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前的毕业合影
张 旻
近日,偶然在微信群里看到一张近半个世纪前本人所在嘉定城区一中76届的毕业合影。我的第一反应是从未见过这张照片,不过对当年学校拍摄全体毕业班同学和老师的合影的现场情况略有印象。遗憾的是,照片上数百人的面容都已模糊不清,难以辨认,包括本人。经多方询问照片来源,最终可以确认原照曾在十年前的一次校庆展上出现过,流出的这张应该是有人当时隔着展室橱窗玻璃翻拍的。再托人询问校方,至今尚无下文。
此照对我却也有意外、难得的收获,即作为人像背景的那所大房子的屋面清晰可见。此屋原为1370年由城南福安坊移建于此的城隍庙大殿,我们上学那会儿是学校体育教室。1980年代初,即在我们这届毕业后没几年,学校迁出,此屋拆除重建,恢复为城隍庙。我们在这时才晓得,母校的校园原是一所包含三园一庙的叫秋霞圃的江南名园,一庙即城隍庙,三园是明清时期的龚氏园、沈氏园和金氏园。
在中学4年间,作为校乒乓球队一员,我曾每天下午放学后在这间大屋子里练球。但今天当我从照片上看到它时,发现在自己记忆里竟完全没有关于此屋这个大屋顶的印象,而它看来是如此特别和突出,似乎不易被忽视。不消说,部分原因显然和我当年空缺这方面的知识有关:今天我却认得,这个屋面样式是中国古建筑屋顶形制中最常见的五种之一,且是重檐复式,它除了有显眼的飞檐翘角,屋面上方东西两侧别出心裁地置有表现泥塑艺术的三角形“山花”,此屋面或由此得名“歇山”。
面对旧照,却须刮目相看,记忆的奥秘竟奇幻如此。
秋霞圃中的凝霞阁,曾是我上中学时的教室,门前带有假山的庭院是我们学生课间休息的乐园。在我今年完成的一本题为《秋霞圃:青春的奇幻之旅》的小说里,我讲述了发生在这个庭院里的故事,写作期间为确认一些细节,我曾多次故地重游,但面对今日之凝霞阁,以及庭院西侧曾是老师办公室的屏山堂、桃花潭畔曾是音乐教室的碧梧轩等,我已想不起它们当年的模样。曾为查询有关资料,求助过博物馆、档案馆等方面的专业人士,并无所获,倒是因此获知秋霞圃当年的重建过程也没留下任何影像记录。
另一方面,当有幸面对那些不可改变的存在,如凝霞阁前那座假山,我的感觉却也是既熟悉又陌生。假山南麓草丛间有一块圆形湖石,2001年被发现原是清嘉定县志里有记载的名石“米汁囊”,当今天站在这块重见天日的奇石前时,我的反应也就像是第一次看到它。记忆里没有印象的,还有那些“古树名木”。即使珍稀如“一级保护植物”的木瓜,有“树老化龙”之誉的古银杏,或是桃花潭畔那棵高大、高寿的古榉树,我也是慕名而去时才认得它们。
我们常用“一草一木,历历在目”表达对某个地方的印象之深,然而对记忆而言,“一草一木”其实更容易被拟人化,“历历在目”则另有所属。
感叹之余,再俯首细看眼前这帧难得的毕业合影。我数了数,照片上前后七排共有269位同学和老师,这些仿如笼罩于时光烟雾中的面容,却依然历历在目。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沪公网安备 31011402003796号
备案/许可证号: 沪ICP备150119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