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1年12月2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八版:汇龙潭
2021年12月21日

英伦三岛的一群爱书人

阅读量:1179    本文字数:1476

周洋

喜爱阅读书话,特别是域外书话的读者,对于“恺蒂”这个名字肯定不会陌生。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恺蒂女士就在《读书》《万象》等刊物上发表读书随笔,引介英国读书界的书人书事,品鉴西文珍本书的装帧设计,评述当代欧洲文坛的作家作品,见识广博,趣味盎然。可以说,恺蒂的书话随笔是我们远眺英国读书界值得信赖的窗口,新近出版的《这个小时属于你:英伦访谈》(商务印书馆出版),更加印证了这句话。

这部书共收录18篇访谈文章,是恺蒂以记者的身份对18位英国受访者所做深度采访的全纪录,此前曾陆续发表于《上海书评》。此番结集成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作家闲话”,是对9位英国当代作家的访谈;下篇“文史钩沉”,对话的则是书画收藏家、古董鉴赏家、艺术史教授、考古学家等各行各业的9位顶尖人物。而他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身份——爱书人。

记得陈子善先生曾说过一句话,大意是,爱书的最高境界,就是亲自动手写出一本书。如此看来,上篇采访的9位作家当属此列。说是访谈,其实并非想象中的正襟危坐,在恺蒂营造出的温婉平和的聊天氛围中,受访者们谈兴甚浓,有的谈创作一部小说的灵感来源,有的谈作者经历对作品的影响,当然也会谈到他们对中国知名作家的评价,甚至还会谈及苏格兰独立公投、英国脱欧这样的政治话题。不过,最让我感到“心有戚戚焉”的,是天下爱书人的一种“共情体验”。

比如,我们今天很多爱书人热衷于收藏一版一印的初版本,读了这本书可知此道不孤。曾担任《藏书家》(The Book Collector)杂志主编50年、被誉为西方珍本书界泰斗的尼古拉斯·巴克先生(Nicolas Barker)就直言:“阅读某本书刚刚出版时的第一状态,应该是非常有意思的。如果你有机会读到1813年的《傲慢与偏见》初版本,你可能会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体验到奥斯汀当年读者的感受,仿佛穿越到读者当初的世界,可能会增加你阅读的快感。”此话正合我心,一语道出初版本收藏者的心底私语。

又比如,中国爱书人都把自己的藏书当作“心肝肉儿”似的倍加珍爱,搬家时一本也不舍得丢弃,乔迁新居首先得考虑藏书放哪里。有道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英伦爱书人亦是如此,著名作家伊恩·麦克尤恩宁肯把位于伦敦的大房子置换成乡下的一座花园别墅,也要把藏书全部运过来伴随自己左右,这才感到心里踏实,用他的话说——藏书在哪儿,家就在哪儿。

谈起伦敦的书人书事,人们总会想到查令十字街84号,那个荡气回肠的故事几乎已成为全球爱书人的“圣经”。但那毕竟已是昨日辉煌,现实的情况是,查令十字街早已今非昔比,由于租金上涨,很多旧书店不得不搬离这条街。经由恺蒂的访谈,为我们推开伦敦最古老的珍本书店之一——奎文斋(Bernard Quaritch Ltd,旧译夸瑞奇)的大门,这家书店创立于1847年,受访者是它现在的主人——新加坡华裔收藏家许忠如先生,他的职业是律师和银行家,童年时代受家族长辈影响,对藏书产生浓厚兴趣,拥有一定的财富积累后,于2005年收购了奎文斋。他对英国珍本古籍的收藏掌故熟谙于心,信手拈来就是一个让人过目不忘的传奇故事。在藏书界颇负盛名的《鲁拜集》就是由奎文斋最早出版的。作者海亚姆是11世纪的波斯诗人,在西方鲜为人知,直到1857年,英国诗人、翻译家菲茨杰拉德和友人在牛津大学饱蠹楼中发现了他的诗作,惊叹之余立马着手翻译了其中的75首,两年后在奎文斋印刷出版。然而,初版本问世后一度受到冷落,被放在书店门外一便士一本的小筐里贱卖,幸好英国画家兼诗人罗塞蒂路过书店时,偶遇这蒙尘的明珠,遂与诗人斯温伯恩联手大力推介这本书,从此《鲁拜集》名声大振。

可以说,这本访谈录,向读者引介了一群爱读书的英国人,他们有的把书视为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也有的甘做一个嗜书者远离尘嚣烦扰,他们都活出了让自己满意的状态。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