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月末02-03:特刊
2016年06月21日

二十载风雨路,改变从未停步

阅读量:5193    本文字数:3796

《嘉定报》实行免费赠阅,发行量突破10万份。

 

 

记录城市变迁,是媒体人不变的使命。

 

 

《嘉定报》是嘉定市民了解本地信息的重要渠道。

 

 

哪怕狂风暴雨,记者永远在现场。

撰文:冉涛李华成王安琪摄影:李华成

 

1996年7月1日,复刊后的第一期《嘉定报》面世。20年过去了,时任总编辑赵春华仍对首期报纸上的一个错别字无法释怀。如果你没有在媒体工作的经历,可能无法理解一个办报人的诚惶诚恐之心——始终对读者负责的那份惶恐。

从黑白到彩印,从周报到增加月末版、民生版,从中文版到另出英文版,从纸媒到纸媒+网络,《嘉定报》不断改进创新,丰富自己的面孔,只因我们肩负使命,心怀读者。让读者以各自喜爱的传播方式接收有用的讯息,是我们始终未变的初衷。

艰辛中爬坡,奋进中升华

时光回到1996年,元旦刚过不久,赵春华就接到一份“新年礼物”——筹备《嘉定报》复刊事宜。彼时,嘉定刚刚撤县建区不久,改革开放意气风发,经济社会蓬勃发展,报纸复刊正当其时。

“我曾经做过秘书和县广播站采编人员,但如何将资讯通过报纸有效地传播给受众,对我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被任命为《嘉定报》复刊后首任总编辑的赵春华深感重任在肩。

因为没有办报经验,赵春华等人一起去宝山、金山等地的区县报调研取经,了解报纸版面设置、人员配置等工作。此外,他还去区档案馆翻阅1958年之前的《嘉定报》,以作借鉴。

“办报最重要的是找到一批有能力的采编人员,过去是,现在也是。”赵春华说,在副总编辑和2位办公室工作人员到位后,嘉定报社开始在区内单位遴选优秀人才。“招才令”发出后,应聘者众多。

经过一番笔试,近半数参考人员被淘汰,仅留下10余人。随后的复试中,参考人员被要求沿着清河路自行寻找新闻素材,当天出稿。最终,朱健等5人脱颖而出,他们虽然没有传媒领域的工作经历,但都好学能干。“报社是个磨练人的地方,经过多年打磨后,当初那批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取得了出色成绩。”赵春华说。

1996年7月1日,《嘉定报》正式复刊发行,时为4开4版。由于缺乏经验,首期报纸出现了差错。“热烈祝贺《嘉定报》创刊,热烈的‘烈’印成了‘列’,放在报头位置,特别显眼。”赵春华回忆道。此外,按照一般报纸排版规律,头版头条标题理应放大,以体现其重要性,而《嘉定报》的标题却很小。为此,后来即使在人员紧缺的情况下,报社也尽量安排采编人员参加各类新闻培训,以此提升工作能力。

除了经验不足之外,让赵春华更为头痛的是“钱袋子”,“3年拨款100万元,此后自负盈亏。”报社除了需要发展订报用户,还得拉广告养活自己,由于没有专门的广告部,包括总编辑在内的所有人员都得上阵。有一次,赵春华去一家企业拉赞助,结果对方很不讲情面,一口回绝不说,还冷言冷语嘲讽嘉定报社。几乎所有采编人员都有类似经历。

回顾这段历程,赵春华坦言,《嘉定报》复刊就像一次艰辛的创业,但更是改革开放时代大潮下的向上攀登。缺经验,缺资金,缺人才,心酸与泪水不曾少有;与嘉定火热的改革发展事业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快乐与欣慰也总是相伴左右。如今,他总是不忘叮嘱“嘉报人”:不要忘记起步的艰辛,在全媒体浪潮中,要学会在艰辛中爬坡,在奋进中升华。

既要广度,又要深度

2002年,《嘉定报》迎来复刊后第二位总编辑——潘永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当时媒体的运作或经营形式较为多样,嘉定报社尚不是区财政全额拨款单位,广告营收仍是重要的经济来源。

“当时广告内容和新闻稿件抢版面是常有的事,影响了办报质量。”时任报社副总编辑的朱健说。为此,潘永发向区委汇报了相关情况。2004年,嘉定报社完成体制改革——经区编委批准,取消广告业务,单位性质由自收自支改为全额拨款。从此,报社的同志一门心思办报纸,价值坚守变得更加纯粹。同年,《嘉定报》改征订为免费赠阅,发行量从原先不到1万份增至2.5万份。

2005年,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期间,区委主要领导在党政代表大会上点名表扬了《嘉定报》,并要求报社做好区委重大决策的宣传工作。会后,不少街镇党委书记向区委反应,希望报纸覆盖基层党支部。不久后,报纸发行量增至5万份,随后又增发至8万份。2007年,《嘉定报》发行量突破10万份。

潘永发卸任后,朱健担任总编辑。在她任上,《嘉定报》的月末版、民生版和英文版先后问世,报纸的广度和深度大幅提升。

2007年6月25日出版的首期《嘉定报》月末版为4开8版。纸媒的增多使得新闻资源同源化和新闻报道同质化日趋普遍,关于嘉定的报道也时常见诸报端,然而《嘉定报》月末版的深度报道从多维度解构嘉定的新闻事件,总能脱颖而出。

2008年7月28日面世的英文版,同样为4开8版,发行量4万份,其中区外发行3万份。英文版的推出,可以说是汽车城发展的顺势之举。在安亭的汽车·创新港,名声在外的蔚来汽车600多名员工中近半都是外籍人士。《嘉定报》英文版成为嘉定众多外籍人士了解嘉定的一个窗口。

“在时任区委宣传部长赵丹妮的办公室,我们最终决定办英文版。”朱健回忆道,“那天我赶到赵部长办公室后,发现上海日报社相关负责人已经就座。就这样,我们开始和他们洽谈合作出报的相关事宜。”

洽谈并非一帆风顺。嘉定报社主张创办一张在全市发行的英文报纸,《上海日报》方面否定了这个方案,认为没有这样的合作先例。

“嘉定的文化、服务等信息都将丰富《上海日报》的版面内容。我希望《嘉定报》英文版随《上海日报》全市发行,双方可以先签一年合作协议,如果稿件质量达不到要求,随时可以终止合作。”如今回忆起来,朱健觉得当时话说得有些“狠”。这份坚持得到了回报。为表彰《嘉定报》英文版在外宣领域的贡献,上海市政府向嘉定报社颁发了银鸽奖。

2011年初,《嘉定报》又出版了一月一刊的民生版,刊登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生活实用信息等。《嘉定报》纸媒雁阵的成形,既从侧面体现了嘉定坚持转型发展、品质发展和领先发展的要求,也是这一发展要求的必然成果。

变革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2012年,黄友斌接任《嘉定报》总编辑。此时的媒体环境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媒体昔日的荣光渐渐褪去,“纸媒将死”的声音不绝于耳。在这种大环境下挑起大梁,黄友斌坚信,唯有适应、变革和改进,方可前行。

探索报网融合,是《嘉定报》面对新媒体浪潮迈出的重要一步。

2012年,嘉定报社承担起“上海嘉定”门户网站新闻频道及手机嘉定快讯的编辑任务。2015年,“嘉定报社”微信公众号开通。同时拥有报纸、网站、手机报、微信4个发布平台,如何处理报、网之间的关系,成为黄友斌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从此以后,新闻选题会不再仅仅围绕报纸策划展开,而是做到报纸、网络、微信并重。时效性强的稿件优先在网络平台发布,同一新闻在网络和报纸上的呈现方式要有所不同。比如,报纸刊载网络已发新闻,要寻找到新的切入口或视情配发言论,以提升立意。

如何无缝衔接新闻内容采集、稿件编辑、稿件审核、稿件发布等环节,也是报网融合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为此,嘉定报社建立了“中央厨房”式的采编系统。登录统一平台,采编人员可在线投稿、审稿、分稿和发布。

2014年以来,微信的盛行让信息交互更加风起云涌。在这种形势下,2015年3月,“嘉定报社”微信公众号正式上线。“我们就像一叶小舟,进入了移动互联网的汪洋大海。”黄友斌说。

刚开始,采编人员主观地认为,选题不用愁,只需将报纸上的内容搬到微信上发布。然而,微信阅读量却上不去。黄友斌意识到,报社的采编人员在传统媒体待久了,缺少互联网思维。他相信,“内容为王”的理念始终不会过时,但如何呈现和传播内容同样重要。

2015年7月,新一轮改革在报社内部进行。原来分散于采访、编辑、网络3个部门的人员重新整合,在不减少报纸发行量的前提下,仅保留4名报纸编辑人员,另分2人专职编辑新闻频道和微信,采访力量由5人变成8人,编辑也有一定的采访任务,做到了人人是记者。此外,奖励、考核机制也随之调整,最大程度激发记者编辑的工作热情。

经过一年探索,稿件质量明显提高,不少新闻一经微信、新闻频道发布,引来区内外媒体竞相转载。电视剧《芈月传》热播时,“嘉定报社”微信公众号发布的《芈月的初恋男友原来在嘉定黄渡》,阅读量达到8万,引发了读者对黄歇这位历史人物的热议。“党媒姓党”,面对新媒体娱乐化、市场化愈演愈烈的现状,“嘉定报社”微信公众号不随波逐流,始终坚持公信力、引导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在黄友斌看来,无论新闻业态发生怎样的变化,技术手段和传播方式如何更新,新闻不会消亡,媒体人作为新闻记录者、历史书写者、价值守望者的身份不会变。媒体的变革,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嘉定报社发展大事记

1996年7月1日,《嘉定报》正式复刊发行,时为4开4版,由钱其琛题写报名;

1998年1月8日,《嘉定报》实行彩版印刷;

2001年1月4日,《嘉定报》扩版为4开8版;

2004年,《嘉定报》实行免费赠阅;

2004年,经区编委批准,嘉定报社单位性质由自收自支改为全额拨款;

2006年,嘉定报社荣获上海市区县报“重大影响奖”;

2007年,《嘉定报》发行量突破10万份;

2007年6月25日,《嘉定报》月末版面世,为4开8版;

2007年,《新闻聚焦》栏目获上海市区县报第一届优秀品牌;

2008年1月7日,《嘉定报》实现全彩印刷;

2008年7月28日,《嘉定报》英文版面世,为4开8版,发行量4万份,其中区外发行3万份;

2009年,《嘉定报》月末版获上海市区县报第二届优秀品牌;

2011年1月24日,《嘉定报》民生版面世,为4开8版;

2011年,《疁城故事》栏目获上海市区县报第三届优秀品牌;

2012年10月1日,嘉定报社正式接手运作“上海嘉定”门户网站新闻频道、手机嘉定快讯等相关业务;

2013年,《生活长廊》栏目获上海市区县报第四届优秀品牌;

2013年,《嘉定报》英文版获上海市外宣品第十二届银鸽奖;

2015年3月17日,“嘉定报社”微信公众号开通。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