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旧如旧、拓展功能、注重互动……
嘉定孔庙:焕发新时代文化生命力
大成殿作为孔庙的核心建筑,不仅有孔子形象及其生平事迹的展示,还保留了祈福活动区,可为市民游客提供许愿祈福的文化体验。
孔庙西庑内陈列的弥封。弥封就是把考卷上的姓名、年龄、籍贯等基本信息密封起来。
明伦堂内陈列的清代麻布质地的中式坎肩,上面共有62篇八股文,总计4万多字。
嘉定孔庙,始建于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迄今已逾800年,是目前上海地区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也是江南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县级孔庙。去年5月,嘉定孔庙启动新一轮修缮工程,历时167天的修缮,嘉定孔庙在9月22日再度向市民开放。
开放后的孔庙不仅恢复了历史原貌,还融入现代展陈设施,彰显出文化遗产与时代精神相融合的独特魅力。同时,坐落于孔庙内的上海中国科举博物馆进一步丰富了这一文化地标,通过丰富的展品和沉浸式体验,让市民游客深入感受儒家思想和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更使嘉定孔庙焕发出新时代的文化生命力,成为历史与未来交汇的重要文化节点。
杨育杰 文/摄
修旧如旧:实施最小程度的干预
南宋嘉定十二年,嘉定首任知县高衍孙始建嘉定孔庙。此后,自南宋淳祐九年(1249)至清末,嘉定孔庙陆续修缮、增扩、重建达70余次,最终形成全国罕见的庙、学、书院三者合一的建制,被誉为“吴中第一”。
在800年岁月中,从嘉定孔庙走出了7000多名秀才、500多名举人、192名进士,更有清一代3名状元科举夺魁。孔庙逐渐成为“教化嘉定”的源头,诗书礼乐在嘉定渐成风尚。
“此次修缮,我们严格遵循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在不改变文物原有状态的前提下,实施最小程度的干预。所采用的修复材料和技术均具有明显的可识别性和可逆性,让文物建筑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得以保持。”嘉定博物馆馆长王新宇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在孔庙的修缮中,还运用了多项非遗技艺,涉及石质文物的保护、木结构的修复、泥塑的复原以及广漆的施作等关键环节。
在修缮过程中,油漆施工贯穿整个过程,其间会遇到高温、高湿和寒冷等不同天气状况。因此,项目团队精心编制了详尽的广漆施工计划,并对广漆的配比进行了动态控制。
此外,项目团队还对每批次材料的采购数量进行了严格控制。“一方面,是为了确保施工的进度;另一方面,则是为了避免因广漆因存放时间过长,受气候变化影响导致质量下降,从而影响施工质量。”王新宇解释道。
展陈+体验:进一步拓展功能
此次工程除修缮外,还涉及改陈工作。嘉定博物馆馆长王新宇介绍:“从今年6月开始,我们就启动了科举展陈的布置工作。这是继2006年首次展览后的一次推倒式的改陈,相当于展览的‘2.0版本’。”
据悉,作为国内首家收藏、展示珍贵科举文物,并建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的科举专题博物馆,改陈后的上海中国科举博物馆展示总面积达到2270平方米,展出文物及辅助展品300余件(套),其中不乏一级品等珍贵文物若干件。
展览以嘉定孔庙为依托,融合地域特色,从科举制度的演变、科举与社会文明的关系、科举与上海的联系,以及科举制度的实施等多个角度,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中国科举制度从发展、兴盛直至废止的全过程,以及它对整个东亚文化圈产生的深远影响。
“可以说,修缮与改陈进一步拓展了嘉定孔庙的功能,目前主要分为展陈与文化体验两条主副线路。”王新宇表示,西庑、东庑与明伦堂作为主要的展陈空间,全方位、立体式解读科举制度,使科举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而文化体验功能主要集中在大成殿、当湖书院等空间。其中,大成殿作为孔庙的核心建筑,不仅有孔子形象及其生平事迹的展示,还保留了祈福活动区,可为市民游客提供许愿祈福的文化体验;当湖书院则被定位为科举文化创新与传承的核心展示平台,新增设社教体验区与智慧展区,依托先进数字技术,深度挖掘并强化了嘉定孔庙的教育潜力。“我们还会利用当湖书院开展一系列社教活动,并且在元旦、高考等特定的日子开放状元桥,供广大市民祈福。”王新宇说。
此外,嘉定孔庙还精心设置文创商店、游客服务中心、贵宾室及母婴室等设施,为市民游客提供周到贴心的服务体验。
亮点纷呈:集知识趣味于一体
值得一提的是,重新亮相后的上海中国科举博物馆,将知识性与趣味性巧妙贯穿于陈列之中,不少陈列内容都令市民游客眼前一亮。
孔庙西庑内就藏着科举考试的“小秘密”——弥封、朱卷、墨卷。“北宋初年沿袭了唐代的风气,考生主动自荐十分盛行。这样一来,很容易产生徇私舞弊的行为。”王新宇介绍,弥封就是把考卷上的姓名、年龄、籍贯等基本信息密封起来,让考官只看文章不见人名。然而,弥封之后,考官还可以认出考生的字迹,所以后来将考生的试卷用红色的笔由专人另行誊录,保证字迹相对统一。这种用红笔誊录后的试卷叫做“朱卷”,相对应考生原来的那份试卷就叫做“墨卷”。弥封和誊录制度在宋代建立之后,被以后的各个朝代所沿用。
东庑则有不少“科举与社会文明”的故事,等着市民游客前去聆听。其中,新推出的“科举与上海”板块,展示了清代上海科举名录,以及清代学术巨擘如钱大昕、王鸣盛等人的著作陈列,彰显了自明清以来上海地区人文荟萃的盛况,为整个展览增添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明伦堂内,一件麻布坎肩格外引人注目。对古代学子来说,十年埋头苦读,就盼着科举考试能一举高中。但科举之路狭窄,名额有限,不少考生便动起了歪脑筋,悄悄上演考场作弊的戏码,甚至有人将文章写在了衣服上。“这件清代麻布质地的中式坎肩,上面密密麻麻地抄满了蝇头小楷,每个字的大小只相当于现在的六号字体,但却是用毛笔以刚健的笔锋书写出来的,足见古代读书人的笔头功夫。”王新宇表示,根据统计,上面共有62篇八股文,总计4万多字。
此外,该区域还展出了一份清光绪年间的江南乡试试卷,第一场考“四书”题,第二场考“五经”题,第三场考策问。策问的内容包括经史或时事政治,如针对军事、农业、礼制、刑法等提出问题,要求考生阐发观点来进行议论。“目的在于测试考生对某一问题结合社会实际的分析能力与政治见解,有点类似如今公务员考试中的申论。”王新宇说。
历史上,武状元与文状元在选拔过程中有何区别?是否武艺高强的人就一定能当上武状元呢?现场还展出了一份张鈵的武殿试卷,也是此次展览新增加的文物。“从宋朝开始规定,武举不能只有武力,还要懂得兵法策略。到了明代,更改为‘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如果在程文考试中成绩不及格,那么就不能参加接下来的武艺考试。此外,武举对考生相貌也有一定的要求,考生必须是‘躯干雄伟、可以为将帅者’。”王新宇说。
互动体验:让文物“活”起来
此次展陈不仅补充了近年来新征集的科举文物,展现了科举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还特别注重提升展厅的互动性。通过结合声光技术、艺术景观、场景复原以及互动沉浸式体验等多种展示手段,精心打造殿试艺术景观、孔子圣迹图创作画、钱大昕与王鸣盛读书场景、科举号舍场景复原等重点展项,旨在让文物“活”起来,使观众直观感受科举制度1300年的悠久历史和教化嘉定的独特魅力。
例如,在孔庙东庑内陈列着一件升官博戏图,令不少市民游客驻足。“这个玩法类似飞行棋。”王新宇介绍,“升官图”在唐代已开始流行,玩时以骰子点数定“德、才、功、赃”,四为德,六与三为才,五与二为功,一为赃,如果遇到德、才、功前进,而遇赃则后退,荣登最高职为胜。“第一次看到,觉得还挺有意思的,有机会很想试玩一下。”市民陈先生感兴趣地说道。
“科举制度在我国沿用了1300年,起止朝代分别是……”明伦堂的“科举程序”展区内,除介绍从解试到朝考的各级应试流程外,还独具匠心地融入了“互动体验”环节,如科举考试答题互动、与孔子对话等。市民游客在学习科举知识的同时,还能体验一把当古代考生的感觉,极大丰富了参观的趣味性。
南京路特软件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沪公网安备 31011402003796号
备案/许可证号: 沪ICP备150119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