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课“不插电”、投用教学全流程数智协同平台,中科院上海实验学校——
探索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新模式
本报讯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探索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施途径,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12月4日,“人工智能赋能‘双新’实施”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展示交流活动在中科院上海实验学校举行。
“当我说到‘工艺’,你听到的是‘工艺’还是‘公益’?”说起人工智能,不少人可能下意识想到的是高大上的信息化教室,但这堂人工智能课不太一样,中科院上海实验学校信息科技教师周洋阳没有使用任何电子产品,而是带着同学们玩起了“你说我猜”的小游戏,探讨如何让表达“听得懂”“不废话”。“在之前的课程中,我们发现孩子们虽然知道人工智能,但不理解背后的逻辑。”周洋阳介绍,“所以我们想抛开硬件干扰,从一节普通课程出发,没有PPT、没有电脑,让孩子单纯享受思维培养的过程,利用人工去解决问题,并且用我们的人工思维去模拟机器思维延展。”
人工智能课是中科院上海实验学校根据自身特色设计的课程,信息科技教师带着学生不断深化对人工智能的了解,从基础理论到前沿应用,逐步揭开人工智能的神秘面纱。“在孩子们理解了人工智能模型的底层逻辑以后,再带着他们运用这样的思维训练学校的人工智能模型,让人工智能更能为我们所用。”周洋阳表示。
除人工智能课外,另一间教室里,八年级(1)班的丁辰妍正在完成自己的数学作业。她将写完的作业拍照上传,AI很快帮她检查好作业,并给出详细的错题讲解。“我感觉挺方便的,不仅批改快速准确,还能指出我的错因。”丁辰妍说。
丁辰妍使用的是中科院上海实验学校刚投入使用的“中科智核”教学全流程数智协同平台。作为学校的特色专属系统,“中科智核”的数据几乎全部来源于校内整合的以往教研资料,覆盖资源准备、教案设计、课堂教学、师生评价、课后辅导等多模块,能做到精准“打击”教学重点、难点。中科院上海实验学校校长夏红梅表示,该系统不仅能帮助同学获得个性化指导,还能帮助老师更快提升水平:“不仅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平台上一目了然,而且老师们的教案数据也同步上传平台,不仅减轻了工作负担,也可以在平台上彼此学习、进步。”
“探索人工智能教育实施方式,以中小学信息科技、通用技术等课程为主要依托,丰富教育教学资源,满足师生高质量线上线下融合学习需要……”这是教育部在遴选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时提出的要求。
经过全国范围的推荐与评审,中科院上海实验学校是嘉定唯一一所入选教育部“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名单的特色学校。活动现场,还揭牌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联盟、人工智能教育联合实验室、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特色基地(教育)实验校、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课题《数字教育背景下教学范式创新与实践探索研究》联合研究单位。
“AI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对教育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挑战在于如何让这些AI时代的‘原住民’获得更好的成长,而机遇在于,我们怎样用技术来赋能教育的发展。”区教育局副局长李娟表示,嘉定将以点带面,通过人工智能教育的实验校、基地校探索实践得到的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推动AI技术赋能学校管理和课程改革,实现人工智能和教育的“双向奔赴”。
撰稿 黄湘钰(见习)
南京路特软件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沪公网安备 31011402003796号
备案/许可证号: 沪ICP备150119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