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林春书场
陶继明
上林春书场是个老书场,在西门一带几乎人人皆知。书场位于项泾桥东堍,清末,经过太平天国运动,护国寺的毁损极为严重,护国寺的西部,即今护国寺路西的一部分,全部夷为平地,真是沧海桑田,人世无常。一部分流民在寺基上搭建房屋,定居下来,而挨近西门外大街的,则纷纷开设店铺经营各种商业活动,护国寺周边的经济又慢慢恢复起来。
清末民初,护国寺周边有大量店铺,其中有米行、棉花店、布店、药店、木行、南北货店、香烛店、理发店等,为满足南来北往客人的需求,还有饭店、点心店、客栈等。人们在烧香拜佛之余,采购或卖出货物之后,也需要娱乐活动,或喝杯清茶、会会朋友,护国寺附近出现了几家茶馆兼书场的娱乐场所。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位于护国寺西部旧址对面的上林春书场。
上林春书场由江苏南通人王楠樵建于清宣统三年(1911),三开间门面,名字很美,富有诗意,充满江南气息。它临街濒河,前面是西门外大街,后面是练祁河,西面是项泾,二面环水,一面临街,风景极佳。据史料记载,书场的前半部分是老虎灶,有一口大水锅炉,既供应里面茶馆泡茶所用热开水,也对外供应白开水。来打热水要先买水筹,一枚铜钱一根,每根水筹可以打一热水瓶开水,价格公道便宜,而且可随时来打,十分方便,附近的市民纷纷到上林春书场来打水。
上林春书场每天早上四五点已开门迎客。老茶客们纷纷来茶馆喝茶,里面有近两百个座位。除了附近的市民外,还有不少挑着担子进城卖菜的农民,其中以老人为多,他们不管风吹雨打,摸着天黑,步行数里路到上林春书场,把菜担放置在路边,一面慢悠悠地喝茶,一面卖菜,菜卖完,茶也喝得差不多了。茶客们喝的以红茶为主,品级都不高,但老红茶经泡,一壶可以泡十几次。茶馆是当时人们信息交流的场所,十里八乡发生的事情都可以在这里听到,人们追求的就是这个氛围。有时候,也有做生意的人在茶馆谈生意。还有人在茶馆里三对面、六对证地讨论解决债务纠纷,以达成口头契约,叫作“吃讲茶”,边吃茶,边“讲斤头”,真是名副其实。
午后,茶馆变成了书场,这里演出苏州评弹,评弹艺人都是走江湖的,一般放双档,也有一人单挑说大书的,价格低廉,一般观众都能承受。自然,评弹大家也会到上林春书场演出,上林春书场是嘉定地面上有档次的演出场所,如赵正卿、张梦飞、唐耿良、唐凤春、秦纪武、胡天池、陈莲卿、祁莲芳等许多名家,都曾在此演出过,上演的剧目有《珍珠塔》《描金凤》《英烈传》《杨家将》《说唐》《三国》《施公案》《彭公案》《三侠五义》《焦裕禄》等。评弹演出时,小贩可随时进入书场,卖香烟、花生、瓜子等。一边听评弹,一边还可以叫壶茶,茶博士们技艺高超,手持铜吊,站在走廊中,可以将热水送入听客的茶壶中,丝毫不错,滴水不漏。这时候,如果从西门外大街走过老远的地方就可以听到叮叮咚咚的琵琶声,以及优美清亮的吴侬软语、历历莺声,还可以闻到清爽的茶香。晚饭后,又有一场书,依然是听客满堂,热闹非凡。上林春书场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评弹爱好者,笔者从小就多次随长辈去上林春听书,美好的感受留存至今,每当回忆当年情景,依然感到十分温馨。
后上林春书场一度改名为“大众书场”,到上世纪90年代,听客锐减,书场不景气,一度改演锡剧、沪剧、越剧等地方戏曲,最后还是支撑不住,终于关门歇业。但上林春的建筑仍在,也许随着西大街的保护性修复,它会有再度兴旺的一天。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