渴望,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对长寿的祈盼、对出行平安的祷告、对文人雅趣修养的流露、对劝诫惩恶的警示。
在江南修桥本就不是易事,可以说造桥是一种极善之举,先人总是想方设法要将此告传后人,而桥名中就可能蕴含这层意思,这类桥名大多为敏秀、普济、广济、高义、德泽、德富、聚善等。嘉定西门外的高义桥,原为高僧桥,是为了纪念筹建这座桥梁而辛勤募捐的僧人而取的桥名。土地革命期间,嘉定西乡农民开展了波澜壮阔的“五抗斗争”,失败后,一些革命志士在高义桥惨遭杀害,为理想献出了生命,高义桥的“义”也因此注入了新的涵义。同样位于西门外的聚善桥,最初名为“女桥”,始建于明代洪武十三年(1380),在最初集资建桥时,该桥是由当时住在周围的妇女慷慨解囊,募捐而成的,故而当地人亲切地把它称为“女桥”。
此外,还有以对地方有一定影响力之人或以建桥人命名的古桥,如陈家桥、柏家桥、朱家石桥。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