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1年03月3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六版:热词
2021年03月30日

“中国式人情”冷暖自知

阅读量:10539 本文字数:3389

人情往来是中国的传统,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此颇有微词。请客吃饭为什么要点一大桌的菜装门面,宁愿浪费也不愿按需?更别提那些还不完的“人情债”。

其实人情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命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为人处世方式,选择适合自己的,或许就是最好的。

百岁的爷爷常说:“不来不去路不通,有来有去两边穷。”话虽有些夸张,但其实人情的往来恰恰就是“蜻蜓吃尾巴——自吃自”,且付出和所获往往都是“大手笔”,难以做到实实惠惠。      

  ——侯晨轶

反对人情并不是反对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和维系情感的美好的社会关系,而是反对以“人情”为名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阻碍社会进步的那些利益。 

——小啊小

无论是多么理智冷淡的人,都逃脱不了一个“情”字,但它也是时刻悬挂在所有人颈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人情虽好,不可滥用,稍有不慎,只会失去本心、初衷。     

——行客

除了物质上的人情往来,不妨在此之外多寻找更好的表达方式。如平时多走动、多交流,互相拜访时带上亲手写的对联、字画,自制的土特产等,岂不更显得礼轻情义重?   

——心心

人在情在,每个人都在人情与规则中寻找更好的平衡,让人情的账单经得起阳光的照耀,才能散发出人情之美,享受到人情之悦。人情二字,表达的本该是人和人之间的温情。然而,利益、贪婪使其变得越来越货币化,而少有情味。

——REN

 

让人情拥有人情味儿

 

也许是从小到大父母为我“包办”了太多的事情,我在人情世故上并没有操太多的心。

长大后,我也一直不理解“中国式人情”,觉得成年人的饭局上充斥着虚情假意、功利世俗,人情礼数中太多的事情没有必要,直到今年我完成了人生中的一件大事——结婚,我的观念才有了改变。

在筹备婚礼的这段时间,长辈一直对我说:“婚礼要办得体面。”于是,在漫长的备婚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结婚的繁琐复杂,也购入了很多在我看来没有必要、用处不大的物品。直到结婚前发生的一件小事,改变了我的看法。婚礼前几天,当我看到妈妈向奶奶和外婆询问他们结婚有哪些礼俗,我们还差哪些没有准备的时候,奶奶和外婆仔仔细细地讲述了那些“礼”背后的含义,哪怕是一粒花生、一颗枣,都是长辈对我们美好的祝愿。于是,我逐渐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去了解一些礼数行为背后的初衷。

年轻人觉得“中国式人情”繁琐,这可能是时代的变化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分歧,但尊重上一辈人的处事方式,并且找到适合自己的处世之道,对现在的我来说就是最好的。

人情礼数,本应是建立在彼此的情谊之上,来自于双方发自内心的真实关心和自愿付出,“人情”最初的样子,就是一种真诚的体贴。   

王丹丽

 

别让人情跌入“内卷化”陷阱

 

中国人历来重情义,在“情”与“理”的关系中,往往更加重视“情”。正常的人情社会,可以让生活充满温暖,让人时时处处感受到来自亲友、邻里、同事及社会各方面的关爱。

但从我的近年来所经历的几件事来分析,深感中国式人情往往潜在着“内卷化”(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的陷阱。

前些年,一位前同事发起邀请,请原单位的同事聚个会。聚会那天,二十多位阔别多年的老同事再次碰面自然很高兴,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题。席间大家约定,以后经常聚会、轮流做东。此后,不少人热情很高,抢着做东,聚会的频次也多了起来。但随频次越来越多,大家谈论的话题越来越少,聚会逐渐蜕变成为应对人情往来的形式。期间有人也想退出,但是碍于情面,又不好意思退出,甚至不得不随大流,抢着做东。

我有一位在机关工作的好友,老家在距本市不算远的一个四线城市,原本打算退休后经常回老家住上一段时间,享受上海与老家的双城生活。但是他一想到老家浓郁的人情社会状况,又犹豫了。因为他每次回到老家,一些好友故交、老战友、老同学总要请他去聚餐、聚会,应对没完没了的应酬实在太累。以至于他有事回老家时,总是悄悄地去、匆匆地回,不敢惊动他人。现在,尽管赋闲在家,他也不敢轻易回老家。

上述事例,在当今社会中还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人情有时确实“伤不起”。这种由人情建立起来的关系对面子的影响,导致人与人在礼貌客套上的相互牵制,无端消耗人们的有限的精力、过度消耗物质资源和社会资源,值得深思。

祁民龙

 

我只想单纯地邀请你

 

我很认同“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这一观点,因为从古至今,中国人都很讲究且重视“情义”这条纽带。可随着时代的改变,“人情”也慢慢成为一种经济与精神上的压力。

作为年轻人,我一直无法理解为什么亲戚朋友间要讲究如此多的“人情”,以至于出现“人情债”的负担。每逢红白喜事、满月祝寿时,当收到邀请后的下一秒,大家就开始讨论:“这次要包多少人情?”“是送钱还是送礼?”直到有一次在父母商量着亲戚结婚要准备多少人情时,我忍不住发问:“为什么每次别人请吃饭都要送红包呢?”我妈瞥了我一眼唠叨起来:“都是亲朋好友,办事叫你就是要出人情的,反正送出去的人情等之后我们办事时都会收回来的,这就是礼尚往来。”

建立在金钱与礼物之上的人情究竟能维系多久?不禁回忆起之前家里办事,连续三天在会所里摆宴近五十桌,还要求同一道食材必须要有好几种烹饪方法,从冷盘、海鲜、荤菜、时蔬、汤羹、点心到水果,前前后后几十道菜堆积在转盘上,为的就是有排场、有面子。前来参加的人仿佛只是为了“还债”,送出礼金后就各自吃好回家。这样的饭局意义何在?对老一辈而言,就是能够把过去给出去的“人情”一次性收回。那收回后还会互相来往吗?可能是“债清人散”,也可能是再一次的“礼尚往来”。

与其如此“礼尚往来”,不如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真诚,单纯地邀请我挚爱的亲戚朋友,过来聚上一聚,不好吗?

 陆佳琪

 

以诚待人是最好的人情

 

春节期间,和亲戚、朋友、同学电话闲聊,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这两年的春节,觉得轻松了很多,没有了请客吃饭的劳神费力,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应酬。由此不禁感慨,“人情债”着实给有些人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心理负担。

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必不可少。只要我们以诚待人,从内心深处为他人着想,无论有没有请客吃饭,都不会淡化彼此之间的友情和亲情。多年来,和亲朋好友在餐桌上,我遵循的原则是,在照顾到各自的饮食习惯、合适口味的同时,按需点餐,从不多点和浪费。如果对方请客碍于面子多点,我会及时制止,并表明自己的观点:聚餐是为了增加彼此之间的感情交流,不是为了面子。纯粹为了面子而请客,这样的饭不吃也罢,没必要欠为了面子的“人情债”。但是,如果亲朋好友家里遇到困难,我会不遗余力,想尽办法,尽自己的最大力量相助,即便是多年没有联系交往,一旦得知,也会如此。

吴晓霞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中国是文明礼仪之邦,向来注重人情礼节。然而各种婚丧嫁娶,还有生日、录取、升职等,都成了“中国式”请客吃饭的由头,也就避免不了送礼、送人情。

现在的人对过节往往心生恐惧,特别像春节、中秋节等,一到这样的节日可能就要来顿团圆饭,探望长辈、小辈都要送礼发红包,收到的人不回礼,或者回礼少了可能就是不懂礼数,人情就成了无形的负担和压力。发红包的人表面一团和气,内里可能身不由己,或各种心情交织,礼尚往来变了质,成了攀比、虚荣、好面子的代名词。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因循守旧,开始尝试“做自己”,比如结婚选择“旅行结婚”,拜年选择“视频拜年”,吃饭选择分餐、自助等。多元的方式,打破了现有的世俗习惯或人情模式,也没什么不好。

人和人不仅只是表面一团和气,而应内心真诚相待,哪怕“千里送鹅毛”,也是“礼轻情意重”,要把“情”放在首位。 

周哲

 

雪中送炭的人情往来

 

中国有许多传统美德,人情往来便是其中之一。有些“小年轻”很不理解,觉得多此一举。但我却常常从这些“人情”中感受到雪中送炭的温暖。

去年4月,家人感觉身体不适,去医院看病做检查,没想到得了大病,急需动手术且后期要持续治疗。突如其来的打击,让我与家人一下子难以接受。亲戚朋友得知后纷纷前来探望,给予精神安慰和慰问金。正是这些慰问金,帮助我家渡过了难关。家人住院第三天,我们交的押金用完,医院又开出交款通知单。那时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筹款,恰巧亲戚送来的慰问金解决了燃眉之急。

由此可见,“人情债”并不是一件坏事,关键要看哪一方面。如果亲戚朋友家碰到灾难或者生病住院,主动上门探望,送上一些力所能及的慰问金,不失为“人情往来”的生动注脚。

顾纪荣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