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5年07月2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06:生活长廊
2015年07月28日

网络语言:让低俗退出

阅读量:3714    本文字数:3562

“尼玛”“屌丝”“逗比”叫兽”……在网络上,你用过这些低俗词语吗?据统计,这些词在去年网络低俗词语的使用中,位居前四位,原发微博数量达到亿次以上。可以说,网络低俗语言是一种“语言雾霾”,让网络环境恶化。

网络语言环境是培育文明上网习惯的“第一粒扣子”,做一个合格的网民首先从不低俗开始,如果连不低俗都做不到,就不可能成为好网民。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也不是某个网民的垃圾场,而是公共场合。做中国好网民,除了提升素养、敬畏规则,还需要严格的约束机制,不妨多吸收“给力”“萌萌哒”这样向上向善的网络语言,卸载“屌丝”“尼玛”这样的低俗发泄。

宽容对待,严谨使用

近年来类似“尼玛”“卧槽”等从粗话和脏话中变音、变字而来的网络词汇常活跃在论坛、贴吧。人们活动于社交平台时,这些词可以提供精确表达瞬间情感的便利,但它们的滥用不免有“低俗化”之嫌。

在新文化运动以前,汉语以文言文的形式呈现在书面表达中,并且严格遵循语法结构的制约。而在口语中对于语音、语义等并没有特殊要求。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被大量地提倡运用到书面创作中,这实际上也是现代汉语在历史与时代环境的作用下所作出的一次重要改变。

网络用语实际上也是口语的一种书面化体现,只不过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书面语已经不仅仅是指语言文字在纸质媒介上的表达。在我看来,那些低俗化的网络用语无需被全面抵制,在一些以娱乐性为主的场合,这些词的使用并不会影响社会风气。

新媒体为人们的社交以及获取资讯提供简短和高效的互动平台,这些经过缩略的口语化用语往往能够表达参与互动者最直接的态度。但是,对于官方主流媒体而言,网络低俗用语的使用应该避免。很多词汇的本意已经在现在的使用中脱落了其原有的内涵。几乎人人都知道“尼玛”、“卧槽”是粗话,而很少有人知道前者其实是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的下辖县,而后者实则是中国象棋中的一种技法走势。主流媒体若是对这些词汇不加筛选就进行传播,很容易造成汉语语义的混淆,并且无法体现出现代汉语的健康向上的发展方向。

网络低俗用语,它不应该被提倡,但也无需被全盘否定。既然这些词汇存在、并且有自己的成长环境,网络用语更新换代如此之快,那就说明它有着自己覆灭生息的规律。还是要持“宽容对待,严谨使用”的态度,才能保障舒适和谐的语言环境。

 叶怡

对低俗的网络语言说“不”

为了方便联系,我为一大家子老老少少建立了一个微信群,叫“我 的一家”,这下无论谁在这个群里发表什么言论我们都能看到了。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孩子辈在微信中的言辞可真不敢恭维。现在网上流行什么,他们就紧随 其后,什么“尼玛”“装逼”“屌丝”应有尽有。无论发什么微信,总有一两个这种低俗的网络词汇,好像这样才是“与时俱进”,才能当“潮人”。岂不知,这种 低俗的网络语言让我们几个长辈担忧。

中国是有着5000年文化的文明古国,语言文明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化精华。中国的传统语言,是我们最古 老的文明结晶,然而随着网络的普及,一些网络的低俗语言越来越多,严重影响了广大人民的视觉和精神。不难想象,我们的下一代若是浸润在低俗、不健康的语言 环境中,将会对我们的文明传承产生怎样的恶果!网络语言的肆意乱用和更改,会造成断代和语言混乱。实际上那些低俗的网络语言,是以情绪发泄为目的的网络谩 骂,以恶意中伤为手段的语言暴力,以粗鄙低俗为个性的表达手段,这和我们当今提倡的和谐社会是背道而驰的。

语言是民族文化、民族智慧的结晶,因此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维护和保持汉语的纯洁与健康的发展,争当文明用语的表率,对低俗的网络语言说“不”!

 彭金凤

网络社交需文明

前不久,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公布了《网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报告指出 “尼玛”“屌丝”“逗比”“砖家”“叫兽”的转发率最高,均超过千万次。由此可见,如今互联网世界公民说话喜欢编新词,聊事喜欢八卦段子。

现在,很多上班族、学生族下班、放学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上网逛逛。网民们都是现实中的人,但他们到了网上就像进入了周围没有人、也没人管的自由天地,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骂谁就骂谁,充分享受“自由”的乐趣。身边很多朋友们也说,生活工作压力这么大,只有在网上才感觉轻松自在。

如果仅仅是浏览信息或者发发牢骚,偶尔使用一些网络低俗用语,也无可厚非。但是试想,当你带着快乐的心情上网聊天时,冷不防被人来句“你这个屌丝”这类的低俗攻击,你一定会火冒三丈。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我们要从自身做起,对网络低俗用语说“不”。现在很多城市都在建设文明城区,在没人监管的互联网上,更能显示出公民的素养。最近网上数据又显示,北京人最爱交朋友,成都人最爱扎堆聊天,上海人网上社交最文明……由此可见,每个城市的社交行为与当地特色、人文风情也密不可分,作为上海人,何不把文明的风尚一直延续下去呢? 

甘黎敏

用粗鄙博眼球不足取

但凡人,都有思想,懂语言,想表达,需交流。科技发展,造福人类,网 络平台,交流感情,反映舆情,简单快捷,受众欢迎。《笑傲江湖》说:“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网络这个江湖里,人来人往,鱼龙混杂,有英雄,有凡人,有流 氓,有痞子,你方唱罢我登场,人人想展示雄姿,博取眼球,独占鳌头,即使胸无点墨的痞子也不例外。于是,网络江湖就出现了专门把粗鄙恶俗语言当作杀手锏怪 招的“英雄”。

那些写满“屌丝”“装逼”“绿茶婊”“尼玛”之类的博文,你别以为上了网只是臭了虚假的网名,不臭作者自己,不关作者啥事! 那是掩耳盗铃的逻辑。人们都明白,粗鄙恶俗话是公德不立、文明不彰的表现。现实中的表象掩盖不了内在灵魂的鄙下,网文的粗鄙正是人格粗鄙的反映。鲁迅在 《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一文中称这种行为是“旧上海流氓行为”。灵魂沦丧,请问用什么拯救你。屙了一粒老鼠屎,搞臭网络这锅粥,你怎么能拍屁股走人?

我 们的古人历来重视文章的发表。杜甫说“文章千古事”,曹丕说“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无论是纸质媒体,还是网络媒体,文字一经公诸于众,它不再属 于个人,不再属于当下,历史长河中必然留下印迹。曹雪芹告诫我们:“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如果现在不清除网络粗鄙恶俗语言,将来有 朝一日我们的儿孙翻开网络文化历史,看到生活在文明社会里倡导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人们,竟然运用肮脏的语言交流思想,表达意愿,不知后人如何看待今人?如何 看待那

用粗鄙博眼球不足取! 

黄顺福

管好网络上的“嘴巴”

“今天下午有空不?去看电影?”

“艹!哥今天没空,改天吧……”

“尼玛!哎,好吧。”

这似乎是一段司空见惯的对话,然而抛开那些正常的词语,我们可以看到,对话中剩下的便是“艹”“尼玛”这样的网络用语。究竟为什么,我们在后天会慢慢学会甚至滥用这些语言呢?

首 先,大家在一般的正式场合是不会用这些词语的,因为这是一种对人不尊重的表现。可是在网络上,大家用着虚拟身份,所以会比较放得开,道德上的束缚也少了很 多,这是网络娱乐性所体现的一面。然而,《网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显示,这些用词有些转发率甚至超过了千万次,严重地影响了网络聊天环境。我认为这已经超 出了网络娱乐性的范畴,上升为一种隐性的攻击。

诚然,网络是一个自由的空间,国家的确也保证了公民的言论自由。但义务和权利从来都是相辅相 成的。君不见微博大V因为一些肆无忌惮的言论而遭谴责;君不见各种网络暴力事件层出不穷,甚至造成悲剧。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你可以在这里自由,但仅限权利 范围之内,而低俗用语的群体性使用其实已经上升为一种不良风气,这是应当杜绝的。

退一步说,所谓的素质与文明,在现实中有这样那样的标准,在网络中同样有标准,而作为一个公民,我们有义务以身作则,不仅在现实中,也要在网络中维护素质与文明。这不仅是对改善大环境的责任,更是我们每个人自律的体现。

网络的确是个自由的环境,然而这是相对的自由,而非绝对。为自己,为他人,更为我们的国家,让我们把控好自己在网络上的“嘴巴”,彰显素质与文明!

 丁申昊

七嘴八舌

如果说“大虾”“沙发”是带有调侃初衷和新奇特性的词语衍生,“十动然拒”“人艰不拆”也只是对语法及构词方式的全新挑战,那么,“尼玛”等网络低俗用语,已经触动了网络交流的文明底线,带有极重的侮辱色彩或恶俗意味。

 ——@流年

在这个网络语言满天飞的时代,你上网如果不用网络语言,就会显得格格不入;如果你不懂网络语言,你就根本搞不清楚小伙伴们在讲什么;更令人尴尬的是,一本正经说话反而会被别人说成“另类”“假正经”,这恐怕才是网络低俗语言可怕之处。 ——@凤飞

有的网友根本不觉得使用网络低俗语言有何不妥,随口就说,随手就用,简直成为一种下意识的习惯。 ——@成昆

如今的网络上,无论是微博还是微信,无论是评论还是段子,低俗词语很流行。但流行的未必就是好东西。 ——@jilly

一些人把使用低俗语言当成了时髦,用来耍酷,或者凸显个性。这是种病,得治! ——@洽洽子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