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指行:淡泊名利,热心公益
陶继明
潘指行
1949年5月13日,嘉定解放,16日,创刊不久的《苏南日报》报道这一喜讯。
嘉定县工商联筹备会工作人员会议合影
潘指行题词
潘指行(1892—1958),名昌豫,字指行,以字行世。教育家、实业家。曾任上海暨南大学教授、嘉定县教育局局长、中央合作金库嘉定分理处主任、嘉定县商会理事长。新中国成立后,创建民建嘉定县小组,被选为嘉定县工商业联合会主任委员,任嘉定县副县长。
投身教育,创中心小学制
嘉定城北十里许,有一个碧水环绕的美丽古镇——娄塘,因每年春天桃花盛开,又雅称“桃溪”。古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代出才士。潘指行就是其中一位。
清光绪十八年(1892),潘指行生于娄塘。潘氏是书香门第、文化世家,家庭读书氛围浓厚。曾祖父潘鸿诰,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乡试中举,晚年主讲嘉定当湖书院、安亭震川书院。祖父潘恭敏,清同治三年(1864)举人,曾任湖南省清泉、武陵、溆浦、永顺等地知县,为官清廉干练,革除弊政,积劳成疾,死于任上。潘指行父亲潘宗伊,曾任嘉定县公立第三高等小学校长,一生从事教育事业,生有4子,潘指行为长子。不过,到潘指行童年时,已家境清贫。
6岁时,潘指行进入位于嘉定孔庙的嘉定县立高等小学接受新式教育,后考取上海龙门师范学堂(上海中学前身),清宣统三年(1911)因学业优秀授贡生。毕业后,他进入教育界,先后任教于上海衣庄公所小学、市立梅溪小学。1915年,兼任嘉定县劝学所学务委员,曾参加沪海道属教育行政人员联合会。
1918年8月,他回到娄塘任第三高等小学校长。鉴于校舍缺乏,他于1920年2月,发起组织“娄塘教育实进社”,集资约4000元。他还征得家族同意,捐出宅后屋基约3.5亩,作为小学校址,建造高两层的楼房一幢,由“娄塘教育实进社”租给小学,用作校舍。1922年8月,他前往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任训育主任兼教师。1924年,潘指行兼任上海暨南大学国文教授,家境也开始逐渐好转。
1926年,潘指行经嘉定及旅沪教育界人士敦促,放弃在沪工作的优厚条件,毅然出任嘉定县教育局局长,继续为桑梓服务。1928年,他在全县开始实行“中心小学制”,在各镇设立中心小学校,划区管辖所属各分校,行政上归各中心校长督导,教学上由中心校起示范作用,带动分校改进提高。不到两年时间,全县小学教育状况迅速得到改观,并逐渐为外省仿效推行。直到现在,全国各省市仍在实行“中心小学制”,民国教育部称潘指行首创的“中心小学制”为:“效惊人之异彩,为各地之楷模也!”
为改变师资异地借才的局面,潘指行还与昆山、青浦两县教育局局长商定,于安亭蓝塘(后为安亭师范所在地)合办昆、嘉、青3县乡村师范学校,培养3县自己的小学师资。
潘指行在实行“中心小学制”的同时,还整顿全县的小学及私塾,撤换了一批学校领导和教师,触犯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加之国民党专政企图插手教育界,以致被县党部方面忌恨。在一次全县学生运动会上,县党部头子因未被邀请参与仪式,竟唆使羽翼贴出“打倒学阀黄炎培”等大幅标语。结果适得其反,全县中小学纷纷罢教停课,示威游行。后经江苏省方派员调解,学潮始平。这就是嘉定历史上的所谓“党教之争”。
潘指行在任期间,还停办学生过少的女子职业学校,并整顿了县立初级中学。鉴于嘉定教育改革已初见成效,而县党部方面对其抱有成见,潘指行于1928年冬辞职,从此离开了教育界。
转行工商,热心公益
因时任嘉定县县长陈传德为本县人,与潘指行是旧识。1929年起,潘指行就任嘉定县政府第一科科长。
1931年,由于嘉定县人黄守孚要回疁筹设江苏省农民银行嘉定分行,潘指行赴江苏省镇江,继任其在江苏省农民银行总务处的工作。是年秋,黄守孚逝世,潘指行又回到故里,继任嘉定分行经理,并在太仓、宝山两县设立分办事处。此后,潘指行一直从事于金融事业,与政府官员和工商业者交往日益密切,后曾任职于江苏省农民银行。直至解放前,他一直在国民党企业系统内任职,但他连国民党也未参加过。潘指行曾有意识地告诫其子女:“潘氏世代,都谨伤持身,不长于政治。”他在1941年写给子女看《五十自讼》诗中也说:“我行本碌碌,我思实平平……周旋拙手腕,应付乏权衡……庸庸莫若我,但亦异昏昏……”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嘉定沦陷,上海租界成为孤岛。江苏省农民银行在上海租界内设立苏南、苏北两个办事处,潘指行任苏南办事处主任。1941年12月,日本侵略军进入租界,办事处被迫停业。潘指行早岁曾赞助并投资于中华职业学校时的旧同事、本县人方剑阁创办中华珐琅厂,遂以该厂董事长身份驻厂办公,兼任该厂附属裕华公司经理。
1944年,他与家属回嘉定隐居。在闲居期间,潘指行坚守民族气节,多次峻拒敌伪的胁诱,坚决拒绝任事。抗日战争胜利后,潘指行奉委恢复苏农嘉定分行,不久又被提升为南京分行经理。潘指行不愿因此陷入国民党CC系(中央俱乐部)政治圈子内,不仅退回委任书,还辞去职务,但后因难却中央合作金库主任吴任沧的再三坚邀,于1947年下半年起,受任金库嘉定分理处主任。潘指行在县内被举为嘉定县商会理事长、嘉定复兴委员会副主任、嘉定县临时参议会议员和副议长。
潘指行一贯支持教育卫生事业,抗战后期,在嘉定城区筹设私立勤业中学,并担任董事长,为筹集办学经费、招聘合格教师辛劳奔波。他还在娄塘赞助筹设私立中光初级中学,任常务董事。抗战胜利后,他支持嘉定县立中学复校,并将勤业中学和另一所简易师范并入县立中学。同时,继续担任私立普通小学、企云小学、高义小学和承德小学等校董事。
配合解放,创建县工商联
1949年初,东方欲晓。中共上海局外县工作委员会领导的嘉太工作委员会,对潘指行作了分析,认为他早年接受过五四运动的民主思想洗礼,为人正直清廉,不是一个唯利是图的商人,而是一个有相当文化修养、精明能干、热心地方公益、在嘉定工商界和教育界中较有威望和影响力的人物。不仅如此,潘指行本人实际资产并不多,也没有参加国民党,且6个子女中有5个是中共党员。于是,便指派其子地下党员潘世和、潘世超,向潘指行暴露身份,要求其协助迎接解放嘉定,并介绍潘指行与中共嘉太工作委员会的负责人之一——罗明接触。听了罗明对形势的分析和政策宣传之后,潘指行一改其原来对政治的态度,乐意接受党对他的领导。他一边为地下党的负责人安排了住所,一边又对县长、工商界和教育界上层人物施加影响,劝阻转移资产,做好市场供应,以安定人心。此外,在应付国民党军队军粮需要的名义下,还储备了一批粮食和副食品,迎接嘉定解放。5月13日,嘉定解放。当天,工厂照常开工,商店照常营业,学校照常上课,社会秩序井然。这天夜里,潘指行列席了中共嘉定县委扩大会议,对嘉定的划分区、乡等问题提供咨询。当时,宝山、吴淞一带还在进行激烈的战斗,为了支援解放大上海,潘指行按照中共嘉定县委要求,发动工商界献粮2000石,连同解放前筹集的4000石粮食、3000只麻袋和20件棉纱,一并供作县人民政府经费和支前急需。
5月27日,上海解放,嘉定储粮略有积余,潘指行代表工商界将余粮全部上交军代表处理。同年7月,嘉定县人民政府成立,各部门已开始运作,但办公经费拮据,潘指行又在嘉丰棉纺织厂创始人之一的汤所均的协助下,筹集粮食1800石,交付时任县长王元昌作行政开支。7月间,因受台风袭击,嘉定灾情严重,潘指行被委派为“县生产救灾委员会副主任”,发动工商界捐献粮食和旧衣2000件救济灾民。
11月23日,在新中国成立的礼炮声中,在中共嘉定县委的领导下,潘指行与嘉定工商界马庆梅、汤所均、高启华、高富龙等197位代表在西门外开会,对嘉定县商会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成立了“嘉定县工商业联合筹备会”,代表们一致推选潘指行担任主任筹备委员。
1950年5月,潘指行与高启华、印克发起成立中国民主建国会嘉定小组,潘指行任组长。同年,民建嘉定支部成立,潘指行被选为主任委员,民建嘉定支部直属民建中央委员会领导。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嘉定县抗美援朝分会”成立,潘指行任主任,在较短时间里发动工商界集资,捐献飞机一架。在国家发行第一期人民胜利折实公债时,全县认购8万份,全部由工商界认购,其他各阶层人民自由认购,一星期超额完成任务,3天全部入库,得到苏南行政公署的表扬。
潘指行本着热心教育事业的初衷,解放后为普通小学、企云小学、高义小学和中光中学等筹措经费。还秉承县人民政府意见,集资创办了承德中学(曾一度改称“城厢镇第二初级中学”)。又和陶继渊、汤所均、顾吉生等实业家,筹款创办了民办中学(后与私立启良中学合并,继又改称城厢镇第一中学,现为启良中学)。
潘指行历任嘉定县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席和驻会委员、苏南行政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1954年起,被选为历届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副主任、县政协副主席、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省政协委员、全国和省工商联委员。他还把自己位于嘉定城内、在抗战前建的小洋房“适庐”及全部资产,捐献给县人民政府。
1955年3月,嘉定县工商业联合会成立,潘指行被选为主任委员。1956年起,任嘉定县人民政府副县长。1958年6月下旬,潘指行患直肠癌,送上海中山医院治疗,虽经手术,却未改善,不幸于8月5日病逝,终年68岁。潘指行遗体捐献给中山医院,进行病理解剖,以供医学教学和科研之用,他是嘉定首位遗体捐献者。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沪公网安备 31011402003796号
备案/许可证号: 沪ICP备150119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