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月末04-05:文化·消失的地名
2016年02月23日

城事:湮没在历史进程中的老地名

阅读量:14410    本文字数:4477

一部城市地名的演变史,就是一部城市的发展史。正因为这些地名的存在,才使城市显得厚重而有内涵。老地名,不仅是地理信息标志,更是历史人文记忆。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岁月的变迁,大量的老地名不见了踪影。老地名的消失,绝非是从城市行政区划图上轻巧删除那么简单,随之而去的还有它所承载的地名文化、历史和故事,其黯然远去的背影,是历史的断裂与拐弯、文化的失落与新生。

嘉定建县于南宋嘉定十年(1218),至今已有近800年历史。明万历年间,嘉定县有十七镇、三市、六行。分别是:南翔镇、娄塘镇、新泾镇、罗店镇、月浦镇、外冈镇、广福镇、大场镇、真如镇、杨家行镇、江湾镇、青浦镇、徐家行镇、安亭镇、黄渡镇、纪王镇、葛隆镇;练祁市、钱门塘市、封家洪市;殷行、陆家行、刘家行、吴家行、蒋家行、赵家行。

一些曾经颇为响亮的老地名,早已淡出人们的视线。无可回避,时代的刻刀深深嵌入这些曾经名噪一时的老街巷群的肌肤里,留下的只有每个名词背后蕴藏着的那一份深深的印记。

 

市镇 郭泽春潮“钱门塘”

□章丽椿

钱门塘位于嘉定西面,是嘉定通往昆山、太仓的交通要道。该地因“小塘横贯东西而流者,谓‘门’”,故得名“泉门”,古代“泉”、“钱”两者相通,而名钱门塘。另一说是吴越王钱镠,为疏浚太湖水系,视察顾浦,在该处下驾,故名钱门塘。

钱门塘镇位于顾浦河与郭泽塘交界处,宋制规定民间不得私酿,邑人徐亮时为酒官,宋开禧年间(1205-1207)他于钱门塘徐公浦设立了酿酒坊,人称“徐公坊”。嘉定小囡桥北面也有酿酒的徐公坊,并曾流传石童窃酒的美丽故事。清钱大昕有诗云:“开禧姓氏属徐公,闻说南朝酿法功。此地石孩应不到,酒旗招展野塘风。”两地的徐公坊酿酒坊间关系也就一目了然了。宋嘉定十一年(1219)在该地设有税赋机构,还在镇西郭泽塘与徐公浦东设立仓储。周围邻省的船运多由钱门塘的徐公浦通达吴淞江,钱门塘的商贸活动也盛极一时,其繁荣程度仅次于南翔。该镇为东西长南北狭的矩形,唯一的钱门塘街始建于宋元时期,呈东西向排列,全长约半华里。清王鸣盛诗云:“夜火钱门市,春潮郭泽塘”就是描写钱门塘夜市的盛况。明清时由于战乱兵燹等原因,钱门塘昔日“居民鳞比,商贾辏集”的盛况已不复存在,但仍是嘉定西陲的商业中心。解放前夕,钱门塘有坐商十八家,包括南北杂货、酱酒店、国药店、染坊、茶园等行业。其中知名的商店有:钱际英南货店、盛丰百货店、朱近仁杂货店和程协记南北货,以及常乐书场、范长园书场等。开设于清咸丰三年(1853),位于街西的“广春堂”中药号,是远近闻名的百年老店,不少名中医曾在这里坐堂,为病家解除病痛。 

钱门塘镇由于地处三县交界,在明清代时期人群迁徙浪潮中,曾汇集了不少江南地方精英阶层,他们在这里世代相传、瓜瓞绵绵。钱门塘的秦氏家族和童氏家族,均是本镇的望族。钱门塘的秦姓与张马弄的秦姓为同宗,钱门塘镇的秦家花园,其规模宏伟虽无法与邑城南大街的秦氏花园比拟,但其内有楼房及东花园、后花园,建筑十分精美。童氏家族则于道光初从苏州迁来钱门塘,童世亨与黄炎培等共同创办浦东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为浦东最早的供电设施,也是我国民间提出“开发浦东”的第一人。居住在顾浦河畔的近代画家郑昶,字午昌,河东的“惜真别署”即是画家的旧居,每年前来瞻仰者络绎不绝。

解放后钱门塘属望仙乡,后属外冈管辖。1983年5月成立望新乡人民政府,钱门塘也成为钱门村。2000年1月外冈镇与望新镇同时撤销,建立起新的外冈镇。

 

村落 时代变迁“公孙里”

春秋战国时期嘉定已有先民聚居生息,史籍所载的早期聚落名称有:战国时期吴王建的坞城,东晋时的沪渎垒,唐代的疁城等。1992年嘉定地名调查时,统计有自然镇地名33条,自然村2526个。近30年来,嘉定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撤销乡镇8个、村委会125个,自然村减少约800个(据居住在自然村中的户数测算)。其中就有马陆镇公孙里。

公孙里位于今马陆镇兴平路东、公孙泾北岸,即原戬浜村西南的葛家桥,2002年建造上海绕城高速(G1501)时拆迁为高速公路林带,这公孙里与赵姓在嘉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关系。

1279年南宋灭亡后,宋朝皇室的子孙多数隐姓埋名,散居于各地。1280年前后,宋太祖赵匡胤的十四世孙赵默庵从平江(今苏州)迁居到嘉定,这皇室后裔不愿为元朝做官做事,为避时讳,改姓葛,村旁的桥被称为葛家桥,后复姓赵。赵默庵疏财仗义,交往四方名流,当地人知道其为公子王孙后裔,故称这个村庄为公孙里,村旁的河被命名为公孙泾。“里”为古时自然村一级的聚落通名,一般100户为里。明清之际,“公孙里”的村庄名称逐步被“葛家桥”取代。

侨居公孙里的宋末元初风水大师赖文俊(俗称赖布衣)的故事在嘉定流传较广。赖布衣曾任宋国师之职,精通堪舆术,著有风水堪舆经典著作《催官篇》,为香港、广州等城市堪定选址。元初,赖布衣找到了嘉定赵默庵的住处,两人一见如故,交谈投机,当了赵默庵儿子保一的老师,并为默庵挑选墓址,赖文俊侨居公孙里两年多,给邑人留下了不少故事。《练川纪闻》就载有一则:“里谣云:‘石岗南,烟燉北,两格横沥同一束。有人葬得此中穴,子孙代代有天禄。’相传为赖布衣语”。

赵默庵后代繁衍兴旺,先后迁至原戬浜赵家村的赵家弄、杨家村的西赵宅、南赵宅,明代由默庵十一世孙赵承元自公孙泾向西北迁徙至外冈施晋村赵家村,如今娄塘、唐行、徐行、曹王、华亭一带都有其后裔。

马陆彭赵村的赵姓也属于宋宗室赵默庵后裔,据《嘉定碑刻集》上册第八编,文学乡钦赵萼墓表载:“赵氏(指始迁祖)自宋元间从河南南徙,始祖墓在邑之公孙里。至定川公讳中行,明嘉靖癸卯(1543年)举人。定川公赵中行,墓主赵萼曾祖父,明嘉定县人……”。赵中行在马陆镇彭赵村东北之南赵家宅居住,其后裔分迁至彭赵村的北赵家宅、南赵家堰、北赵家堰、种杏村(疑为“中行”讹变为“种杏”),并向南沿南翔、方泰、封浜、黄渡以及纪王、华新方向逐步迁徙。1927年生于彭赵村李王宅的著名美籍华人赵锡成(其父赵以仁时为该村西封小学校长、女儿赵小兰曾任美国劳工部长),应当也属于赵中行这一支一脉相传,可惜家谱均已散失,世系关系有待进一步考证。

 

蜿蜒曲折之坊、巷、街、路

□陶继明

鲁迅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街巷是人类聚落成熟的反映,也是城市化的必然产物。嘉定地区的街巷最早形成于何时,已不可考,但可以肯定它应出现于嘉定地区最早的集镇上,时间在嘉定建县之前。估摸,它首先出现在古老的练祁市上,应有1500余年的历史了。嘉定下属的各乡镇,也都有数量不等的街巷,嘉定历史上曾经有过多少街巷?因缺乏记录,无法准确地统计数字。而所谓街巷“消失”,有两个概念:一是由于种种原因,有的街巷被改作其他用途,在地图上彻底消失了;另一种情况是街巷的实体仍然存在,只是风貌有变化,名称有改动,消失的仅仅是原来的名称。

最早记载嘉定街巷的地方志,是明正德年间都穆所编纂的《练川图记》,其中设有“坊巷”一节,当时的城镇由“坊”和“巷”组成,坊是相当于今天的社区,坊内自然也有道路,但这些道路未必有名称;巷则相当于今天的街道和里弄,一般都有名称。《练川图记》中,城内记有16个坊名,而已废的坊名有12个。这些所谓的坊,当年都建有进出的牌坊,明代的牌坊,如今早已消失得无踪无影。2011年建嘉定博物馆新馆时,在施工现场发现一个雕有纹饰的石制构件,体量不小,据笔者考证,原址应是当年十分有名的“四牌坊”,清乾隆《嘉定县志》称,建于明代的四牌坊在“圆通寺桥东”,四牌坊中人才辈出,是一块风水宝地。

《练川图记》还记载了当时17条巷名,即奇英桥巷、仓巷、新巷、南巷、北巷、孩儿桥巷、大宁巷、东市巷、后巷、乌盆巷、盛巷、于巷、仆射巷、宅西巷、宣巷、李巷、封家巷。这些巷名,有的以所处的方位,如南、北、东、西、后等,来命名的;有的以当地的居民的姓氏,如盛,宣,李,封等来命名的;有的以桥名如奇英桥、孩儿桥来命名的;有的以官名来命名,如仆射巷,当地出了个仆射的官,就以官名来做巷的名称。巷名也有雅有俗,甚至取得十分随意,如其中有一个叫乌盆巷,乌盆也叫夜壶、尿壶,是古人小便用的容器。五百多年过去了,如今,这些巷名大都已消失,只有古老的孩儿桥(俗称“小囡桥”)保留了桥名。

清代中叶,嘉定首次出现了“街”的称谓,乾隆《嘉定县志》中设“街巷”卷,记载了孔庙的“宾兴桥东”为“新街”。之后,街的称谓渐渐多了起来。嘉庆《嘉定县志》中记载的街名有15条之多,除了东、南、西、北4条街外,还有张马街、石塔街、纱场街、封家街、李家街等。后来,张马街改为张马弄,纱场街改为纱场弄,李家街改为李家弄。如今,除了张马弄又改为张马路,其他街巷的名称,都已不复存在。到清末,嘉定城内仍有43条街巷。这些街巷如今大都已消失,所存无几。

民国时期,嘉定的路名有了比较标准而稳定的称谓,城中至东、西、南、北四城门,分别称“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四城门外,则称“东门外大街”、“西门外大街”、“南门外大街”、“北门外大街”。民国时期,嘉定不仅有街,而且开始有了公路,最早的公路是沪宜公路,即今204国道。

嘉定的街巷在上世纪九十年的大拆大建中消失得最多,今已寥寥无几,巷名都改成了弄名,如栅口弄、石马弄、唐家弄等等,人们在老街和弄堂中,依稀还能感悟到老城的市井风采。

 

江南水乡之“门”

□陈兆熊

嘉定的老地名中,有十多个常用“门”字的地名,这些地名都在古冈身上,横沥之西,考其来历,都与一些河道密切相关,而且形成的年代比较早,大多在唐宋时期。时过境迁,如今有的演变成村宅名、道路名、聚落名,有的在相关的河道中尚可见到一些影踪,有的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嘉定地名志》中记载,嘉定县已消失的斗门名称有钱门、瞿门、马门、毛门、菱门、茭门、江门、顾江门、吴冈门、朱门、彭门、何门、石冈门、张冈门、对门、殷冈门。这些带“门”字的地名,源于古代一种叫做“斗门”的水工设施。斗门,是我们祖先的一项“创新工程”。何谓“斗门”,在河道上用竹子打上二道有一定弹性的栏坝,二道坝相距大约十多米,可将河水拦住,提高水位,便于两岸农田取水灌溉。而若有船只通过,可以凭仗竹子的柔性,压弯压倒栏坝后通过,船只过后,竹坝弹回来恢复原状。两道竹坝之间,形成一个过渡空间,形状似“斗”,故称斗门。据专家考证,这类斗门在唐代已经出现,唐代朝廷下令各地政府在高地河流上建水利启闭设施,用以积蓄雨水,浇灌高地,提高农业产量并可通航,而在世界上其他地方,要在四五百年之后才有类似设施。今日的葛洲坝工程,则是现代版的“斗门”。

宋郏亶《水利书》曾有“冈身九门”的记载。古代所谓“九门之地”相当于今外冈镇的徐秦、外冈、冈峰、百家村,望新镇的杨甸、盛泾、马门村,方泰镇的欧司、陆象、顾溇村之域。

这些古代的斗门,经历多年的沧桑,在民间传说中有的产生了讹变。如瞿门,有时写成“巨门”,斗门,有的地方凭臆想变成了“对门”;江门有时写作冈门,顾江门有时写作“古冈门”,孰是孰非,也难以考定了。

最为有趣的是石冈门,在不少人的口中变成了“

角门”,在嘉定方言中“

(同音石)角”是不正的意思,因此又衍生出了“门臼钉歪——石冈门(  角门)”的俗谚。石冈门由于离老城很近,且有沪宜公路贯通,所以至今还经常有人提及。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