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4年07月1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八版:汇龙潭
2024年07月10日

寻茶到芦溪

阅读量:13115    本文字数:1714

楼耀福

 

文艺评论家吴亮来看我,从包里掏出个小竹箩说:“你见识的茶多,这茶你知道吗?”我看一眼,答:“祁门芦溪的安茶。比较有名的是孙义顺。”他吃惊了,连称厉害,这么冷僻的茶居然也知道。我告诉他:“你今天给我的是半斤装,汪珂做的。我十多年前收藏了汪珂外公汪镇响做的安茶。”

“你认识做茶的?”他问。我说:“没见过面,但我知道。汪镇响已经故世,茶厂现在是汪珂当家。”我向他介绍,安茶是后发酵紧压茶,当地民间也称“软枝茶”,历史上有记载,曾被评为安徽省优质特种茶,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我一直想找机会去看看。“去啊,去看看。”吴亮鼓励我。

2020年秋天,嘉定茶友王峰知道我要去安徽休宁看茶,问我是否一起去芦溪看安茶?他特别告诉我,安茶有一道工序,在烘焙后需要在夜里置室外摊晾露茶,时间一般选择天气凉爽的秋夜。“楼老师,你如果决定去,我先与汪珂联系一下,选择露茶那晚到芦溪,在他那里住一晚。”王峰所说正是我的愿望,我一口答应。

9月26日,王峰到黄山直奔芦溪,我和方国强从祁门县城赶去汪珂厂里会合。一路颠簸,到孙义顺茶厂已近黄昏。汪珂在门口迎候,他一身蓝布衣衫,清瘦文静,成熟淡定。他知我来去匆匆,日程排得紧,寒暄几句,喝了他做的安茶,就带我去参观茶厂了。

屋里陈列的茶厂历史上的各种茶票让我开了眼界,丰富多样、精彩纷呈,有清代的,也有民国时期的,我像是在阅读孙义顺安茶的岁月沧桑。

因为“孙义顺”三字,我曾以为这茶是孙家的产品,后来才明白是我误解了。我问汪珂:“你们家姓汪,为啥茶厂叫孙义顺?”汪珂向我叙说清代雍正年间,有个叫孙启明的经营安茶,字号取名“义顺”,意即讲信义、求顺利。孙义顺品牌的创立,决定了安茶的品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安茶的生产经营中断了半个多世纪。20世纪80年代,在祁门茶科所工作的汪镇响了解到安茶的发展状况后,遍访遗踪寻找制茶工艺,接过孙义顺这块招牌,让孙义顺安茶重新焕发活力。

安茶选料精细,工艺独特,制作讲究,新茶采摘后经萎凋、揉捻、烘焙、蒸晒露后,压紧装入箬叶于小竹篓里,再烘干,条索匀齐,色泽黑润,有槟榔、箬叶醇香。在汪珂陪伴下,我见识了正在制作中的各个环节,整理箬叶的、装筐的、焙茶的……有条不紊,都很专致认真。

汪珂从小在茶香的氛围中长大,碧绿的茶青鲜叶、精致的竹篓、火热的烘笼、散发着清香的箬叶,陪伴了他的童年、少年的每个成长岁月。此刻他行走在车间,如鱼在水中一样自在。工人们微笑着与他打招呼,彼此间相处显然十分融洽。

2013年,汪珂曾收到过大学录取通知书,面对继续求学深造还是继承外公的安茶手艺,他纠结过。思考再三,他最后选择了在芦溪老家与年事已高的外公共同守望孙义顺茶号。他跟着外公学安茶的粗制、杀青、筛分、揉捻、拼堆、烘焙、日晒、夜露……一天天,一年年,祖孙相伴相随,汪珂细心学习外公的一招一式,很努力。2018年,汪镇响病故,悲伤中的汪珂开始独立支撑孙义顺茶号。

我说:“我喝过你外公做的茶,你做的与你外公的比较,有区别吗?”“外公做的茶更浓酽、醇厚,我做的比较温和。”汪珂如是说。

汪珂一一为我示范,在烟熏火燎中焙茶,在屋顶平台上的露天晾晒,特别告诉我,一夜的室外摊晾,是为了让茶吸收日月天地之精华。

我站在用老青砖围砌的平台扶栏前眺望,远山翠坡,澄清的天空,四周一片宁静,偶尔会听见归巢的鸟鸣声,芦溪可谓是一片远离尘嚣的净土。

一轮明月在露茶平台的夜空升起,我倾听汪珂曾经有过的仓促和艰难,倾听他怎么继承外公留下的传统工艺,用优良的安茶品质赢得了新老客户对他的认可和信赖。他说,他接手后所制的安茶在第二年就销售一空,他的嘴角浮现了自信的微笑。这微笑告诉我,他做的安茶既有外公留下的精髓,也有他对安茶的理解。“‘做茶先做人,人做好了,茶也会做好。’以前常听外公这么说,我现在深有体会。”汪珂如是说。

临别的时候,我送了他一本我写的《寻茶记》,周围王峰一伙人笑起来:“今天楼老师寻茶寻到芦溪来了。”

我把陪同来的方国强推荐介绍给了汪珂,得知方国强是安徽省龙头企业“新安源”茶业的掌门人,声名远扬,汪珂有些兴奋和激动:“都是做茶人,请方总以后多多指导我们晚辈。”看着汪珂与方国强互相加了微信,我也笑了,虽然是两代人,方国强是当今茶界的骄傲,汪珂应该也会是。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