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8年02月2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月末06:讲座
2018年02月27日

嘉定古建筑之孔庙

阅读量:7860 本文字数:3736

800年来,占地1.13公顷的嘉定孔庙历经上百次的大小修缮,才比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成为江南地区保存比较完整的庙学建筑。嘉定孔庙由哪些建筑组成?建筑有哪些特色?日前,嘉定区古建筑与民俗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做客嘉定博物馆,作题为《嘉定古建筑》讲座。

 

讲师介绍

黄振渭

嘉定人,古建筑专家,上海市嘉定区古建筑与民俗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

素有“吴中第一”的嘉定孔庙,是“教化嘉定”的源头。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即嘉定建县后二年,虽然百废待兴,但首任知县事高衍孙为了教化人民,培育人才,还是动用了有限的财力建造了雄伟的大成殿和化成堂(即明伦堂)。至南宋淳祐九年(1249),历时30年才初具孔庙建筑型制。之后,历经数百年的修缮,方成现今规模,成为江南地区保存比较完整的庙学建筑。

嘉定孔庙的建筑风格以明清为主,还留有为数不少的宋、元构件及遗址。现有建筑分别有:棂星门、泮池、泮池桥、大成门、名宦祠、乡贤祠、忠孝祠、土地祠、东西庑、大成殿、礼门、明伦堂、仪门、当湖书院、书院碑廊、东庑碑廊、仰高坊、兴贤坊、育才坊、七十二尊石狮凭栏等,组成了孔子庙、儒学署、书院三组庙学建筑群。

1.三牌坊与石狮  

孔庙棂星门前是一条东西走向的横街,称谓“学殿街”。路面是最具嘉定老街特色的弹硌路。所用材料都是石材下脚料,成本低廉,且具有下雨时不粘泥、不打滑可照常行走,雨止马上就干的特点。

街的两端分别耸立着建于宋淳祐九年(1249)的“兴贤”坊(曾称之宾兴坊、腾蛟坊、解元坊,至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改之今名)和元至正十三年(1353)建的“儒林”坊(明正德年间,曾改名为“起凤”坊,嘉靖初年为“会魁”坊,明嘉靖三十年(1522)改之“育才”坊)两坊对峙东西,并通出入,以彰显举才任贤,宣传办学的目的。

明正德元年(1506)又在两坊之间直对棂星门处建有“应奎”坊,天启四年(1624)易名“仰高”,源自《论语·子罕》“仰之弥高”之语,赞颂孔子学问博大精深。

三座牌坊气宇轩昂,其中四柱三楹的“仰高”坊最为高敞雄伟。四根高七米余、需两人合抱的石柱,前后置有坤石,上覆重椽小青瓦屋顶,脊的两端饰有吞脊、鸱吻。垂脊端部的“真人”塑像栩栩如生,戗脊端部设有戗兽等装饰,檐下象鼻昂斗拱小而紧密,中楹六组七层十字科斗拱,边楹各三组五层十字科斗拱。用琵琶拱作支撑固定于石柱之上,饰以枫拱,造型十分精美古朴。

“仰高”坊南侧有一对高达一米六,宽八十二厘米的石狮子。这对石狮子由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从卢湾区自忠路重庆南路口原山东会馆移至此地。清光绪丙午年(1906),山东会馆建成后,唯缺石狮子,深以为憾,屡拟购置而巨料难觅。后获悉吴江县盛泽镇中旧有山东任城会馆一所,年久失修,唯有门前这对石狮子安然无恙,就想把这对石狮移置沪上。但阻力重重,经几位会长多次往返交涉,不辞劳苦,才使昔年多方求之不得者终能如愿以偿。该对石狮石质之佳,雕工之巧,美术家谓之驾乎于上海全埠。移置沪上后,游人观瞻玩赏流连不止。引得西洋人络绎不绝的前来摹绘。如今这对沪上名石狮能移置安身于嘉定孔庙,是嘉定人之大幸。

明正德十一年(1516),石栏杆连接了兴贤、仰高、育才三座石坊,石栏望柱顶上,端坐着姿态各异,充盈灵性的七十二尊石雕狮子,是寓意孔子三千弟子中的七十二贤。

2.棂星门与泮池  

棂星门是孔庙的第一道门,始建于元至正十三年(1353)。“棂星”即“天田星”,位于二十八星宿中“龙宿”的左角,后来人们又将棂星解释为“天镇星”、“文曲星”。因门形似窗棂,故而称为棂星门,以棂星门命名孔庙大门,象征着孔子与天合一施行教化、广育英才,可与“天镇星”相比,又意味着天下文人学士汇集于此,统一于儒学的门下。门楣饰鱼龙石刻,意为读书人进入此门,如鱼化龙,身价十倍,象征封建国家有得士之庆。

过棂星门,入第一进院落,院内古柏参天,据史载,柏树始植于元至顺三年(1332),原栽柏树计六十棵。现存一株苍劲虬曲的柏树年纪已有六百八十余岁,下掩半圆形之泮池。泮池始建於宋淳祐九年(1249)。现今泮池和泮桥是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重新建造的。池中绿水盈盈,映照着桥上的玲珑雕栏,分外别致。

“泮池”是大成门和棂星门之间的半圆形水池,是官学的标志。依古礼,天子太学中央有一座学宫,称为“辟雍”,四周环水。而诸侯之学称为“泮宫”,泮宫之水只能半之,故称为“泮池”。池上三座虹桥飞架,以中桥为最,桥面有青石雕琢的丹陛,可能是元代构件,为元至正十三年(1353)铺的丹陛,置有一方浮雕,镌刻着双龙戏珠和升腾的祥云,很是珍贵。古时候凡新入学的生员都要在当地官员的引领下,从棂星门入孔庙,登桥跨泮池,进入大成殿礼拜先师孔子,再到儒学署拜谒教官。

整个入学仪式,称为入泮。

3.大成门与大成殿  

越过泮池桥,迎面即是饰以门钉、朱漆高槛、雄壮森严的大成门。《孟子》称“孔子谓之集大成”,赞扬孔子学说汇集古代文人思想智慧,且达到了至高境界,在中国文化史上起了继往开来的作用,故此门亦名“大成”。大成门外左右两侧,昂首伏有七只赑屃,背驮七通石碑,石碑铭文主要记载了元、明、清三朝重修孔庙和县学以及置田和祭孔活动的盛况。大成门西侧建有乡贤祠,东侧建有名宦祠。两祠始建于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乡贤祠和名宦祠是祭祀本地德高望重或有才艺的乡贤和曾在本地为官,有一定政绩的官宦而设的纪念场所。

大成门内是中心庙院,中间一条笔直的石铺甬道直通大成殿,苍松翠柏簇拥两旁。两株元时所植古柏,霜披雨溜,呈龙钟之态,仰视可见似苍龙丹凤,素有“龙凤柏”之美名。甬道至大成殿月台前,有九步台阶,供人拾级而上。此台阶古称御道或御路,中间镶有花岗岩雕琢的丹陛。丹陛中间的深浮雕图案为龙戏珠,龙是天子的象征,代表着至高无上。龙珠上方的浅浮雕图案镌刻了五只蝙蝠,中间蝙蝠口衔着盘长,寓意福分无垠,幸福久远。丹陛的下方刻有宝剑、如意、书、圆寿等六种吉祥物,寓意六六大顺。

大成殿是祭孔正殿,初建于宋嘉定十二年(1219),现今存物是清光绪三年(1877)重建的建筑。是孔庙内建筑形制规格最高的一幢建筑,面宽五间,重檐歇山顶上覆以灰色筒瓦,殿顶正脊高达1.6米,为双层亮花筒屋脊,其屋脊采用亮花筒构件,除了造型美观外,风由亮花筒而过,大大减小了风对屋脊的压力。

大殿明廊及室内铺设了最高等级的“金砖”地面,每块金砖65×65厘米见方。室内供奉身着帝王服饰的孔子像,悬挂四块古色古香的匾额,匾文是清代四位皇帝为赞扬孔子的思想成就而题。其中有康熙题写的“万世师表”、雍正的“生民未有”、嘉庆的“圣集大成”、光绪的“斯文在兹”。其表示:“万世师表”——千秋万世的老师和表率;“生民未有”——千古以来,从未有过像孔子那样至高无上的圣贤;“斯文在兹”——指世间所有文化皆源于儒学创始人孔子。

大成殿前两侧是东、西“两庑”。为硬山顶收廊式庑殿,面宽十二楹,进深五界椽,其中一界为明廊,内为四界(五路头),上覆小青瓦,正脊为“竖头插脊”上覆盖头线。檐柱上的额枋两端雕有如意花纹线条,檐柱与廊柱间由抱头梁连接。廊柱间由“宫式”格子门围护。室内为穿斗式木结构,采用两头“挑金”的蜻蜓式竖帖。室内只有一根脊柱立于屋中。这种结构形式既节省了木料,又能满足昔时放置祭祀历代先贤先儒牌位的需求。

4.明伦堂与当湖书院  

明伦堂位于大成殿东侧,始建于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原名“化成”堂,宋淳祐四年(1244)改为“明伦”堂,原堂的左右是博文、敦行、主忠、履信四个书斋,现已拆除。现今看到的是清光绪二年(1876)重建的建筑物。

明伦堂为抬梁式架构,前厅为五架梁,五架梁直接架设在廊柱的柱头科上。由五架梁上斗拱承托上部三界梁(太平梁),三界梁上再设斗拱承载脊梁,脊梁下端镌刻饰有云纹的“山雾云”。

前后廊斗盘枋上,每楹分别设有四组斗拱,以艺术工艺处理的昂,伸至金檩底部的斗拱下,造型别致、装饰典雅。两面山墙内侧,为抬梁式与穿斗式混合结构,与一般古建筑有所不同的是:金檩与脊檩均不直接搁置山墙上,而在山墙和前后廊的转角处和山墙中的斗盘枋上,利用斗拱和艺术造型伸出的昂承接斗拱,以斗拱承托太平梁。太平梁底中由山墙斗盘枋中斗拱伸出的工艺承托。梁上的工艺与五跨梁上的工艺完全一致。

笔者认为,明伦堂建筑工艺之精为本区现存古建筑之首。

当湖书院位于明伦堂之东南,傍倚横沥水,白墙灰瓦,两进院落,院内屋宇、天井结构小巧,佈设紧凑,天井用小青砖铺设罗席纹地面。前为教学“相长堂”(让堂),后为“讲堂”。讲堂双轩,高爽明朗,雕梁画栋,横梁上的“暗八仙”木雕工艺精致,妙趣横生。两厅堂之间设牌科门楼。上枋深雕仙鹤与祥云,寓意美好的未来。中间一层杜念曾题俊秀行楷“琴堂艺圃”,右面镌刻乾隆已酉春月吉旦,其中二方框砖雕,左面为“武将凯旋”,右面为“状元游街”。下坊中间镌刻的深雕图案应为“衣锦还乡”。两侧以花草纹饰之。下坊的两侧镌刻如意纹饰。庭院里有腊梅傲雪,玉兰报春,黄、白、紫色错落有致,素雅高洁,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古书院建筑。

 

古建筑,串起了城市的过去和今天,是为地球村保存的最后一丝联系与明证,它可以跨越时间的长河,讲述时代的风云变迁。在嘉定,还有一群类似嘉定孔庙的古建筑默默地伫立在乡间市井,等待我们去潜心解读。这些古建筑,经历了过往几百年风雨洗礼,已入风烛残年,现存不多。地上的建筑物,也许因为愚昧的后人而惨遭毁坏,但它的根,还深深地扎在嘉定的乡土之中,它正等待我们用睿智和聪慧去关注,去发现。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