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3年05月1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八版:汇龙潭
2023年05月17日

结缘思南读书会

阅读量:3243    本文字数:1439

周 洋

 

在我的书房里,有一张略微泛黄的剪报,保存着时隔9年的遥远记忆。那是2014年2月16日的《解放日报》,记者施晨露撰写的通讯报道《相约周六,思南读书会人气爆棚》,记载着前一天下午在思南公馆举办的“思南读书会”以及“思南书集”的首场活动。正是从那天开始,一个新的公共阅读活动品牌在上海诞生,我成为它的忠实拥趸,听讲座、读新书、写书评、收集签名本,乐此不疲。多姿多彩的思南读书会,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在上海这个繁华都市,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上海自开埠以来,就是多元文化交融汇聚的所在。鲁迅、胡适、茅盾、巴金、林语堂、梁实秋……这些现当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都曾在上海留下生命的足迹。我们今天所能感受到的海派文化的文脉、风范、气息,很大程度上,就得自一代又一代文化人的接续传承。可以说,上海读书人的心目中,始终保有对前辈先贤的尊崇、怀念和敬重。在思南读书会,我参加过多次缅怀纪念文化老人的读书活动,每每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心中总有一股暖流在涌动。

11月25日是文学巨匠巴金先生的生日。每年的这一天,上海的几位文化记者都会自发相聚在武康路113号(巴金故居),巴老生前他们为巴老祝寿,巴老身后他们献上玫瑰怀念巴老。2015年11月21日,第96期思南读书会,以“满城多少送花人——新闻记者眼中的巴金”为主题,在巴老辞世十周年之际,追思这位享誉世界的文化老人。活动当天,赵兰英、林伟平、王曼华、姜小玲、郑丽娟、项玮、楼乘震7位知名记者受邀到思南公馆,与读者分享当年采访巴金的难忘经历,回忆与其相处的点滴往事。

巴金故居适时发布了精心编选的《满城多少送花人——新闻记者眼中的巴金》,书中收录的与巴金相关的新闻报道,正是出自与会记者的手笔。有人、有书、有故事、有真情,这是我理想中读书会该有的样子。

上海是中国人睁眼看世界最早的门户,也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窗口。思南读书会创办于上海,很自然地就拥有这种放眼全球、开放包容的气质。读书会创办人孙甘露,曾将思南书集与法国巴黎塞纳河左岸的书摊相提并论。我平素爱读外国文学作品,早先也不过是读读罢了,自从接触到思南读书会的平台,眼界大开,得以一睹众多外国知名作家的风采,亲耳聆听来自异域文坛的智慧之声。

印象深刻的是2016年8月19日,白俄罗斯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做客思南。身为上海书展国际文学周重磅邀请的外国作家,彼时她刚获得201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中信出版集团第一时间翻译出版了其代表作《二手时间》。活动当天,偌大的思南会客厅被围得水泄不通,面对热情高涨的中国读者,阿列克谢耶维奇非常坦诚地说,自己很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话:“每个人都会用真理去治疗自己。”而真理就存在于小人物的讲述之中。这部《二手时间》就是她对小人物的采访实录,这部书没有情节,有的只是平凡之人的朴素情感,而这正是她努力要达致的东西。

思南读书会的讲台上,有国内国外各个年龄段的知名作家,也有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所谈主题关涉文学、历史、哲学、经济等多个门类,常会有思想的交锋和碰撞。类似这样的活动,特别受到年轻读者的喜爱。无论是在人头攒动的思南书集,还是在座无虚席的思南读书会,总能看到许多年轻身影,或踊跃提问互动分享,或排队请名家签名,是现场最为靓丽的风景线。可见,只要有货真价实的好内容,就不愁吸引不来年轻人的参与。

如今,思南读书会已步入第十个年头,成功举办超过400期活动。我很庆幸,能够与思南读书会结缘,一路追寻它的脚步,收获学识、朋友以及内心的宁静。抚今追昔,写下这多彩思南的几个侧影,权作为心香一瓣,祝福思南读书会的明天更加美好。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