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都市的流动气口
龚 静
那日从38℃的室外坐进网约车,冷气如煞,赶紧跟司机招呼,温度太低了,酷热极冷,吃不消。“哦哦,不好意思。”司机连声。气温适宜了,小伙子收声行车。眼镜,约三十岁,语轻,斯文,倒是不怎么遇到。“小师傅,车内外温差大,寒湿入身体,你不带件外套披披?”想起自己年轻时也是冷暖皆觉无妨,却不知疾病中年伏击,忍不住上海阿姨的脾性发作,寒暄一下。不想就此打开貌似冷静小伙话匣。“哎,我不怕湿,我就是从湿中来的。”“此话怎讲?”
原来小伙子是远洋轮海员。长沙人,大连海事大学毕业,在远洋轮上做驾驶。开的是散装货轮,吃水量和辽宁舰有得一比。世界各地都要去,主要运输的是巴西、美国和加拿大的进口大豆,还有其他国家的煤炭。他说,船到了港口,除美国不能上岸,其他国家都可以免签上岸,“船上吃是没问题的,荤素都有。”“哦,那你可是大海航行中把舵的呢。”“也没有也没有。”小伙子淡淡道:“现在大多自动驾驶,我就是在进出港以及一些关键节点动动手,当然监测是随时必须的。”“天天看海看云看大海感觉如何?”“哎,天天看,也是闷的。我一年有8个月在船上,每天负责0:00—4:00和12:00—16:00这两个时段驾驶,共8小时,其余时间就待在自己船舱。”“那平时和同事们有时间交流交流?”“很少的,船上24个船员,各忙各的,工作时间错开的,接触极其有限。”“有网络吧,上上网也好。”“船上网络很不稳定,卫星电话较贵,每分钟1美元,而且得先保证船长使用,船长要频繁地与上下各方联系的。”小伙子说工资倒蛮不错的,每年还有4个月假期。在这么“卷”的当下,这工作该羡煞多少人。“那你怎么到上海来开网约车呢?不在家休息休息,或出去旅游旅游?”“也不是很有意思,连续4个月在家里太平淡了,平时在海上太寂寞,社会经验也相对简单,不如到大城市来看看城,看看人,和人聊聊天,多感受感受。就来上海租了房子租了车,开起了网约车。不靠它生活,每天跑时不长,想着哪里不错,就停了车,看看玩玩,也去博物馆看看展。”“女朋友有了吗?”“还没有,每年8个月在船上,有点难。也想换个工作做做,在上海也去面试过,不过好像适合的也不多。毕竟船上虽寂寞,专业对口,收入尚佳。暂且先这样过一段吧。”
上车时感觉蛮寡言的小伙子,一路聊到我们下车。听得出来,他一方面还满意自己的生活状态,一方面又心有不甘,想着变一变,但也不是说变就能变的,大海的宽阔并不能安慰到人心的多面,如今间歇着上岸看人,似乎也部分安慰了他内心的悸动,部分平衡了生活的动静。
年轻网约车司机不少,周末兼差的也不少。这小伙算是假期休闲兼打工,切换人生体验。
初夏外出叫车,遇到另一位80后司机,聊下来还是住在隔壁小区的,老家是江西九江的,2001年考取上海交大船舶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现在上海一家船舶公司做销售。先生跟他聊起中国船舶行业近来亮点,他惊其专业,言语稠密起来,说最近在和意大利、希腊的客户谈轮船销售,他们都是欧洲航海大国,还自豪地说我国第四艘航母马上就要出航了。在经济下行的当下,轮船行业可谓欣欣向荣。听下来是位踌躇满志的年轻人。“为什么周末不在家歇歇呢?”我好奇道。“在家待着老是看手机不好,还是出来转转的好,能赚点油钱也好,碰到聊得来的说说话挺好的。手机短视频那些多看太碎片化了。”“是不是觉得深度思考力降低了?”我问。“是啊!”他感叹:“我还是蛮喜欢读读纸质书的。”于是我这个上世纪80年代初的文科生和这位新世纪交大工科生聊起了阅读和文学,还谈到了上海主题的小说。
一个而立,一个不惑,都有正职,网约车这种灵活的工作方式似乎给他们带来几道日常的缝隙,有点收入,还能换换心情,接触更多的世情,这大概也是大城市赋予人的一些小小的气口。
酷暑里邂逅的一位司机也是90后,直抒胸臆风格,金融行业工作的他似乎遇到了职业烦扰(或瓶颈),何况如今金融行业确实问题多多。“我就周末出来开开车,也想换换脑子,会碰到不同行业的人,有时候一句话真能启发到的。”我们也一路聊到目的地,也谈到过去的阅读和现在的碎片化阅读。“我还挺怀念以前读《古文观止》时那种仔细耐心,好像看完一篇文章能琢磨很久。”聊到下车时,小伙子让我推荐书,这个可不敢,阅读其实是很私人化的,不同生命阶段和书的缘分深浅不同。“就读你想读的书,读进去喜欢的书,当然,你喜欢古籍的话,读读《庄子》也蛮好的,也许能让你换个角度看问题。”下车,像要烧起来的空气,倒也不焦灼了。
上岸到城里看人,周末兼职与人聊天。上车天南地北,现实人情;下车隐没于人潮车流。彼此也许松弛了心情,也许多少有些若有所思,工具的交通加持了往通的人心,平常的日子就多了点意思,多了点通畅,至于意思一定能赋予什么,其实也未必,但高架高楼间的这点意思,就蛮有意思的。所以我对AI时代中人的气息能量还是抱持乐观。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