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0年10月1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五版:深度
2020年10月13日

马陆葡萄,种出甜蜜致富路

阅读量:1983    本文字数:2792

30多年前,在嘉定新城(马陆镇)大裕村,村民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生活水平也只在温饱线上;如今,马陆葡萄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还有更多文旅元素嵌入其中,村民们走上了一条甜蜜的小康之路。今年57岁的我,也是马陆葡萄发展的受益者,从一个地地道道的“泥腿子”农民,到种出上海市葡萄十大品牌、种出万元葡萄树,我带领乡亲们一起走上了致富路。

口述/管华明,上海农家苑葡萄有限公司董事长

整理/刘静娴 胡蝶飞

种植技术的更新换代让马陆葡萄品质得到提升

位于嘉定新城(马陆镇)大裕村的农家苑葡萄基地

葡萄架下,管华明正在与前来参观的人交流

 

种葡萄成“万元户”

计划经济时期,上海果树种植面积约2万亩,嘉定的面积在全市占比最少,只有700多亩,主要分布在城西、唐行、徐行、黄渡、朱桥等公社。上世纪70年代,机缘巧合之下,嘉定的农业技术人员得到了两株巨峰葡萄种条,开始尝试引种巨峰葡萄。

唐行公社果园便是最早引种的果园之一。经过近十年的研究和培育,1980年,唐行公社果园共种植5.5亩巨峰葡萄,平均亩产达到了2604公斤。这一突破性的数字,立即轰动了上海果树界,每天都有成批的同行来嘉定参观交流。嘉定农业局林果站也十分重视,1982年开始,巨峰葡萄在林果站的支持下,逐步扩大面积、多点种植。到了1985年,嘉定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决定缩减2万亩棉花种植面积,用来扩种巨峰葡萄。到1987年,巨峰葡萄种植面积已达2万亩。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86年9月,当时只有23岁的我响应马陆乡政府发展特色农业的号召,毅然放弃了拖拉机手岗位,带着仅有的3000元家当,并向农村信用社贷款了7000元,凑齐1万元后承包了10亩土地,开启了种葡萄之路。其实,这在当时可以算十分大胆和冒险的举动了。因为那时候一个人一年工资是500元左右,7000元相当于一个人10多年的收入。我清楚地记得,我在申请贷款时,一位农村信用社的负责人担忧地问我:“这7000元你到时候能还得出吗?”

时间给出了答案。那时的我虽然对种植葡萄一窍不通,手上的钱也有限,但好在马陆乡政府对我们这些葡萄种植户十分支持,专门成立了果蔬果品服务公司,帮助我们一点点掌握葡萄栽培技术。第二年,这10亩地产出的葡萄,就卖了19000多元。拿着这些钱,我都吓呆了,怎么自己就突然成“万元户”了?那时候,一户人家一年总收入超过一万就是万元户,相当不得了。1988年,我就还清贷款,收回了成本。1989年,还盈利了2.6万元,为我这个年轻的三口之家带来了巨大的希望。从那时起,我便下定决心,要在种葡萄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

 

种植技术与时俱进

种植葡萄虽带来了甜头,但由于当时技术不够成熟、缺乏经验,葡萄又是露天种植,充满了很多不确定因素。1991年开始,我陆续到松江、青浦等地种过葡萄,在此期间积累了许多关于葡萄种植的知识和经验。1998年,我又回到马陆北管村。

那时,大棚种植技术开始应用,我就义无反顾地投资盖起了大棚,让自家葡萄种植进入了新模式。与此同时,我们还“进化”了种植方式,变篱架式种植为平棚式种植。原先,篱架种植葡萄弊病不少,由于树势不平衡,往往生长在上面的枝芽能吸收到阳光,而下面的部分则会缺少光照,上下果实成熟的时间、着色都会有差异。而平棚种植则让葡萄藤以平铺方式生长在葡萄架上,这样一来全部的叶子都能均匀接受光照,保证了植物经光合作用后能获得充足的养分。

2003年,听闻政府要打造马陆葡萄核心区,我就将生产基地迁至如今的地方——大裕村半巷路1号,注册成立了上海农家苑葡萄有限公司。我刚到这儿时,葡萄卖12元1公斤,2010年卖40元1公斤,现在每公斤至少要卖50元。分析其中原因,除了大家生活品质好了、消费能力上去外,归根结底,就是葡萄的品质上去了。

葡萄品质的提升,离不开种植技术的更新换代。这些年来,在上海交大王世平教授、嘉定巨峰葡萄引种人金友祥等农技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在栽培理念上向传统葡萄种植模式发起了挑战,积极探索集“园貌花园化、作业休闲化、资源节约化、产品优质化”于一体的葡萄种植模式,打造园林式的现代葡萄产业园。同时,不断加大生产设施建设投入,把每年60%的葡萄销售收入用来改造、新建连栋大棚和配套设施,全面推广“高杆、稀植和平棚架”的园林式栽培模式 ,根据不同葡萄品种特性,每亩种植数从传统的170棵减少至30-40棵,有力地提升了葡萄品质。

“万元葡萄树”是稀植的有益尝试,我在9亩连栋大棚里,每亩地种植7棵葡萄树,每棵葡萄占地面积97平方米,每棵挂葡萄360串。按照当时每串卖30元的市场价来计算,一棵葡萄树产值过万元,是普通种植方式的50倍。与此同时,在种植过程中,节水率、节肥率降省50%以上;劳动力也大幅节省,过去一亩地要管理培育200多棵葡萄树,现在只需管好7个葡萄根就成,而且由于葡萄藤呈工整的“王”字型分布,工人们在整枝或修剪时可以快速进行;“节地”优势也很明显,每株葡萄树根部占地不足2平方米,土地使用率只有2%,因此一眼看过去整个大棚空间十分开阔。在此基础上,葡萄藤下的复合种养也成为可能。

搞农业是靠天吃饭,气候、温度、光照等因素往往决定了产出葡萄的品质和收成。如何设法通过人工在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上做出适当的调节和干预,让葡萄的品质、产量等得到优化,这也是我多年来一直在思考的课题。所以当物联网技术一出现,我就特别想试试。2015年,在嘉定农业和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用上了农业物联网技术,在葡萄大棚内装上了环境温湿度、土壤水分、光照强度等相关传感器,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和预警,改变了以往靠经验、凭感觉的种植方式。如今,即便人远在千里之外,也能通过手机远程监控大棚里的温度和湿度,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定会迎来手机遥控管理葡萄的新时代。

 

带动农民共同致富

在许多人的脑海里,农民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脸朝黄土背朝天”,主要靠力气干活的劳动力。在我看来,搞好农业,不仅要会种、懂技术,还要会营销、能经营,再要会管人、懂管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连串的荣誉证明了这样的农业发展理念行得通、走得远。2006年,我注册了“管家”牌商标;2008年,企业获嘉定区小巨人企业荣誉称号;2010年,“管家”葡萄通过“绿色食品”认证;2014年,管家葡萄园成为“上海市葡萄标准园”;2015年,创建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四星级”景点;2015年和2016年,管家葡萄专业合作社又分别被认定为国家级和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019年,企业实现总产值近1000万元。

这样的成绩,离不开大家的努力,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这片土地的馈赠。俗话说:“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在奔小康的道路上,不仅要鼓起自己的钱袋子,还要发挥一技之长,带动农民共同致富。

近年来,我通过上门、微信、视频等多种方式,无偿为周边农户及外省市农业基地提供技术服务,目前已在江苏、安徽、河南、湖北、江西、广东、广西等地区创建葡萄种植示范点16个,推广葡萄面积3500亩,引导360余户农民走上了致富路。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到我们企业和基地参观的人也络绎不绝,我们既交流分享了种植经验,也打响了马陆葡萄品牌。今年,在疫情之下,我还化身网络主播,直播卖起了马陆葡萄,与大家一起攻坚克难。我想,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只要每个人努力,小康梦想就一定会实现。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